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次整合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权力结构是一致的。这说明改朝换代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下面我将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与欧洲中世纪相比,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在大部分时期是“地主制”,只在个别时期和地区存在,而欧洲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地主制”。可见,早在战国末期,允许土地买卖,然后逐渐形成“地主制”的过程,似乎已经预示着中国传统社会与欧洲传统社会的发展分道扬镳。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地主制”,使秦国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可以说,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和欧洲传统社会的发展道路更加不同。
首先,“地主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立的,它表现为农业上的小农家庭经济结构。特别是“土地成为特殊商品后,可以买卖,这就意味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性和排他性权利可以转让和积累.....而土地租金收入可以通过占地获得。这样,以追求土地所有权为目的的竞争与垄断”(《竞争与垄断——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小,1991年)[2],使土地成为获取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手段。在中国传统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的开支主要来自农业。由于历代王朝的长期强化,农业缴纳农业税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俗称‘皇粮国税’[3]。从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事实可以看出,土地已经成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整个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土地。
其次,“建立在小农家庭经济结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形成了它独特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一个中央集权的威权国家,一个父母集权的威权家庭,一个沟通两者的官僚集团”(竞争与垄断——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小,1991年)[4]。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政体的核心特征。在《民族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1-27)一文中,刘顺说:所谓“民族主义”,是指“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的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是专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来自君主而非人民,所以实际上君主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所谓的“民族主义”变成了“君主本位”。正是在这种“君主主义”下,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大一统”的传统,汉武帝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统。从此,“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第三,“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配套的经济政策支持。在刘顺的《民族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中国经济史2003-11-27)中,作者着重分析了“大一统”的中国政治集权必然产生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他说,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不是建立在纯粹的“君权神授”基础上的,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民意。君主一方面要维护“家天下”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民众所能承受的压力。但前者是君主首先考虑的。为了维持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必须保证社会上不存在实际上能威胁中央集权的社会力量。”“豪强地主”和“富商巨贾”无疑是威胁当权者的两大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在解决上述因素的过程中起到了影响舆论的作用:一方面,“重农”可以拉拢负责任的士大夫集团,另一方面可以聚集天下民心;“重农”的过程自然会抑制“兼并”,这就给出了限制“豪强地主”的合理要求“抑商”无疑是对“富商”最直接的打击,打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经济政策上将许多商品置于政府管理之下,以切断商人的利润来源;第二,在社会意识上,要努力形成以“商”为基的氛围。这样,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人们争夺财富的主要方式是土地。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第一,在政权结构过程中,在王朝崩溃后的传统社会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没有发展形成,强大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强大的农业,而不是商业等其他弱小的经济,这些社会阶层要建立的政权必然依附于土地;另一方面,“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没有新思想的冲击,建立君主专制是必然的选择。其结果是,政权结构与前朝没有变化,依然是君主专制。其次,在经济结构上,由于商品经济受到抑制,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仍然是获取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手段。围绕土地所有权的竞争和垄断,使得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次整合过程中,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权力结构都表现出认同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传统社会中王朝重建的认同特征。因此,大多数朝代建立后,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几乎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就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周期性现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关于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终点的解释,我会在下面的《王朝衰亡的必然性》中给出解释。
