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鼎的文学创作

文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一、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1年,“文革”期间,他被扣上“小邓拓”的帽子,许多知识分子发下“地球上不留下一张纸”的恶毒誓言。但他坚持自己的文学生涯,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短篇纪实小说《小向日葵和她的战友》,后来被编入《黄金之路》一书。创作了六部歌剧《赤脚医生》,演出十余场。多次参加工农兵地区文艺演出并获奖。

2.“文革”后,他第一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征兵》,打破了安康文坛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安康文艺青年的创作热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他是安康地区最早的作家协会会员之一。

3、1994他的短篇小说《悬疑》只有几百字,但评价很高。6月1984+2月17在《Xi晚报》发表后,同年编入《中国新闻年鉴》,3月1985在《短篇小说选》转载。此后在2004年赚了1987安康县志和文章。

4.他开创了安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1992年5月23日《安康文学史》对安康文学的兴衰、规律、流派做了初步探索。1996后,安康文艺大观被誉为“地方文化万里长城”,系统梳理了安康3000多年的文学史。选取了古今300多位作家,挖掘整理了几位极其重要的安康作家的传记。约30万字的作品为新发现,首次披露。保留了许多可以代代相传的安康优秀作品。对“崔八娃现象”的本质和大跃进民歌《我来了》的来龙去脉进行全新的解读和介绍,让世人耳目一新。他十几年前挖掘的地方文献资源,如今被广泛利用。

5.1995之前,安康只有两个人写了三部小说,文鼎是其中之一。他的《华佗医生》发表在《珠江潮》上,文学评论家、《珠江潮》副主编张晞临评价“华佗医生是学者之作,高雅文学。”

2002年出版的48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陆羽传》,是世界茶文化领域为数不多的大型文学作品,评论界认为它“具有里程碑意义”。湖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董树多说:“这本书一定会和茶圣陆羽一起流传到来世。”《陆羽传》能顺利出版,是中国茶人之福,也是世界茶人之福!”赵荣光教授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幸运!”

6.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他在通俗文学领域成就斐然,作品多,参赛作品多,获奖也多。在全国享有盛誉,是陕西新故事圈“传奇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本土文化研究的贡献

1.对安康3000年的文学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2.对安康6000年间的造型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2000年出版大型画册《安康造型艺术》,3万余字,收录书画、雕塑、工艺、建筑四个方面的经典作品900余幅。那时候的安康应该叫大生产,大包容,大投入。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如称赞道:“以我的微薄之力和半生之力,尽我所能,纠正了中国文化一个由来已久的倾向。”

3.参与地方编纂,特别是《安康县志·人物篇》,文笔精良,资料翔实,评价公正,许多新资料被发现并首次公开,受到好评。

4.他第一次发现了安康历史文化的诸多亮点,并深入研究或参与实际操作。比如李自成《困兵马车峡》考证(1987)、安康《高僧怀让与禅文化》(政协提案,约1995)、安康《牛郎织女故事发生地考证》(2007)、安康水文化与建设“东方水城”的构想等等。他对安康文化“八大亮点”的概括和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

5.研究紫阳茶文化,写一本书。

三,茶文化研究的贡献

(一)中国茶文化研究

1和1993针对“中国人知道茶道却不知道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众所周知却不知道中国茶道源远流长”的现状,率先将“茶道”作为茶学界的学术研究课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茶道专著,创立了“中国茶道”的学术框架,系统论述了中国茶道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历史。这本书被称为茶道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它的出版澄清了茶学领域的许多模糊认识,正本清源,对茶文化的复兴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本书重印了四次,发行了23000册,传播到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很多涉及茶艺的学校和培训班都被选为主要教材。因此,作者在中外茶界声名鹊起,受到了广大茶人和茶学家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界的学术地位,有“中国茶道先驱”的美誉。"

2.《茶骑》出版于1999,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茶道形成的内在机制,以36万字精辟揭示了中国茶道的文化内涵。明确提出“中国茶道负载着儒释道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创立并发展了中国茶道,是以茶道为灵魂的宗教。”此后,许多学者在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索,但基本思路并没有太大变化。

3.他是唐代茶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1997出版的《唐茶文化》、2007年撰写的25万字《唐茶诗》、陕西茶文化和陕西茶史的部分篇章,都全面揭示了唐茶文化的历史风貌,并以有力的证据和细致的分析表明,中国不仅是茶的祖国,也是茶道的祖国和日本茶道的源头。既批判了对学术问题的片面理解,又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作者的民族精神。《大唐茶文化》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部关于大唐茶文化的书籍。

4.他是“薛璐”研究的骨干。唐代茶学家陆羽成为中外茶学家的研究对象,形成了非常流行的“陆学”。全国性的研究工作以陆羽的故乡湖北天门和浙江湖州为研究对象。近十年来,文鼎潜心研究陆羽。2002年出版了48万字的陆羽传记,被改编成52集30万字的电视剧《茶语史》。2005年,他出版了30万字的薛璐专著《茶魂》。湖州和天门的领导和茶人对他评价很高。《陆羽传》和《茶魂》是我国迄今仅有的两部陆羽专著。

5.对陕西茶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发起、策划并出版了权威的《陕西茶叶丛书》。他亲自撰写了24万字的《陕西茶史》和28万字的《陕西茶文化》,揭示了陕西茶的来源、茶史分期、茶税专卖、茶马贸易、茶马古道、茶具茶艺等许多新发现、新见解。并对陕西历史上的茶人、茶诗、茶歌、茶文、茶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东方杭州”的论述和对陕西“茶马古道”的论述,特别是对唐代陕西茶诗的收藏和鉴赏,令人耳目一新,凸显了陕西茶文化的优雅和魅力,增加了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两本书既有茶专家基本认可的权威结论,又拓展了陕西茶文化需要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两本书的出版为弘扬陕西茶文化提供了依据,极大地提高了陕西在全国茶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促进陕西茶产业和茶经济的发展。

6.对紫阳茶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出版的《资阳问茶》确立了资阳茶文化的学术框架,涵盖了资阳茶的历史、茶俗、茶艺、茶人、茶歌、茶诗、茶文、茶故事、茶作、茶论。信息量大,学术性、可读性、地方性、民族性强,在国内同类地域茶文化书籍中脱颖而出。因为他的研究,资阳人工种茶的历史提前到西周,居全国之首;贡茶的历史也是从唐朝提前到西周,也就是从公元8世纪提前到公元前11世纪,至少提前了22个世纪。这不仅提高了紫阳茶的历史地位,也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他对紫阳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很难用数字来估计。

7.2011《中国茶经》出版,1.6万字,重四斤八两,是当代茶学的代表作。

文鼎从1993开始从事茶文化研究已经14年了,时间不算太长。但在此期间,他出版了8部茶文化原创专著,数十篇茶学短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课和发表论文,约300万字。他是中国从古至今出版茶文化原著最多的人。茶学界称他为“中国茶道的开创者”、“茶文化的创始人”、“茶文化的泰斗”、“茶学人”。作者说,这些称号都不值,但要接受茶界朋友的好意,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