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太平人寿成立于1929。有80年历史的人寿保险公司。在其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中,见证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史。2001中国复业八年来,公司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亮点频出。
亮点1:稳定的股东结构和持续的注资让太平人寿更加强大;
亮点二: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亚洲寿险公司排名第九;
亮点三:太平人寿在连续四年盈利后,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亮点四: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客户带来更多收益;
亮点五:坚持“三高团队”建设,引领国内寿险业专业化管理;
亮点六:坚持专业化管理,太平人寿个人业务构建了系统运营的“八大体系”;
亮点七:一流的服务支持体系,确保公司高效专业运营;
亮点八:以企业公民和社会公共保险服务者为己任,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承办各类重要的国际国内活动。
金城银行成立太平保险,首开风气之先。
1929 165438+10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
1919五四运动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感受到“自海通以来,我国财险、寿险被外商垄断,金钱外溢逐年增加,不仅有损利益,而且难以堵塞,对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影响特别严重”(沈雷春:1937《中国保险年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集资成立保险公司,试图与外资保险竞争。资料显示,在1919至1935期间,国内共有30余家保险公司成立。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业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即银行投资保险蔚然成风。银行与保险有着天然的联系:其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人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必须投保作为担保。保险业方兴未艾的时候,银行家们看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开始经营。1926-10期间,民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的保险公司有12家。《中国保险史》评论说:“中国1926年至1936年期间,金融业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保险业,改善了公司管理,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拓展险种,发展经纪人,利用银行贷款关系争取工商保险业务。民族保险业发展迅速。与1914相比,公司数量增加了3倍多,资本增加了5倍多,呈现出新的景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继东莱银行于1926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后,民营金城银行出资100万元(实缴50万元),在上海市江西路12设立太平水火保险公司。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学农为第一助理,王伯恒为第二助理。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寓意“生生不息”,打出“太平保险,保太平”的口号。
公司成立于10月20日,1929,165438+,次年2月9日正式开业。该公司主要经营水上保险、火灾保险、船体保险、汽车保险等。,并酌情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丝”等保险。“成立初期,虽各业价值不景气,但历年决算颇益,业务日臻进步”(晋城银行档案)。但毕竟因为资本量不够强大,会无法承接大规模业务,或者只能跟别人分,影响收益。1933,金城银行计划拓展太平的业务,其他尚未涉足保险业的银行也跃跃欲试。于是,金诚邀请了交通、Mainland China、中南、国华等四家银行加入太平,资本金扩大到500万元(实收300万元)。当时声势浩大,金融界关注。7月,公司重组完成,黄任董事长,任董事总经理,丁学农、王博恒任关联人。同时,删除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二字,更名为太平保险公司,增加了寿险和意外险。
太平保险从此步入中国大型保险公司行列。
在安平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后,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大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险公司的诞生与消亡、分化与重组在中国市场屡见不鲜。从65438年到0934年的三年间,太平保险公司接连收购了几家中国保险公司,开始走向集团化。
1934年初,盛丰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拟将大部分股权出售给太平,重组公司,与太平合作。太平对合资并不感兴趣,但考虑到公司品牌已有多年历史,如果完全接手,继续作为子公司经营,“一切衡量操纵、选择欢迎或拒绝的便利都可以继续存在,并以充实公司为名,吸引更多商机,增加进步的力量,相得益彰”(太平档案)。经过谈判,太平最终以1万元买下了盛丰。
1935年5月,东莱银行作为太平保险第六大股东加入。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遇到经营困难,也被太平兼并。
1936中国垦业银行投资的中国天一保险公司也因为无人问津,被低价转让给太平。
以上三家公司仍保留原有品牌,各地分公司、代理机构继续运营。为加强领导和管理,1935成立太平安平盛丰总经理办公室,次年改为太平安平盛丰天一总经理办公室,统管四家公司的一切事务。总经理办公室设在太平保险总公司,太平保险公司总助理也是“泰安丰田总经理办公室”总助理。这样,太平只需要一套管理人员就可以处理四家公司的业务。欧美的这种信托管理形式,在当时中外保险公司中独树一帜,备受业内关注。
成为集团公司后,太平不仅资金实力大增,业务往来也更加广泛。六家股东银行和四行储蓄会的所有分会、俱乐部均由总行承包,委托为公司的业务代理。这样,六家银行的全部贷款和票据都由太平保险集团包销,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提振。
除上海总公司外,太平保险已在北京、汉、天津、哈萨克斯坦、山东、广东等六大区域的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代理机构。最高峰时,在中国的代理网点总数达到900多家,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雅加达和马尼拉也设立了分支机构。几年后,太平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人保险公司之一。
那些年,全国保险公司大多资本不多,承保能力和限额也相应受到限制。为了加强庞大业务的包销力,一些中国公司开始走向联盟之路。6月,1933、10包括兆泰、华安、永宁、永安、石现、海商、联保、依桐、宁少、华兴等公司发起设立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由国民政府特许为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业务性质侧重于方便各公司的再保险。1936,依桐公司倒闭,招商联合保险公司资金受到严重影响。那一年亏了2万,公司有解散的危险。几经联系,太平保险集团出面继承依桐名下全部股份,面值51,000元,其中太平认可2.6万元,安平认可2.5万元。在此基础上,修改了招商联合保险公司章程,增加了董事人数。太平任董事总经理兼董事长,主持公司事务,安平任董事。并与瑞士再保险签订了再保险合同。同年,太平保险与劳合社、世纪、威利斯费伯&合作;Dumas和其他保险集团签订了互惠再保险合同。自此,太平在再保险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立太平人寿,财产和寿险业务分开。