第二,王朝衰落的必然性
新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后,社会往往呈现出一派诸事不顺的景象。首先,新的政权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安抚民心,促进生产发展,往往会重新分配土地,打击“豪强地主”,没收许多大地主的土地,然后分给为建国建功立业的官员和普通百姓。这样,社会上的土地分配相对分散,自耕农数量相对较多,地主阶级拥有的土地相对不那么集中,佃农数量相对较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高,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其次,由于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数量众多,国家税收来源充足,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生产的投入更多了,比如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很快。再次,王朝政权刚刚建立,政府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方方面面。官僚机构精简,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大多数情况下,新王朝的皇帝和贵族往往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节衣缩食,奢侈消费的欲望暂时被抑制。总的来说,王朝前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成长起来,这些因素的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的结合,使得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进而走向灭亡。下面我将分析这些因素发展的内在趋势。
1.土地持续集中的趋势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集中趋势是一个历史事实,如“网疏而民富,役富而骄,或党徒并而乡歌独断”,反映了汉代文景时期的土地集中趋势。小教授在《竞争与垄断——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一文中谈到集中的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新王朝的经济发展起来,同时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变得激烈,自耕农逐渐减少,并出现分化,少数成为地主,大部分成为佃农……”。他认为土地所有权的竞争和垄断会导致土地的集中。这种竞争和垄断的形式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都在尽力购买土地。如“今大甲富商,多放土货”(《后汉书集》卷二十八,第3页)[5],“今一旦为将军,朝东,武官不敢仰视。国王会给你黄金和丝绸,回西藏,回到你的家,方便买家购买土地房屋。”(史记协会笔记考证,第81卷,第16-18页)[6],反映商人和富绅贵族买地的情况;“丰衣足食,可置农宅三五亩,而后欲出户”(《五凤集》卷二)[7],“累其余粮,益其良田数亩”(张反复向:《农副书》附录四,《生计》)[8],反映了佃农、自耕农对土地的追求。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卖地是土地集中的原因之一。但是,单纯的土地买卖并不足以导致土地的持续集中。仔细想想,自耕农的土地基本上可以维持生计,那他们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土地呢?他们愿意拿卖地的钱去做佃户,被地主剥削吗?事实上,自耕农破产卖地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天然依赖,决定了只要有自然灾害,自耕农就无法自给自足,维持基本生计;其次,农民在农业上经营不善也会导致农民破产;第三,政治特权和其他因素也可能迫使农民出售土地;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不断增加的税收使自耕农破产。对于最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分析“增税必然趋势”时详细阐述。
2.官僚主义的膨胀
由于官僚组织膨胀的原因不在纯经济学的范畴内,我只是借用别人的分析结果来解释,在后面的经济分析中作为一个给定。于幼发在《中国封建官僚机构膨胀的原因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一文中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政府管理技术落后的矛盾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第二,君主专制必然导致局部分权和官僚机构臃肿;再次,人事制度上君主专制的政治馈赠和竞争机制导致冗员增加。从现代官僚行政组织的研究理论来看,帕金森定律描述了官僚组织中多种近乎病态且容易发生、极难改善的现象,其中就有一个增加冗员的原理[9]。由此可见,官僚组织的扩张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尤其如此。
3.统治者的消费扩张本性
“既然统治者视天下为己有,视人民为‘产粟帛者,制器以服其财货者’,那么穷尽天下之财以恨己之私,就是这种权力制度的先天本性——这在建立统一的皇权国家之初,即秦始皇时就充分显露出来,班固说:‘穷尽天下之财以服其政,是不够的。’“[10]这种性质使得帝王贵族的消费有一种自然的膨胀趋势。当然,统治者的消费欲望会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抑制。王朝初期,政治权力需要巩固,个人权利需要加强。大多数统治者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厉行节约。如历史上的“文化场面之治”,明朝的朱元璋。但是,一旦政权巩固,社会稳定,个人权利基础牢固,统治者的消费欲望就没有其他约束了。无限制的欲望必然导致消费的扩大。历史上的朝代中期以后,统治者的欲望就会凸显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4.增税的必然趋势
随着王朝的周期性兴亡,税制必然会从一次又一次的轻佻征税、与民同息,转变为过度的惩罚,最终因“民强”而重蹈王朝的覆灭。那么,这种加税必然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集权国家财政支出增加的内在趋势。第一,当官僚机构膨胀时,官僚机构的运行成本增加。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的运转依赖于国家财政。这样,为了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中央集权的国家需要增加财政支出。第二,依靠国家税收的统治者的消费膨胀趋势也会使财政支出有膨胀趋势。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随着统治者中央集权统治的加深,他们也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将把人力和财力分散到道路、运河、防御工事和边境战争上”[11],这也将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因此中央集权的国家倾向于增加税收。但应该看到,在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农田水利投资等社会投资支出的比重趋于下降。其次,由于内部经济因素,土地所有制导致一定程度的土地集中趋势,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地主拥有的土地增加。然而,君主专制国家的大部分税收都是由自耕农承担的。大多数地主以其财力与统治者和官僚勾结,缴纳的赋税水平低于自耕农。这样税收就转嫁到自耕农身上,自耕农成为君主专制国家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这样,土地集中带来的农民减少,使得君主国税源不足,而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必然导致农民税负增加,使更多的农民无法在原有土地上谋生而破产,成为佃农,土地集中进一步加剧,农民进一步减少,税源进一步减少,于是出现了加税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君主国也注意到了这种恶性循环的恶果,当其财政支出需要增加时,就会寻求其他税源来充实税收。最常见的方法是将税收延伸到企业,增加企业税收。在商业上,税收的重要来源通常是盐、铁等一些政府垄断的产品,但这些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需要的商品。因此,转向商业税并没有大大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而且各种税目的增加,让各级官员更容易非法收税。这样一来,税收形式就从单纯的农业税变成了其他各种形式的税收,实际上变相增加了农民的税负。
