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他是怎样的大师?

六堡茶“茶人”系列访谈(三)

策划:六堡茶屋

本期人物:唐

——广西梧州六堡红茶精制厂厂长、总经理唐师傅

提示:这篇文章比较长,需要花一些时间阅读。但是,一个老制茶人的制茶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精彩过程,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我们只能记录下它的关键点来一窥究竟。

背景:任何行业都有杰出的领导者,六堡茶也不例外。他们可能是外来投资者中的佼佼者,可能是本土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也可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但他在六堡茶行业浸淫已久,成为受人尊敬的杰出人物。他是其中之一。

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三千世界,过一辈子太平日子。

不管你是迷路了还是冥想悟道了。

之后牵着一匹白色的小马,喝着千河之水,品着六堡茶,直到云淡风轻。

六月的阳光透过老树,穿过梧州河东古镇的骑楼街,寻找六堡茶业的老茶人。他是第一代现代六堡茶制茶技术的实践者,见证了六堡茶产业半个世纪的兴衰。他是一个低调而神秘的人,他的私事很少见诸报端。如果不是老邻居,老茶客,他不知道自己做的六堡茶的味道。

巴洛克式、混合式、中国传统式、现代式等各种风格的拱廊矗立在街道两旁。大街小巷都是喊叫声,老街都在表演粤剧,像是旧时光。有吗?小香港?号称22条骑楼街,* * *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如今,由于人口的西移,昔日的辉煌早已褪色,骑楼也从昔日的商业场所演变为文化宣传场所。这里,已经不适合做生意了。

唐师傅茶厂店位于梧州市大南路

我在骑楼大南路中段的一个僻静角落里,在“广西梧州唐大师六宝红茶精制厂”古雅古朴的店面里,遇见了85岁的唐大师(以下简称“唐大师”)。六堡茶业的师傅,目光深邃,穿着米色polo衫,坐在摇椅上,悠闲自在,亲切地伸出手示意我坐在茶几前,熟练而用力地泡茶,一气呵成地递给我一杯茶。

茶香沁人心脾,滋味温润醇厚,就像门外的这条骑楼街,渗透了古街的味道。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壮丽历史画卷,随着人们对唐大师制茶经历的回忆缓缓展开。

制茶经验-学习

唐师傅是梧州市长洲区人。少年时在柳州机械厂工作,后到贵县(今贵港市)糖厂,60年代回到梧州,在钱剑酒厂当二把手。20世纪70年代,他加入梧州土产公司从事茶叶机械生产。从此,他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梧州土产公司在柳堡镇设立柳堡茶厂,由当地土产公司投资设备投资、开发种植。由于唐师傅擅长机械工作,从刚进茶厂开始,从茶叶机械设备操作开始,就刻苦向制茶工程师学习制茶技术,和他们一起提高制茶技术。

制茶体验-采茶

做好茶,从挑好茶开始。唐大师一年四季走遍六堡乡的各个山头。说起采茶的经历,唐师傅告诉我,现在很多年轻的制茶人可能都不知道,会所之前的茶叶是按照每天的采摘时间严格分级的。黎明前和日出前,有雾时,采摘的茶叶是一个等级。这些茶清澈如水,仍有茶香,香滑,但不耐泡,因为茶叶太嫩,只适合做绿茶。每一个半小时采摘一次,又是一个档次;大概是10点,也是一个档次。此时阳光猛烈,温度越高,茶青越长越高。

制茶经验-熟茶

以往的六堡茶都是采用双蒸双压的工艺来煮制,由于蒸发时间短导致产量低。味道只是改变了茶的苦味,汤色变黄带红,但没有达到红而醇的味道。

时任梧州土产公司工程师的熊,带领以唐师傅为首的技术团队,攻克了熟茶技术的关键难题,发明了冷发酵技术。

冷水发酵时间比双蒸双压长,经历冷发酵后高温、再蒸、蒸后压三个高温阶段。压实后会存放在寒冷的地方自然发酵一年或半年,之后会进入中温低湿阶段。

冷发酵技术大大提高了六堡茶的产量,口感进一步改善。汤色红亮,入口醇厚,口感更佳。该技术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发明特等奖。

创业经历;先驱的

1979年,国家允许私营,唐大师在小南路建立了梧州第一家茶馆?华强茶楼。

当年华强茶楼的老照片

当时六堡乡的老茶女都是当地供销社收购的,唐师傅都是以每斤三毛钱的价格收的。但六堡茶本地销量有限,于是唐师傅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将六堡茶从梧州卖到广州芳村。当时广州的芳村远没有现在的规模。唐大师的妻子宋(现为茶厂厂长兼技术主管)与唐大师一起创业,宋经常亲自护送茶叶从梧州到广州芳村。

唐师傅的妻子——宋

在没有高速公路,甚至没有二级公路的时候,梧州到广州至少要一个晚上。路不好走,沿路的治安环境也没有改善。抢劫时有发生。当时一车茶叶能收八千左右,钱都是现金。不安全因素潜伏在里面,困扰着我。一位妇女长途跋涉于两省之间,到达目的地时往往已筋疲力尽。有一次送外卖的路上,由于道路塌陷,堵车三天三夜。种种困难并没有阻止宋扛茶,因为她知道丈夫要把六堡茶推广到外省的决心。

