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地名
1.武汉历史悠久。北晓县黄陂县有盘龙城遗址,是近年发现的。它是大约3500年前商朝的宫殿。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建有江夏、阙月古城,是唐代著名的商埠,明清“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到处都是革命遗址,这里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有七一门旧址。武昌骑兵训练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还有一座纪念孙中山的铜像..最著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历史悠久而闻名的归元寺、山河流淌寻找知音的古琴台。
2.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日昆明一样,武汉也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江城。也许你要问了:长江从上到下流经大大小小很多城市。为什么单独叫武汉?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石阆中在黄鹤楼上饮酒,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音乐,心情好的时候,李白就变得很兴奋,于是写了一首诗,叫做“与石阆中饮酒,黄鹤楼上听箫”。诗是这样写的:“一是迁客长沙,西望长安不见我家。玉帝吹黄鹤楼,梅花落江城五月”。吴* * *喜爱《五月江城梅花落》中“江城”这个好名字,所以给自己取名江城。除了江城,武汉还有其他一些名字,这些名字的由来反映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发展。
3.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的武昌、汉阳和汉口在历史、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各具特色。武昌的名称始于东汉末三国初。为了与刘备夺取荆州,孙权于公元221年将都城从建邺(今南京)迁至鄂县,改称“武昌”,意为“以武治国,人丁兴旺”。武昌的名称与今天的鄂州市互换。据考古发掘,武昌是古人居住的地方,如新石器时代水果湖的鹰台、南湖的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徐家墩、棋墩等。
4.汉阳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汉水河密切相关。古语云:“北水为阳,南山为阳”。古代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地阳而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汉津县改为汉阳县,汉阳之名始。唐朝县治迁至汉阳市后,发展迅速。
汉阳,尤其是鹦鹉螺岛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分布的地方。唐宋元明时期,商业手工业非常繁荣。同时,汉阳也是一个旅游胜地。汉阳归元寺是武汉保护最好的佛教丛林,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武昌和汉阳的筑城同时开始,距今约1800年。历史上,汉口和汉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同步发展的。直到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至少改道八次),汉口才独立发展起来,历史不过500年。汉阳和汉口很早就修建了城墙,被视为郡县统治的地方。
6.汉口迅速成为一个新的商埠,声誉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镇,在海外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和运输业相当发达,已成为中国内河第一大港。有“十里帆靠城,万灯通宵”(吴齐石)、“居民商贾满溢,为楚第一繁华之地”之景。可以体现其繁华程度。清朝乾隆年间,汉口更是繁华天下,唯有“盐务也天下第一”。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在汉口修建了张公堤。这条大堤为后湖地区逐年降低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为原本狭小的汉口扩建提供了便利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7.1927年初,武汉国民合并武昌、汉口(汉阳县)为都城,命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武汉城”只有74年的历史。
火炉的起因是武汉河流湖泊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加。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罩子一样被一团团热气笼罩着。一方面,地热向空气中的辐射速度减慢,室内温度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难以散热,就像桑拿房一样,所以汗如浆,闷热,所以被称为“火炉”。
武汉历史名据近年考古工作,一万多年前,武汉就有先民。
郊区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被考证为3500年前的商朝王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朝古城。武汉在夏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县。
东汉以后,江北先后占领了安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280年)、曲陵县(305年)、汉津县(597年)、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建立沙县(25年)、汝南县郡(378年)、江夏县(589年)。明代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河的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格局。
武昌这个名称始于孙权建都孙艺程之时,意为“因武而兴”。与江北的汉阳并称为“双城”。
明朝以后,汉阳所属的峡口镇商业兴盛,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舞阳下三镇的统称“武汉”开始被使用。
1926 65438+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共全国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决定“建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一大片地区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武汉市委成立,这是统一城市建设的开始。
随后又分又合,于5月24日1949正式成立武汉人民,武汉名称一直不变。1986 65438+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地名的由来是民国十六年(1927)65438+10月1,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全国* * *开始在汉口办公。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故名“武汉”。武汉是武昌、汉口、汉阳的统称,武昌、汉口、汉阳并称为武汉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16年5月,武汉三镇解放;同年,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合并为武汉市,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截至2017年底,武汉市共有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武汉市江岸区姜妍路188号。
扩展数据
武汉地区的历史演变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属沙县、江夏县。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建有茶越城、庐山城,在今武昌佘山建有峡口城。当时荆州牧羊人刘表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在位于汉阳龟山的“雀岳城”设置县衙,成为武汉已知最早的城堡。
吴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建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黄基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期,夏口扩展到云州,成为云州的治所。