太平成立之初,名为“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资扩股,股东由1人变为5人,资本由1万增至500万。不仅如此,还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备增加寿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2008年9月,董事会决定寿险部门独立核算,从公司资本中划出65,438+0万元作为持有寿险业务的基金。65438年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
4月20日,1934,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从此开始对外开放。截至年底,有效投保额达到1.7亿元,此后逐年增长,业务范围逐步扩展至全国。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人寿保险部所有寿险合同也由太平通用承接。至1938年末,太平保险寿险部重组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时,太平人寿有效保额已达700万元。
1937 65438+10月11日,国民政府修订颁布了《保险法》和《保险法实施法》,规定同一保险公司不得兼营损失险和人身险。保险法施行前兼营保险业务的,应当在保险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整顿。划定寿险部门,单独成立寿险公司,已经提上日程。
太平的寿险部门从一开始就是自成体系,有独立的业务和核算,不与其他业务部门混在一起,所以重组程序比较简单。经过一年多的安排,太平的股东——交通、金诚、Mainland China、中南、国华、东莱等六大行分别认购其股本65,438+0万元。然后成立大会大张旗鼓的召开了。周作民当选为董事长,丁学农、王伯恒为董事总经理,徐汉卿等7名董事,周继云等5名监事,联名上书登记。
1938 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颁发营业执照。同年2月30日65438,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重组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全部资产负债及合同权利义务一般由太平保险公司承担,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于同日注销。周作民为总经理,丁学农、王博恒为副经理。
从1929,11 6月太平保险成立到1938 6月底太平人寿成立,整整九年。在这九年里,1933增资扩股,1935开始集团化运作,1938创办太平人寿,基本上是三年一个飞跃,发展之快在当时真的不多见。
组织太平再保险集团在困难时期奋力拼搏。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没有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国租界成为被日本占领包围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时,操纵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法保险公司被勒令倒闭,其外国人被关进集中营。
由于长期以来外资保险公司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保险公司资金短缺,实力薄弱,所以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一直是由外资保险公司解决的,主要是英国、美国、瑞士的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保险公司对英美等国的再保险渠道被迫中断。上海的中国保险公司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成立中国再保险集团。
1942年2月,太平保险公司联合宝龙、大业等保险公司组建太平再保险集团。到7月份,会员公司数量已经扩大到19家。几年之内,沪上中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了大上海、九联、五联、五联、华商联合等六大再保险集团,加上太平再保险集团,共有80家参股公司。在这六所学校中,太平大不相同。太平档案有如下记载:“说到太平再保险集团的特点,所有集团事务均由太平家族处理,不受其他成员公司支配和控制,与久联集团明显不同,久联集团由参与公司的另一组办事处和大上海集团的另一组公司处理。此外,太平与国内外同行订立的溢额合同的再保险,大多基于对等原则。但由此获得的股份合约再保险由太平独家接受,不能与集团成员公司共享。由于财力薄弱,他们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责任;第二,在国外没有分支机构,万一赔偿,不能用原币支付。”
中国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风险分散问题,为中国保险业逐步独立经营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统治后期,通货膨胀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据统计,从1946的9月到1949的5月,物价暴涨了1.055438+0亿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保险机构一直活在空地上,负债累累,甚至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华商联合再保险集团发出感叹:“金证久不发,贬值很快。没有人敢预测之后是否会保持稳定。如果法定货币末期的困难局面在今天重演,恐怕我的保险业就要濒临危险了。”被保险人对金证已经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意投保,以外币计算赔款。于是,国有及其他有余力的保险公司纷纷将承保改为银元、美元、港币。太平再保险集团也在1、1948年7月组织了包括22家成员公司在内的外币业务集团,在困难时期苦苦支撑,直至1949年解放前解散。
公私合作,天下一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上海军委下达的指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中资保险公司和42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复业。
十余年后,人民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初期,大部分保险公司资本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缓解华资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在军管会的领导和中华保险公司的支持下,于7月20日1949,47家华资民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了民联再保险交易所,太平保险公司副董事丁学农当选为主席,民联办公室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
