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展简史
在此,将对本章介绍的内容进行总结。地球的整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地球与其他行星、月球、陨石等。都是在大约46亿年前同时形成的,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凝结坍缩的产物。
(2)辐射熔融期(45亿~ 41亿年前):地球早期熔融不完全。深部分异分层较为完善,而浅部保留了较多的放射性物质,成为后期地壳运动和内部分异的重要动力源。
(3)小天体碰撞期(41亿年至39亿年前):由于地球质量较大,受到许多大的小天体撞击,形成大坑和凹陷。
(4)熔融溢出期(39亿~ 37亿年前):由于地壳较薄,在小天体的撞击下,地壳会发生破裂,熔融物质会沿着破裂带溢出。
(5)板块构造发展期(37亿年前至今):这在地质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上述小天体的撞击不仅影响地壳的破裂和熔融流的溢出,还会影响地幔层,因为它的高塑性和高温导致大量物质的对流,形成软流圈。板块构造早期,岩石层还很薄,板块还小而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变厚,板块变得更大更集中,整体活动水平降低,进入现代板块活动阶段。
以上知识是结合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知识得出的。从地球形成到板块构造活跃期,不过几亿年(不到654.38+0亿年)。
如果把地球看作宇宙空间中的一颗恒星,从宇宙的整体演化来考察地球的变化,可以看到宇宙因素和地球自身因素的结合可以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