隋朝设江夏县、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武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绵州州府,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中心。江城之名也始于隋唐。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道“玉帝吹黄鹤楼,五月梅花落江城”,所以武汉自古有江城之称。从宋朝到明清,历代州政府统治。
宋朝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守鄂州(今武昌)八年,从此开始北伐。元世祖至元朝十八年(1281),武昌成为湖广省的省府,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级)所在地。
明朝时,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当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从龟山北麓分流至长江,嘉靖年间汉水北岸(凹岸)形成了新的汉口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楚地第一繁华之地”,是全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咸丰八年(1858),清朝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汉口被辟为对外贸易口岸。
咸丰十一年(1861),汉口正式开埠。老汉口镇下游先后开设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日租界五个沿江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 * *,有工部局、巡检司、领事院(法庭)等不同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口殿位于汉水以北,也就是现在的汉口。至此,汉口、汉阳城、武昌城合称为“三镇”。宣彤三年(1911),10,辛亥革命在武昌发生第一次意义,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军队,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元年(1912),江夏县改为武昌县,汉阳县废弃,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属江汉路。民国十三年(1924),湖北省在武昌设市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武昌县改为武昌市(65438年2月设立市政厅),夏口县、汉阳县并入汉口市。
民国16年(1927)65438+10月,1,* * *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全国* * *开始在汉口工作。武昌、汉口、汉阳合为京兆区,命名“武汉”,为民国临时首都。
百度百科-武汉(湖北省省会及副省级城市)
武汉历史简介。从先秦到南北朝,武汉在古代被称为夏玲和鄂州。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馆对东湖附近的鹰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石斧、长矛、鱼叉等新石器时代遗存,经鉴定属于屈家岭文化。武汉最早的传说是大禹在这里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王宇庙仍建在武汉汉阳河畔的愚公基上。
黄陂区发现的盘龙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商代古城之一。被认为是“武汉城之根”,是武汉比北京、Xi安建城历史更长的考古学依据。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于楚国的范畴,留下了一些遗迹和传说。
《列子·唐雯》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繇“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仲子生于楚汉阳(今武汉蔡甸)。
汉阳至今仍有古琴台、钟子期墓等古建筑遗迹和“琴段”等历史地名,因此武汉也被称为“知己”之乡。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武汉新洲地区文化繁荣,成为儒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论语》说:“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使‘鲁兹’有意隐居溺水”。西汉时期,有老百姓在黟县(新洲区)孔子山上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孔子令子求教”八个大字。淮南王刘安就地建庙,招学士讲学,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曾与历史上的岳麓书院、东林书院齐名。
现代武汉的起源是东汉末年军阀刘表在武昌蛇山修建的“阙月城”和223年东吴孙权在蛇山修建的“夏口城”。阙岳城是武汉已知最早的城址。
孙权修建夏口城时,在蛇山附近的城墙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塔,成为举世闻名的黄鹤楼。公元208年,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宁赤壁,江夏区赤壁山)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第一次大规模的河流战役,也是武汉及周边地区第一次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事件。
三国时期,武昌(今鄂州)成为吴栋政权的首都,孙权在此称帝,武昌及其周边地区首次成为中国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南朝时期,夏口城扩建为云州城,成为云州所在地。
二、隋朝至清中叶,隋朝设立江夏郡和汉阳郡,分别以武昌和汉阳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汉阳分别升为鄂州、绵州州府,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中心。
这一时期,武汉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其中位于武昌长江皇姑山顶的黄鹤楼,为崔豪、李白、白居易、王维、刘禹锡、苏轼、陆游、黄庭坚等唐代乃至后世无数著名诗人所称道。有一段时间,武昌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其中崔豪。黄鹤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不见悠悠白云。
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清澈,鹦鹉洲被甜美的青草覆盖。”以及李白的“故人辞西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让黄鹤楼名扬天下,还有李白的另一首歌“玉帝吹黄鹤楼,五月梅花落江城。”也是“江城”对武汉的别称。
武昌在宋代属于鄂州,汉阳汉口属于汉阳郡。南宋时期,武昌再次成为仅次于首都地区的中国第二大政治军事据点。抗金英雄岳飞在鄂州(今武昌)驻扎八年,从那里开始伐金。因此,岳飞也被朝廷封为“鄂王”,武汉也一度被“王越庙”的废墟所覆盖。
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武昌时曾写道“城内富庶众多,城外南城数里也。钱塘、建康虽不能过,却是大都市”来形容武昌的繁华。宋代时期,武汉的制瓷业极为发达。经过发掘,在五常市马房山和岳家嘴出土了灰陶四神砖和灰陶十二生肖图,在郊区江夏区的胡俟和梁紫湖发现了100多座宋代大型瓷窑。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武昌成为湖广行省府。湖广兴省是中国10省份之一,覆盖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和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和重庆东南部。
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所在地,也是武汉正式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开始。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他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出生,于是在朱桢长大的他被明太祖分封为武昌的楚王,武昌得到扩张,成为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
武昌继续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政治中心,明朝楚王的使节衙门就设在武昌府。明朝中后期,武汉汉口崛起。