5.人口增长的自然趋势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一统时期,人口通常呈稳定增长趋势。种群的自然增长趋势可以用生物自然繁殖生长规律来解释:在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呈现J形增长趋势。当然,人类不同于普通生物,人口的增长不仅受自然环境和食物的影响,还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的文化一直鼓励人口增长,比如“不孝有三,无一为大”。中国的小农家庭结构在人口上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传统的社会和平时期,人口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总人口为7055万,万历二十八年(1600)达到1.9亿,年均人口增长率约为0.5%。[12]
6.各种因素的综合机制
以上因素是王朝发展的内在趋势。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王朝衰落的必然性。那么,这些* * *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王朝衰落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机制是什么呢?我将在下面详细阐述这个机制。首先,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和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管理不善和强权政治,导致土地最初集中,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地主的土地占有量增加。一方面,自耕农的减少使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国家的财政税收纳税人减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地主凭借其财力与官僚勾结避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吃紧。其次,官僚组织的扩张和统治者消费的增加导致国家财政消费支出的增加,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满足消费支出的增加。第三,财政收入紧张和增加财政收入的要求使得统治者提高了税收水平。税收的增加加剧了土地兼并,更多的农民破产,于是纳税人数进一步减少,财政收入更加困难,这必然导致税收增加,加剧土地兼并,形成恶性循环。第四,财政收入的困难和财政消费收支的增加,必然导致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对农田水利等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减少,从而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第五,地主土地的增加导致土地不断集中,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第六,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社会总产出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人口呈现自然增长趋势,因此社会人均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土地集中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所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呈现出不公平、无效率的局面,社会不稳定,矛盾激化,最终王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第三,朝代更替的周期
通过对“王朝重建的同一性”和“王朝衰落的必然性”的分析,我们分别给出了王朝更替的起点和终点的解释。由于朝代的建立是起点的相似和朝代走向末路的必然,中国传统社会呈现朝代更替的周期。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社会的发展似乎永远无法跳出这种王朝更替的循环。可以想象,如果清末没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可能会继续走传统社会王朝更替的周期,传统社会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不像欧洲,传统社会后期出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起来。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没有王朝更替周期现象,而是被资本主义革命推翻,最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部分是结论
通过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现象是多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传统社会中的王朝更替具有周期性。当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因素无疑是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硬要说经济因素有多决定性,什么样的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我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宏观的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本经济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中的土地所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传统社会中依附于土地所有制的君主专制国家无疑具有相似的运行特征和内在变化趋势。君主专制国家机器的经济支撑来源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而这种依附于土地的国家机器运行的内在趋势必然加剧传统社会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所有制的内在变化趋势。这种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趋势不利于君主专制国家机器的经济支持,也不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机器运转困难,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社会动荡不安。结果,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难以运转的君主专制最终走向灭亡。但是,社会的经济根源,即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更根本的变化,具有相同运行特征和内在变化趋势的专制集权国家机器重新出现,开始了又一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