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赏灯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习俗的意义是什么?

兴宁赏灯的习俗起源于明代的元宵节(南京夫子庙灯会)。客家人保留了传统的点灯取暖灯,其中点灯是客家地区的基本习俗,但兴宁点灯(初九至十五)最为热闹,七日收灯。兴宁龙田有二十多盏灯笼,整个元宵节持续半个月。

花灯点燃,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烟花鞭炮齐鸣,是最热闹的时候。晚上,放灯笼,猜马,喝老酒,放烟花。

其中,河源李安平和兴宁的灯笼是最漂亮的。简单来说,明朝要求百姓在正月十五之前把灯挂上,十五之后把灯放下。这是为了开灯取暖。开灯最热闹,暖灯更热闹。

兴宁人习惯称元宵节为“观灯”,它的日期一般是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六。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房子,第十一天和第十二天最集中。兴宁重“赏灯”轻“过年”,可以说是“赏灯”“过年”。

客家人刚搬到兴宁的时候,人数很少,身体虚弱,导致了男多女少的心理。丁与元宵谐音,生男家时,在元宵节设宴邀请亲朋好友庆祝。

所以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笼的颜色,二是庆贺成就。若干年后,人口多了,难免几个家庭添了男的。如果都是正月十五赏灯(丁),就不能离开对方家去庆祝,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元宵节就分开了。

扩展数据:

兴宁看元宵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罗继祖自定居兴宁后,将姓氏流传到其他地方,同时将赏灯节的习俗带入当地,形成了兴宁客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代相传,永不消亡。

元宵节观赏从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共9天,外加“暖灯”。在此期间,每天都有赏灯活动,正月初十到十四最为繁华,多姿多彩,高潮迭起。

建于南宋末年(1127-1279),位于兴宁县新东镇东风村的远近闻名的罗氏大圩府,有80多户250多人(不包括迁出的),平均2-3个新来的男孩,最多的有13个。罗始祖萧九公娶了9个老婆,生了18个孩子后,取名九亭十八井。

大厅号码是“穆宗大厅”。凭借其祖上的灵验,主代兴旺,道德风范良好,无刑事案件发生,赢得了几代人的敬仰和社会的赞誉。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传统的元宵节都是亲朋好友济济一堂,影响遍布邻里。

为了让活动有序进行,从始至终,几代人都坚持以当年生下第一个男孩的辛定虎为团长,在舍长的监督下(其中一次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罗玉堂长老热心圣事,乐此不疲,得到了屋内叔伯们的称赞和怀念)。

节前做好公共和家庭的清洁卫生,布置大厅,摆好灯,邀请他们在节日期间娱乐龙狮队,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制作和升起孔明灯笼,安排拳击和猜码选手,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旧酒瓶招待他们,并在温暖的元宵节做好灯笼的处理工作。活动费用由新成立的家庭平均分担。

如果丁绍或丁虎经济困难,会动员全屋捐款解决问题。虽然花了很多钱,但还是苦中作乐,忍气吞声。解放后,改变了旧的规则,丁寿被灯鉴赏委员会取代。每年除夕夜,舍监都会主持一次户主会议。选出七位正直善良的老人和热心公益的年轻人组成赏灯委员会。

主任罗佛青和副主任罗主持了整个工作过程。其功能与丁受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将集资方式改为多捐本宅富户,不足部分适当向新丁户和群众征集,从而大大减轻新丁户的经济压力。在财务收支安排上,要做到民主理财,当年收入当年花,不留结余,节后公布,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