由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从龟山以北向长江分流,嘉靖年间汉水北岸形成了新的汉口镇。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的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棉布、药材为六大产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街从汉正街桥口开始,下到堤口(4。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镇、佛山镇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成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因为汉口扼长江、汉水,成为天下商贾云集之地,历史上也被称为三大茶市、天下四大名地之一。
3.老汉口,清末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清末至20世纪初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它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主要的经济、金融、工业、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19世纪中叶,中俄万里茶道发源于汉口。
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汉口一直是中国三世。
武汉地名的由来及“武汉”故事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建都孙艺程时更名为武昌,意为“因武而兴”。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江夏县改为五常县,治江夏县,即现在的五常市。江北有汉阳,故称“双城”(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出现在明代的《重修晴川阁》中。到了清朝,曾国藩和胡林翼经常被用在书信中。明朝以后,隶属汉阳县的峡口镇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也被称为“楚第一繁华之地”。所以双城演变为三镇,也有“五羊之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请杨夏分而治之,1899年,夏口划出汉阳郡,建立夏口厅。夏口设县始于民国元年(1912)。但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所以“武汉”这个名字自然就成了三镇的统称,因为武昌、汉阳、汉口都有一个字在里面。
武汉名称的由来武昌的名称始于东汉末三国初。为了与刘备夺取荆州,孙权于公元221年将都城从建邺(今南京)迁至鄂县,改称“武昌”,意为“以武治国,人丁兴旺”。武昌的名字和今天的鄂州互换了。据考古发掘,武昌是古人居住的地方,如新石器时代水果湖的鹰台、南湖的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徐家墩、棋墩等。
旧社会舞池手工业发达,主要是造船、冶金、铸币。武昌的瓷器叫英塞拉顿。此外,武昌最值得注意的是黄鹤楼的反复兴衰,从三国时期至今已历经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的起源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有云:“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古代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地阳而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汉津县改为汉阳县,汉阳之名始。唐朝县治迁至汉阳市后,发展迅速。
汉阳,尤其是鹦鹉螺岛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聚集和分布的地方。唐宋元明时期,商业手工业非常繁荣。同时,汉阳也是一个旅游胜地。汉阳归元寺是武汉保护最好的佛教丛林,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的筑城同时开始,距今约1800年。
历史上,汉口和汉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同步发展的。直到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至少改道八次),汉口才独立发展起来,历史不过500年。汉阳和汉口很早就修建了城墙,被视为郡县统治的地方。
汉口迅速成为一个新的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超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镇,在海外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和运输业相当发达,已成为中国内河第一大港。有“十里帆靠城,万灯通宵”(吴齐石)、“居民商贾满溢,为楚第一繁华之地”之景。可以体现其繁华程度。清朝乾隆年间,汉口更是繁华天下,唯有“盐务也天下第一”。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在汉口修建了张公堤。这条大堤为后湖地区逐年降低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为原本狭小的汉口扩建提供了便利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27年初,武汉国民* * *合并武昌、汉口(隶属汉阳县)为首都,命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武汉城”只有74年的历史。
“武汉”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是武昌、汉阳、汉口的统称,即“武汉三镇”。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的历史顺序是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朝以前只是毗邻汉阳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明朝以前,所谓的“武汉”是武昌和汉阳的统称。元代武昌、汉阳属湖广省,湖北(武昌H汉(汉阳)又称“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称武昌、汉阳为“双城”,表现出武昌、汉阳由单名走向合名的趋势。
明朝成化年间,汉江改道,逐渐形成了北起汉口、汉阳,南至武昌的三镇格局。1926 65438+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决定“建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大片地区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1927年4月6日,武汉市委成立,这是统一城市建设的开始。后来又分又合。直到1949,武汉人民才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一直保留下来。
汉阳的起源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有云:“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古代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地阳而称阳,故名汉阳。
隋唐时期,汉阳得名,并逐渐发展。汉阳,尤其是鹦鹉螺岛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分布的地方。
唐宋元明时期,商业手工业非常繁荣,著名的佛寺归元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上,汉口和汉阳同步发展的时间相当长。
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汉江从龟山北麓改道入河,汉口才独立发展起来,至今只有500多年的历史。然而,后来者居上。独立后,汉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商埠,其名气和发展速度远超历史更悠久的武昌和汉阳。
武昌因东汉末三国初而得名。孙权为了和刘备夺取荆州,于公元221年将都城从建邺(今南京)迁至湖北郡,改称武昌,意为“以武治国,人丁兴旺”。
武昌的名字与今天的鄂州互换。据考古发掘,武昌是古人居住的地方,如新石器时代水果湖的莺莺台、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徐家墩、棋墩等。武汉也被称为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石阆中饮酒,黄鹤楼上听箫》诗中说:“玉帝在黄鹤楼上弹琴,五月梅花落江城。”所谓江城,是指武昌,后来武汉就叫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