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都城南宫——冀南第四届地方委员会旧址考证

河北省南部第四届委员会旧址,前身为天主教南宫堂,位于南宫市仓后街与仓胡同交叉口丁字路口东南角。是南宫市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红场。冀南第四区委是邢台区委的前身,所以这个旧址也是建国前党在邢台地区最高领导机关的最后一个办公场所。她不仅见证了邢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胜利而英勇奋斗的历史,也记录了天主教在南宫乃至河北的发展历程。

1944年5月,根据战略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便于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根据地,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央冀鲁豫分局,统一领导冀南、冀鲁豫两区党委,后将两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1945年8月,冀南军民发起战略反攻,中央再次调整师部布局,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8月20日,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恢复冀南行政区建制。165438+10月,冀南行署和冀南军区也重新成立。原来的6个地委、署改为5个,原来的2、4个地委、署合并为4个地委、署,辖南宫、柏乡、隆平、瑶山、宁南、新和、威县、光宗、萍乡、南和、任县、巨鹿等12个县委、府,姜鸣任地委书记。在新任地委书记姜鸣的领导下,地委机关进入南宫县开展工作。先驻县城北街华兴宫烟草经销处(现八路军东纵队司令部旧址129),后迁至仓后街天主教堂,1949年8月迁至邢台。因地委长期驻南宫,故俗称南宫地委。

作为四个地方委员会的最后一个办事处,南宫天主教堂的房产原属南宫县岳跃村(今凤岗办事处十里铺)人李寿鹏所有。

光绪末年,发源于魏县的义和团,在与清廷密谈了短暂的几个月后,对洋人和洋教的愤怒发泄得更深了。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直隶大旱,百姓饥寒交迫。义和团打着“抵制征粮”、“拒绝外游”的旗号,烧毁了南宫县、冠县、邱县、魏县五村九座天主教堂,引发了一起宗教财产赔偿案。在教会的威胁下,是在165438+10月,清政府指示各郡赔偿教会的损失。要求南宫出银2.2万,北京出23万,县里按亩分摊。面对巨额赔偿,民怨沸腾。为了尽快征收,县政府规定,逾期不缴者,以抗税论处。李寿鹏闻讯十分着急,慷慨地补偿了教会在自家仓库胡同的100多间房子,救了百姓。此后,教会指定了奥地利人韦如多和来自中国的两人等三人在这里建教堂。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17年二月17,南宫市长范志国向冀南行署呈上一份《案役》,称此堂“自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始开设,有65438+诵经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建16座南楼,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建30座北楼。后来建了47间平房和瓦房。”教堂变大了。

教堂虽然是宗教场所,但也难逃战争的灾难。9月1938,16日,日军进攻南宫市。在轰炸县政府的时候,他们往教堂的院子里扔了一颗炸弹。幸运的是,教堂的房子因为电量低,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对于“毁家”之仇,本堂领导不仅不思报复,反而与汉奸敌特相勾结。这种行为在1947反强奸清算运动中被群众揭发。据时任南宫县长的杨子云出具的南宫县政府遣返证明,“本人魏若铎、龙子珍、林树声、中国马长武等。他们负责这个县的天主教堂。我从来没有能力过诚实的生活,进行教育事务,以教会的名义纵容基督徒恶意横冲直撞,羞辱压迫群众,包庇邪恶。于是,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七月十六日,南宫县政府将魏若铎等四人驱逐出境。之后“教堂建筑属于地委和专门机构,土地属于群众”(1948 17,南宫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本市外国人举办教堂的报告。从那以后到8月,1949,四地委和专署一直在这里办公。

在南宫的四年时间里,四区委等领导机关带领全区人民开展了锄奸、除奸反霸、土地革命、支援前方、生产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尤其是1947到1948结束的干部南下的轰轰烈烈的工作更是重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区* * *分三批向南派遣干部2000多人,仅1、948、1月就有一批,共派出800多人,组织系统形成了1地市级、5县级、6区级领导班子,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区的工作。和山西洪洞县槐树是明朝移民* * *的家乡一样,南宫也因此成为了四地委南下干部的故乡。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河北省彻底解放,解放区完全相连。7月1949,河北省委正式成立,8月1,省政府宣告成立。随后,冀南、太行行政区同时撤销,全省设立10特区和4个省辖市。原邢台地区的邢台、沙河、内丘、临城四县(1949年3月改为邢台地区)和邢台市及原南宫地区的南宫、唐镇、宁南、柏乡、隆尧、任县、南河、巨鹿、南宫地区(1949年3月改为南宫地区)。

之后,该教堂被南宫中学(初中一年级四个班)、商业局、五七学校、师范学校、校办实业公司、师范学校等单位使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从65438年到0989年逐步归还天主教会。

(邢台日报2008年65438+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