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格中的译者顺序
——杨·
一个
西方学术界有一个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最近50年最具影响力和被引用的音乐作品——一部也没有(至少在英语世界)。这本书出版于1971,次年获得【国家图书奖】。至今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音乐书。由此看来,无论“民间口碑”还是“官方认可”,“古典风格”在音乐书籍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尖顶”地位。
“高高在上”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品质首先来自于作者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独特且高度发达的心智能力。作者曾用钢琴家傅聪的话,用“音乐中的钱钟书”的比喻给罗森定位,会让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亲近。【1】巫师对音乐艺术的百科全书式的掌握,对西方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了解,在西方音乐文化界早已是传奇。罗森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建筑师家里,从小学习钢琴。少年时师从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1862-1946)】,堪称李斯特显赫血统的“传记”。他的官方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他频繁出现在欧美重要的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留下了大量的唱片。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从1940s到1950s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业(学士、硕士到博士)居然是法国语言文学!相传罗森没有进音乐系是因为他觉得学校音乐系的老师都是熟人,而且他已经比音乐系的研究生更了解音乐的理论和历史。除了语言和文学,他还对数学和哲学深感兴趣,并选修了许多课程。当然,放学后他必须练习钢琴——他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钢琴家。
他很骄傲。作为一名非音乐人出身的法国文学博士[PhD],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专业经纪人和唱片公司的青睐,并由此走上了职业钢琴演奏生涯,这一生涯持续了近60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录制德彪西钢琴练习曲全集的钢琴家。钢琴中的经典曲目,从巴赫到巴托克,他早已耳熟能详。评论家公认,他的演奏以严肃而透彻的[知性]才华著称,尤其是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和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同时,罗森以其对复杂的现当代音乐的出色演奏而闻名——他是勋伯格和魏博恩钢琴作品的杰出钢琴家;斯特拉文斯基、布雷茨等现当代著名作曲家经常邀请他一起演奏或录音。而他与美国当代作曲家【艾略特·卡特(1908-2012)】是“多年好友”(古典风格献给卡特夫妇),曾委托并首演过卡特的多首钢琴作品。
这样一个受过严格文科学术训练的专业钢琴家,将来成为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家和评论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偶然。据罗森自己回忆,他之所以在弹钢琴后开始写作,是因为他的第一张肖邦专辑在1960年出版后,他对专辑封面上的曲目描述非常不满,觉得自己的文字没能传达出他的意思。之后,他开始在专辑封面上写自己对曲目的介绍,这些介绍总是将自己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见解融入到自己演奏的作品中。很快,就有人注意到这些字很精彩,很特别。一天,一个出版商来找罗森,答应出版他的音乐和他写的任何东西。[2]于是,罗森开始了自己忙碌的演奏生涯之外的另一项事业——音乐写作。
二
罗森的第一本书是古典风格的。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只有陌生人才能写出来。数百页,讨论的对象是众所周知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大师——一个前人研究成果铺天盖地,似乎很难发表什么新观点的特殊领域。这本书其实是用一种随性的散文风格写的,看似随意,但学术理论的逻辑是隐藏的,只是没有显露出来。甚至公然违反了学术界的格式规范,在写作中很少给出相关论据和数据的来源(在新版1997中增加的章节中,罗森对评论的来源解释得更为细致),仿佛无视了学术界稳重且看似严谨的惯例——但是【自相矛盾】的是,在罗森讨论学术问题时,然而, 说明他熟悉前沿的音乐学研究文献,能够敏锐地把握所讨论的重点问题,比如他对申克尔的分析方法和雷蒂的动机分析方法的批判,以及他对许多演奏实践问题的探讨。 罗森似乎在表明某种态度。作为一名音乐人,他游离于学术圈之外,却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音乐学领域客串,并以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深入历史音乐学研究核心的“深水区”,一炮而红,赢得学界赞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才的学术噱头——“[精湛]”这个词在这里没有贬义,它只是意味着我们在罕见的精神奇迹面前由衷的敬佩和惊喜。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学术权威对古典文体的定性评价,这样我们的讨论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前提和基础。在著名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词典》中,杰出的英国音乐家、莫扎特权威、该词典的主编【斯坦利·赛迪,1930—2005】亲笔写下了查尔斯·罗森的词条,在该词条中,他对古典风格做出了如下总评:
罗森对音乐文学的主要贡献是古典风格。他的论述在吸收最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着眼于分析单个作品,也着眼于了解整个时期的风格。罗森并不太关注青年作曲家的音乐,因为他“坚持了一个看似过时的立场:只有以这三位大师的成就为标准,才能最好地定义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因此,罗森为古典大师的音乐构建了一个语境;他以大师们最擅长的体裁为依托,从作曲的角度审视各自的音乐,尤其是形式、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支撑这一切的是(罗森)对当时乐理文献的熟悉,对古典时期各种音乐风格的掌握,对音乐本身的精辟见解和对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
这是一种几乎毫无保留的赞美。有意思的是,《新格罗夫》从1980版到2001的新版变化很大(从20卷到29卷,增加了大量的新文章,很多原有条目有很大调整甚至完全改写),这本身就是音乐学术进步和转型的真实反映。但上述对古典风格的评价不变,说明学界对这本书的高度认同保持了稳定——虽然我们也可以从罗森对这本书的“新版序言”中了解到,西方学界的争论和观点有时已经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
【美国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约瑟夫·科尔曼(1924—2014)在《沉思的音乐》一书中对西方(主要是英语世界)音乐学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批判性的总结,被视为英美音乐学发展的“分水岭”。其中,他批判了英美音乐学多年来只重视“[铁的事实]”的实证主义倾向,呼吁音乐学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批判性”研究——而查尔斯·罗森就是科尔曼的典范和理想。科尔曼以足够的篇幅和高度赞赏的风格来评论古典风格,并明确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和60年代美国音乐学向批评的范式转变过程中,是罗森提供了最具影响力的模式。”
[1]杨,《音乐中的钱钟书——查尔斯·罗森实录》,文汇报,2012,112,65438版。
[2]参见2011年4月9日【卫报】对查尔斯·罗森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