创业经历:聚普

广东人爱喝茶,餐馆茶馆不计其数。在唐大师的众多顾客中,芳村的一位老板专门给茶馆供应茶叶。老板很聪明。他将唐大师的六堡茶和普洱茶混合,再加入菊花制成“菊花茶”,在广东很受欢迎。事实上,当时“菊铺”茶的原料主要是六堡茶。因为普洱茶出名,所以以菊蒲命名。这种茶汤色泽艳丽,味道鲜美,耐泡。很受酒店和茶客的欢迎,成为广州茶楼的主要销售产品,也是广东人喝茶的风向标。至此,开启了六堡茶的畅销之路。

广州的茶馆文化

创业经历?挫折

没有人的创业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唐师傅也不例外。1994的一场洪水,让唐大师损失惨重。

梧州向来以洪水闻名。在2004年河东区防洪堤建成之前,河东区每年都会遭受洪灾。也许这是一种习惯。每年,在淹没街道之前,所有商店都有重新安置其财产的计划,这对梧州市民来说并不奇怪。但1994年6月至8月,梧州连续发生三次洪涝灾害,还造成河西区内涝,使梧州河东河西全城陷入一片汪洋泽国。

1994这场不期而至的洪水,让梧州损失惨重。

据宋回忆,当时一批茶叶刚刚卸下,政府已经要求所有商户撤离,以确保人身安全,所以来不及搬迁物业。所有的茶叶和副食都被淹了。当时茶叶的库存是一整辆东风车,大概10吨。

茶叶流失已经这么严重了,打击更厉害了。因为茶叶是放在麻布袋里的,袋口因浸水而松动,茶叶全飘在整条街上。于是洪水退去,家家户户的墙和瓦顶都是唐师傅的茶叶。更严重的是,泡在水里的茶叶沉淀出彩色茶叶,家家户户的墙壁都染上了褐色,极难清洗。唐大师默默忍受着这一切,雇人帮助居民清理街道和房屋。

创业经历;坚持

从65438年到0996年,唐大师进入苍梧杜坎村创办华强茶厂,从茶楼变成茶厂,从单一的销售模式变成采摘、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模式。本想花大力气把六堡茶推向巅峰,没想到却在六堡茶市场遇到了低谷。华强茶厂经营期间,六堡茶市场一度低迷,红茶冷门,花茶为王。当时的五洲茶厂也转型为以卖花茶为主。唐师傅没有跟风转型。他知道红茶的特性,所以把六堡茶的所有原料都分级成六堡茶保存在仓库里。后来这些老茶也为唐大师的坚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1993汤师傅茶厂生产的槟榔香六堡茶。

2015年,茶厂迁至现在的南安山庄,更名为广西梧州唐大师六宝红茶精制厂。此时,六堡茶的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各厂家都在努力节约成本,简化工艺,以创造更高的利润。唐师傅依然坚持用传统的冷水发酵工艺制茶。唐师傅告诉我,制作六堡茶的关键在于控制好堆的温度,适当发酵,才能有最好的茶汤品质。同时,唐师傅制作的六堡茶为了保证口感,依然坚持三年自然陈酿,才可以出厂销售。他得意地说,我做的六堡茶,不怕和任何六堡茶比!这是一个坚守了四十年自信的杰出老茶人。

唐师傅商行

在谈到自己茶厂的发展规划时,唐师傅慢吞吞地说了八个字: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恪守产品的品质,正如六堡茶越陈越香。

成就不足。初心

唐大师在泡茶时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底线。他自豪地说,从华强茶庄到现在的茶厂,在货款方面,他从来没有欠过合作伙伴一分钱;在产品质量上,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消费者;就连同事都有自己的品牌,但也经常来我茶楼喝茶聊天。一切都取决于它?诚信经营?四个字。唐大师一直认为,人品就是茶,德行不好的人做不出好茶。

40多年来,唐师傅创造了六堡茶行业的多个第一:梧州第一家私人茶楼、第一个批发零售模式(带动了梧州沙街批发市场的繁荣)、梧州第一个知名个体户、广州第一个把六堡茶卖到芳村市场的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唐大师日复一日的忙碌与坚持。

说到亮点,唐师傅一脸激动。

在谈到行业发展时,唐师傅直言:“我是唯一还活着的六堡茶人。我最希望的是六堡茶的制茶技艺永远属于我们梧州人。”

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直是唐师傅的一件伤心事,就是原本属于梧州特产的蜜枣,由于种种因素被外省人掌握了。渐渐地,梧州本地蜜枣失去了市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一次茶博会上,一位外国茶商曾提出高薪聘请唐大师担任技术总监,唐大师断然拒绝。

正是因为有了唐师傅这样的老一辈茶人的坚持和发展,才有了今天整个六堡茶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欣欣向荣。唐大师不仅见证了六堡茶工艺的迭代与创新,也收获了整个产业市场繁荣带来的丰硕成果。

唐大师店里的六堡茶

闻其香而知其茶,见其人而知其理。喝一杯六堡茶,听一段往事。我明白了为什么唐大师没有选择把茶厂店设在沅江丽江茶叶批发街,或者河西市繁华的商圈,而是依然留在了骑楼街的故乡。我明白了,为什么85岁的唐大师依然不改初衷,默默守护着他奋斗了半辈子的六堡茶。

临别时,唐大师送了我一方茶,茶盒上题了一句诗:坐饮凉水,看煎沙沙尘。没有理由拿着一盘菜送一个爱茶的人。

本文由“六堡茶屋”编辑,参考文献:

六堡茶入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