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在哪里?

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海岸线

它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南海,西临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河、盘州等岛屿,东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岛海岸线长1450公里。

雷州半岛管辖

湛江市是雷州半岛的主城区,辖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吴川市(3个县级市)和徐闻县、濉溪县(2个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4个区)。主要岛屿有:东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

在南海很突出。北临岭南丘陵,南跨琼州海峡的海南岛,西临北部湾,包括湛江、濉溪、雷州、徐闻四市,人口500多万。

琼州海峡和渤海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属于中国内海。(政治内海)

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至南海北部,东西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14米。

海峡均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高低起伏,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矩形盆地。中部水深80 ~ 100米,东、西平坦浅。海峡海流强劲,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水流由西向东高速流动,其他季节由东向西低速流动。该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关键点。

在中国南部,海南岛面对大陆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它以海南岛命名,又称琼州岛。它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33.5公里。雷州半岛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半岛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大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平台上分布着许多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高岭最高,海拔259米。中部、西部和北部大部分为海洋阶地,占半岛面积的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洋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该半岛缺乏地表水和河流,它们单独呈放射状流入大海。南渡江最大,长65公里,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贯穿半岛北部,全长236公里。地下水资源丰富。

半岛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洋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港、流沙港、乌石港和安铺港。半岛以东沿岸海域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岛、南三岛、涠洲岛、新寮岛、东丽岛等。东岛位于雷州湾和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公里,人口约65438+万。地势平坦,东有沙堤,东北水深26 ~ 465,438+0米,西有宽滩,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岛北部,由10个小岛组成,面积123平方公里。硇洲岛是一座火山岛,位于东岛东部,面积53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的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面悬崖陡峭。

雷州半岛古火山分布图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3℃,10月为65438±0℃,7月为28℃。年平均降水量1400 ~ 1700 mm,5月~ 10为雨季,9月为暴雨高峰期,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全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台风多,平均每年有2 ~ 3个登陆台风。半岛东海岸有不规则的半日潮,西海岸有规则的全日潮。

雷州半岛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花生等。海鲜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牡蛎、珍珠等。行业包括制糖、食品、盐业、家电、化工、机械、建材等大类。交通更加便利。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京广线相连。公路网,干线是贯穿半岛的徐闻至广州公路。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可通往沿海地区。民航以湛江为中心,连接广州、海口、香港。半岛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景点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实验站等。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南部边境,西控北部湾,东临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接琼州海峡与海南岛接壤。也是海南岛的重要支撑,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半岛为基地,于3、4月间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渡过琼州海峡,于5月1日解放海南岛。关于雷州名字由来的争论,一直有人解释:雷州因雷而得名。前不久,雷州一位作者还在一篇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于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仿佛是给雷州的一个注脚。百度词条“夏季雷雨”也说:“即使在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雷声,故名雷州”。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第一,“以多尔命名”的历史没有记载。

我们常说的雷的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高温使闪道中的水滴蒸发,空气体积迅速膨胀。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称为雷暴。(见《辞海》)雷暴的形成与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专家认为,广东雷阵雨天气较多,如粤西北的德清、粤中的德清、粤西南的罗定等地。雷州半岛也属于雷雨带,古雷州的名字是否与雷有关无法推测。

雷州初名于唐贞观八年(634)。与此同时,相邻的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斗州(今新沂市)也开始分别以622、631、634命名,但都没有“雷”字命名。会不会是儋州、琼州、斗州的雷碧雷州?从唐代贞观回秦汉,儋州、琼州、斗州、雷州的雷数没有记载。翻阅《雷州史志》,可以看到旱灾和世代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灾的记载。《雷州县志》记载了雷州的一句古话,“秋打雷则无收成,秋打雷则稻种多”,并作了注解。据说雷州人祈求多雷阵雨,有每年立秋那天听雷测天的习俗;“秋天打雷的时候稻种多”,意思是“秋后打雷多,是吉祥之兆”。这句谚语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农村流传,究其原因,是古今气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如今的雷州半岛,一片广袤的绿地,取代了历史上的“千里裸地”。广大人民群众在* * *的领导下,树立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力兴修水利,并不是因为打雷下雨。

雷暴的成因和雷区分布在雷暴多发的中国,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林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阐述。林先生的结论是,“我国雷暴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少,陆地多水面少。”他根据建国后50年气象站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出结论:云南、海南是中国第一的地区,其次是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专家认为,雷州半岛虽然属于两广雷区,但因为三面环海,平均海拔只有25-70米,而且没有山脉。与海南山区、粤中、粤北和粤西相比,热力条件引起的雷暴次数较少。权威气象资料显示,云南省勐腊县平均雷暴日数为123.7天(最大148天),海南省丹县为122.5天(最大139天),云南省景洪市为120.8天(最大149天)。湛江市(总面积的70%归古雷府管辖)的年平均雷暴日为94.6天,古雷府腹地雷州市的年平均雷暴日为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岛乌毛岛年平均雷暴日322天的三分之一。至于“冬雷阵阵”,说雷州全是雷是不科学的。林指出,我国长江以南和巴山一带冬季有雷阵雨,闪电最晚的地区是云南的孟定和镇远。少和多都是相对的。如果能从现在知道过去,就很难推断雷州最雷了。或许古代雷州的雷声还不如南方的儋州、琼州和北方的斗州。问题是,从唐武德、贞观年间(儋州、琼州、雷州、斗州初名)到建国初期,全国各地都没有完整的气象资料,雷暴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无论谁说古雷州是以多雷命名的,都没有证据。

二、“雷州雷霆”之说

虽然说雷州以雷闻名没有科学依据,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很可能来源于一些流传已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代代相传,可以概括为“雷州多雷说”,有三种学说。

