城市形态的主要内容
②城市内部形态;
③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城市规划分析)
经典的城镇规划分析起源于中欧,德国以Schlter,1899)为代表的“形态发生学”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形态基因”在M.R.G .康曾(1960)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城镇的分析,将规划设计要素分为街道和由街道组成的交通网络。情节和由他们形成的块;以及建筑和它的布局。通过建立和应用以下概念和方法:“规划单元”、“环境周期”、“环境区域”、“形态框架”、“地块再开发周期”和“边缘带”。在上述概念和方法中,“城市边缘区”的影响最为广泛。这一概念是指由混合土地构成的动态带状城市边缘区,它的存在是城镇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对这一“不稳定”区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镇的发展和演变,并进一步为规划和管理提供建议。康泽恩对城市形态学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五点:(1)建立了城镇规划的基本分析体系;(2)首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全过程演化的方法;(3)建立独立的基本地块作为研究单元;(4)运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绘制详细地图;(5)发展了城市景观的概念(Whitehand,1987)。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于65438至80年代初成立的城市形态研究小组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该领域最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他们的影响逐渐从欧的城市形态理论大陆扩展到整个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术领域。尽管城市规划的分析和研究已经发展了许多分支,如“规划控制”和“开发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古城保护的实践仍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城市功能结构理论)
在美国形成的形态学理论主要有两个分支:第一个是伯克利学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文化形态学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居住区而不是城市;二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芝加哥学派,强调运用折衷的社会经济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在社会学家伯吉斯(1925)创立的同心圆理论基础上,霍一特(1939)发展了扇形理论,哈里斯(1925)和尤曼(1945)发展了多核城市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对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城市土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只是作为城市土地的载体。此外,与解释城市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理论相比,克里斯托的“中心地理论”分析的是城市之间的空间和规模关系。城市职能结构理论体现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态学方法。(政治经济分析)
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广义上包括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建立了建筑环境和商品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Harvey,1985),该领域的代表学者,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形成和变化与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本回路”理论。他指出,城市景观变化的过程包含了资本置换的事实。Ball,1986)提出了这一思想,发展了“建筑条文结构”模型。他论述了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社会要素,包括开发商的能动作用、规划管理和服务对象及其关系。再者,Knox,1991+0)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给结构”包括的范围更广。诺克斯通过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分析,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样重要,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建成环境的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资本是主要因素,城市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相关社会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研究的重点(吴,1998)。(环境行为研究)
乔尔(Gehl,2000)、林奇(Lynch,1958)、拉波波特(rapoport,1990)和赖特(威特,1980)都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环境并产生行为反应。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取代了个人直觉行为研究的旧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设计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在林奇的系列研究中,用“心智地图”的方法来反映个体对环境的感知,以“节点”、“路径”、“地标”、“区域”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的心理走向。同时,他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征。良好的建筑环境使居民感到舒适和亲切。林奇强调,一个好的城市形态还应该包括一系列要素:活力和多样性(包括生物和生态)、交通的可达性(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和工作)、控制性(接近人体的空间体积)、感觉性(可识别性)、灵活性和社会平等性。Rapoport,1990)、Lozano,1990)和Trancik,1986)讨论了人们对特定建筑环境的行为反应,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大多是由“反城市”和“反人民”的力量造成的。基于这一观点,他们提出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要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强调设计要与环境相协调,即“环境行为学”的方法。(建筑方法)
在大量的形态学理论研究中,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发展的一系列方法为理解城市形态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类型学研究和文脉学研究最为突出。类型学起源于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建筑师马拉·托里、卡尼吉亚和罗西奠定了类型学的基础。Rossi,1982)认为,流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所有建筑领域,流派也是一种文化因素,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城市分析。因为类型学侧重于建筑和开放空间的分类,所以它解释了城市形态,并暗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类型学在欧洲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脉研究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创造有意义的环境空间。语境的研究在Appleyard,1981+0)、Cullen,1961+0)、crell (Krier,1984)、Luo (Rowe,1978)中进行。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是卡伦的“城市景观”,它基于两个假设。一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可以被认知,另一个是可以应用这些规律来组织城镇景观元素,进而影响人们的感受。通过分析“serialvision”、“place”和“content”。考伦指出,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1950,1960)大规模的“创造全新、现代、完美”的城市更新和建设,比具有多元特征(包括色彩、肌理、尺度、个性)的城市肌理更有价值,更值得提倡。这一思想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也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空间形态学研究)
该理论认为,城市是由基本的空间要素构成的,这些空间要素构成了不同的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以及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学的研究从不同尺度分析城市的基本几何要素,目的是试图描述和量化这些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空间形态的研究起源于英国剑桥大学马奇和马丁(1972)创立的“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研究中心”。随后发展出各种概念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1983: Mitchell,199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空间句法”,可以定义为描述、解释和量化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强调对空间集合的几何特征的分析,而且包含了社会和人类学的意义(Hillier,1983)。
上面讨论的城市形态学理论提供了一系列分析城市物质环境的方法。虽然它们有所重叠,但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紧凑城市或新传统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这需要创造高建筑密度、混合土地利用、发展步行和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一系列新的设计原则。城市形态作为物质参考,是“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等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完善、更合理的城市形态研究应受到充分重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尽管30多年来城市设计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的共识定义,但实践中对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解,可谓是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共同参与,赋予环境以特定的活动形式。其中,活动是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以改善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1999)。城市形态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结构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同构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字描述中,也体现在设计实践中,因此系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用来强化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