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绿茶的发展历史

乾隆年间(1736),茶商雷中万开设了“羊楼洞茶庄”,在制作茶砖之前就设在寺院内。《仲万公传》有“砖茶源头千年洞村”之说,湖北同治记载:“同治十年后,、蒲、宁等六县抽牌茶板规复列,分红茶、老茶”,其中老茶为老绿茶。青砖茶是由老绿茶经蒸制而成。其主要产地始于湖北羊楼洞,又名“洞砖”,青砖茶面印有“四川”商标,又称“川字茶”。湖北生产“青砖”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8世纪,欧洲培养了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头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汉口,经过中国北部到蒙古高原再到西伯利亚腹地的骆驼路,再延伸到整个欧洲(后来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通过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

1890年左右,蒲阴杨楼洞开始制作筐炒茶,即茶叶炒好后,打碎,装入竹篮(每筐2.5公斤)运到北方,称为筐炒茶。大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寨试种砖茶,随后俄国商人也在汉口设寨镇压。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再是牛皮夹,再是机压,压制成砖形茶,以每盒砖数命名,分为二七、三九(每片2kg)、四儿(每片3.25kg)、三六(每片1.5kg)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为集散地,统称“溪口茶”;“24”“36”青砖茶销往内蒙古,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为“洞口茶”。近40年来,为了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

1910-1915是青砖茶历史上的高峰期,包括从湖南、江西进口的部分原料制作的砖茶,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来由于战争灾难,销售受阻,产量锐减。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持边销茶的生产,使得老绿茶的生产死灰复燃。1977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因边销市场需求变化,产量降至5000吨以下,1983恢复至7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