第一,《猪雷说》。据说雷州有很多雷,冬天变成猪钻到地下去了。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煮了,暖了,开春后让它回到天上。但是,古代有识之士认为这个传说很荒谬。明代《雷州县志》指出,“雷自贞操观始名,言者谓之雷霆,冬之尴尬,郡人掘之烹之,谓之近寿。”

第二,“冯雷说”。据说雷州有一座雷山,那里经常打雷。这座山与琼州的西凤山相连。琼州刮风,雷州打雷。琼州风大,雷州雷多。清朝《雷州县志》指出“此是自明之言”。

第三,“雷音说”。据说雷州不仅有晴天雷,还有阴天雷。阳蕾有声音,是生命的主要源泉,对世界有益。雷音武胜,亦不能见,主杀,专治惩恶。那些在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之前突然死去的人是被闪电击中的。原因是他们自己作恶或他们祖先中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雷音理论”仍在雷州半岛的一些村庄流传,有人信以为真。这种说法在清代《雷州府志》中有记载,但并未被否定。

《雷州雷论》告诉人们,天有晴雷,地有阴雷,山有风雷,地有猪雷。可以说雷州是雷声大雨点小。“雷州多雷论”是那个科学并不繁荣的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遵循和重视。所以雷州是“雷霆万钧”的。

“多雷理论”与雷文化

“雷州多雷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荒诞不经,不可思议,但却是雷州的雷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代代相传,不绝于耳。

据历史学家考证,雷州半岛的先民是瓯人和洛越人,唐代称黎族,即今天黎族和壮族的先民。洛越人以图腾崇拜雷电,制作铜鼓象征雷电。铜鼓既是器物,又是乐器,将铜鼓奉为神,击鼓而乐,其乐融融。人们传来传去,祭鼓祭雷,彼此习以为常。唐贞观五年(631),陈文玉被任命为东河郡刺史,三年后又允许朝廷将国号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位八年,死后被授予“雷震国王”的称号。朝廷派朝臣到雷州建祠祭拜他。后人尊陈文玉为嫘祖,嫘祖祠为嫘祖庙,人们神化陈文玉。有很多故事说他是雷种和雷神。雷州人,无论是黑话人还是北方来的汉族移民,都尊敬陈文玉。黑话里的人信天雷,汉人信道教里的雷神。在祭祀嫘祖的活动中,俚语和汉语的文化观念合二为一。传统上,人们向祖先供奉铜鼓,而汉族人则向道教的猪、牛、羊献祭。汉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人们呼唤天地,大声击鼓。起初,祭祀的概念是同时祭祀雷祖、雷神和田雷。然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和各种关于雷的传说,雷祖、雷神和田雷已经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干脆叫“祭雷”。

据史料记载,雷州雷祭的目的是祈求雷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时期,汉人从福建等地大量迁入雷州,俚人后裔李、庄等被赶出海南、广西,雷州逐渐成为汉人统一的国家。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不断演变,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雷州所谓的换鼓,就是“每年定期提供鼓来祭雷”,祭雷时把旧鼓换成新的。变鼓是祭祀雷的俗称。雷州人把铜鼓叫做雷鼓,雷就是天鼓。打铜鼓象征天鼓,祈求经常打雷,雨水充沛。换鼓那天,州内官民聚集在雷祖庙前,高连琼所在州县的官员应邀招待。新增100多套锣鼓,配以锣、钹,演奏打击乐。鼓声雷动,天崩地裂。打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做出各种手势,诅咒、歌唱,光怪陆离,怪模怪样;还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以雷报天,惟妙惟肖。因此,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大话西游而闻名于世,其祭雷表演更是惊艳于世,与广德葬、钱塘江潮、邓州海城并称天下四绝。

《广东新语》云:“雷人可击鼓赏神,亦称雷鼓、云雷鼓,雷者万物。鼓如其声,金发为其气,故铜鼓亦为雷鼓。”可见雷州崇雷,雷鼓象征天鼓,创造了雷鼓无声、天鼓对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是雷州改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州文化的精髓。

雷的图腾——雷的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变鼓(祭雷),这是古代雷州雷文化的发展脉络。雷文化绵延千年,“雷州多雷说”也是如此。如果今天有人在“雷州雷论”的基础上得出“雷州以雷闻名”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史记》中的雷之名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五年(631),陈文玉出任东河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理由是东河州易与其古称河州、南河州混淆。至于为什么用“雷”字作为国号,没有史料可查,但我们可以猜测。

猜想一:封雷为国号,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便于治理。陈文玉是汉人,他的前任是黑话头子。人们崇拜雷,有祭祀雷的习俗。立雷为州,是对黑话人的尊重,说明要做黑话人的官,这样黑话人才会拥护他,辖区百姓可期。如果这个猜想是真的,雷州得名是因为它尊雷,而不是因为雷。

猜想二:以雷为州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为了祈求上天,希望州内雷声频繁,风调雨顺。陈文玉生活在雷州半岛由狩猎转向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在海康县的一个猎户家庭,他清楚地看到狩猎和农业的困难。农业依赖于天则,所以我们必须祈求雷神的保护,并使云及时融化以滋润国家。以雷为州命名,意在表示国家对雷管的委托,希望多多关照。如果这个猜想是真的,雷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尊重和期盼雷,而不是因为雷。

可能有很多猜测,但猜测毕竟是猜测,猜测不能代替史实。总之,以雷命名的状态可能与雷有关,但究竟是以雷多还是雷少命名,就无从考证了。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县南有青雷山,故名。”这就证明了州之所以以“雷”命名,是因为州府南面有青雷山。权威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尊重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不作解释,以雷命名。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科学,不要轻率地说“雷州因雷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