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的兴趣

看看这张纸。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彭忠东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大动力。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课本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将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学生只愿意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有愿意学才能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关键,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新课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教学场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觉得讲课有趣,越来越想听,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进入最佳求知欲的兴奋状态,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无限的期待和热切的投入。比如我在教《科技引领世界》(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是这样介绍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给你们三根棍子。你能拼出一个大于三小于四的数字吗?有的同学已经知道答案了,脸上还带着笑容,有的同学拿起笔,在桌子上对比图片,直到最后宣布答案为“∏”时,才恍然大悟。课堂气氛调动得很好,带动了祖冲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

第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历史课是否感兴趣,对学习的热情,往往体现在对老师的感情上。老师可以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在情感上认同这个老师。在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心态得以开放,主体性得以彰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解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安全舒适的,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上课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无所适从”,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这种“一言堂”的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仅难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让课堂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变“一对一”为“小组一对一”,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带动他们的思想动力产生积极作用,历史课才能达到“学你之疑,教你之疑”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是一门基础教育很强的学科,涉及各种知识和内容,具有广泛而综合的特点和作用。它涉及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也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并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匈奴崛起与汉和战》时是这样描述的:秦汉末年,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匈奴趁机夺取河套地区,继续南下。西汉初,由于国力强大,实行亲匈奴政策。汉朝还每年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纺织品,开放边境市场。但是匈奴每年还是会派军队南下。然后问:1。这对黄河流域人民有什么影响?2.汉朝为什么不出兵反击?3.韩政府什么时候有条件反击了?这就造成了学生内部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既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因此,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问题时,才能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精心巧妙地设置疑点,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适当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血有肉,内容丰富,有趣。它包括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的动态事件的发展。所以它有情节,有过程,有善恶,有是非,有悲欢。历史本身包含了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课本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提纲挈领。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全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只有条条框框,没有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初中生性格活泼,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

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中,用故事讲述史实,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的短小有趣的故事,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一个愉快而又往返的场景。比如我在教《春秋五霸》的时候,插了一些“老马认路”、“退三舍”、“以己之薪尝胆”之类的成语故事。我在讲戊戌变法的时候,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的追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很大,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内容要忠于历史的真实,不能随意编出一些情节内容来换取学生对虚构和捏造的兴趣。第四,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知识面小,抽象思维能力低,历史的大部分内容离现实太远。学生会发现学历史没用,必然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历史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介绍张仲景和华佗这两位秦汉时期的名医时,发现如果按照课本的顺序来讲,可能会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了解两位名医的特点并在授课形式上有所创新,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问:如果这两位名医开专家门诊,我们应该看哪位医生?“专家门诊”这个名词一下子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学生们开始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造纸术的发明”的时候,我联系现实生活,让一个学生背着很多竹片,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教室,让学生认识到如果纸没有被发明,我们今天上学会有多大的麻烦,让学生明白当时纸的成因和意义。事实证明,历史一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情绪马上就会高涨,兴趣就会被激发,学习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