民联再保险交易所是解放后上海工商最早的合资企业。它的成立改变了中国保险公司依赖外资的心理,大大增强了中国保险公司的信心,也为民营保险公司进一步合资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政府对民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革”的政策指引下,1951下半年,上海25家民营中资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与此同时,天津三家民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到上海表达了合并意愿。这28家民营保险公司经过紧张筹备,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资过半,分别组建了太平和信丰两家保险公司,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地区有12家公司,分别是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龙、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有三家,分别是大昌、众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65,438+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与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出资,总额为人民币45亿元,其余55亿元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资。合并协议于6月22日正式签署195110,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于6月22日正式开业110。
太平保险公司设立了由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置了7名监事。经董事会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为董事长,谢守田为副董事长,林振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琦为副总经理。
信丰保险公司,公私合营,由上海13家民营保险公司组成,总资本60亿元。公司于65,438+0,952,65,438+0宣布开业。
1953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开始考虑太平与信丰进一步合并的方案。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并,国内保险业务将逐渐被国家垄断,合并后的合资公司将加强其国外机构,并进一步发展国外保险业务。从65438年到095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洪流中,整个保险业的公私合营终于从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6月1955 165438+10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关于公私合营太平和信丰保险公司合并的议案》,建议合并后的两家公司业务重心将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专业保险公司,加强对外业务的领导。考虑到太平保险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而信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命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1956 3月21日和22日,两家公司的董监事会议分别在上海召开。会议对两公司合并、总部迁至北京、停止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作出决议。
1956年8月10日、2日,太平公司和信丰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通知,宣布:“自1956年8月60日起,我司两家公司合并为一家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合并后的机构将迁至北京,两家公司原机构同时注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也刊登公告,“同意接受上海两家公司出具的未到期保单的保险责任”。新太平保险公司位于北京阜成门外的天宁寺路。
太平和信丰保险公司的合并、搬迁和停止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的彻底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保险市场进入国家垄断时代。
根据两家公司上次董事、监事会议决议,新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对国外分支机构的领导,积极开展对外业务,继续为海外华人服务,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此后,太平保险公司走向海外,致力于拓展国际保险市场。
这一等就是45年。
在中国复业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1956之后的几十年,中国保险市场几经变迁,太平保险也在海外苦苦挣扎。几代太平人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打拼出一片天地,赢得广泛认同。
1998,根据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境外经营机构划转至中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华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成为中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支强大的队伍。
转眼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步步逼近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保险市场扩大开放是必然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保险向国务院和保监会提出回国创业的请求,同时对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香港,太平保险与民安保险公司、中华保险香港分公司合并,以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名义经营;在新加坡,太平保险与中华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合并,以中华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名义开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将与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合并,业务将以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的名义进行。
2001年5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全面恢复保险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太平保险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宣布开业,总部设在深圳。此时太平保险公司已进行股权改革,中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也于10月30日165438+开业,总部位于太平保险的发源地上海。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海外扩张,太平保险开始在国内市场大举发力。复业后的第一年,太平保险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开设了分公司。2003年,我们在天津、大连、四川、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和山东开设了分公司。2004年,它在湖南、青岛和重庆开设了分公司。2005年,我们在山西、陕西、安徽和福建设立了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险已设立19家分支机构,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布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