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民居随笔。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生活、繁衍、成长。窑洞分为土洞、石洞、砖洞、土底洞、柳椽柳坝子洞和界面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农民的象征。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和深厚的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以前,一个农民辛苦了一辈子,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几个窑洞。有窑娶妻,算是家业。男人在黄土地上挖地,女人在山洞里做家务生孩子。小小的洞穴浓缩了黄土地的独特风情。
深达百米,极难透水,且具有很强的直立性的黄土,为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条件也为冬暖夏凉、非常经济、不需要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机会。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当地习俗的影响,洞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形式来看,又可分为倚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的窑洞和窑洞式平顶房混杂在一起。窑洞是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依恋。
窑洞防火隔音,冬暖夏凉,既省地,又省工,经济。确实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建造洞穴,称为土洞,通常深7-8米,高3米多,宽约3米,最深处可达20米。窗户分两种,一种是1平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3-4平米左右的圆窗。它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深7-9米,宽高3米左右的石拱洞称为石洞。砖窑的风格和建造方法与石洞相同,外形美观。一般第一院的窑洞都是3、5孔建造,中窑为主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是1进3开。窑洞一般建在半山腰或山脚下阳光充足的地方,窑洞上方的脑洞上种植花草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