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人物
马(1881 ~ 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道宁,又名童,改名何,字后山,又号。广西桂林人。1881七月17(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我早年在桂林体校学习。1900进入广州法国教会开办的皮冲书院学习法语。1901进入上海极光学院。同年冬天,我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化学。这一时期,马从一个改良派转变为一个革命民主派。1905年8月,第一批入团,与黄兴、陈天华一起起草团的章程,成为《人民日报》的主笔之一。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师,积极推动革命。为躲避清政府迫害,于1907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冶金。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工业部副部长。1912成为元老院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再次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65438+2006年回国。1917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1921年,孙中山成为非常大总统,马任总统府秘书长;后来他成了广西省的省长。后来由于军阀横行,他被迫辞职离开。1924年国民党改组,马跟不上革命形势,思想趋于保守。他和冯子有、张等人发表了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宣言。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大法官,被国民党二大开除党籍。马精通英、日、德、法等多种语言,曾用旧诗格律翻译过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歌。他编著了《德化词典》等书,最早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原始物种》,在当时影响很大。马后半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先后担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华公学校长。1927年,广西大学应广西省政府邀请在梧州创办,任校长。在任期间,他努力策划和管理,聘请有才能、有进步的学者授课,倡导科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他坚持抗日。他受爱国义愤的感召,写了一首诗《悼念沈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国民参政会委员。1940八月1,病逝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