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疫情加速新冷战时期的到来?
1.新冠肺炎的疫情是上个世纪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这次疫情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疫情”,就传播和应对而言。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疫情蔓延到全球超过210个国家和地区,近70亿人受到影响。疫情的快速传播是全球化时代人员跨境流动、病毒潜伏期长、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多的结果。同时,全球化也是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基础。疫情信息在全球同步交换,防疫物资在全球快速运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主动为传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经济的暂停键,给疫情打上了鲜明的“全球化”烙印。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突发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波及人类健康、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挑战。总的来说,疫情之后的世界不太可能是根本性的、颠覆性的。但是,疫情显然会给世界带来很多重大的变化。不仅加剧了一些负面趋势,也加速了一些正面趋势。它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它会加速世界变革,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疫情前就存在的问题,如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合作问题频发、民粹主义蔓延等,在疫情后会更加明显。
第三,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疫情急剧逆转了2020年初世界经济温和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3%。
疫情爆发后,各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自3月中旬以来,美国有创纪录的2645万人申请失业救济,这完全蒸发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增就业人数。疫情重创全球股市和国际原油市场。全球投资者的恐慌引发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动荡。
疫情对相关产业和国际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受到重创。全球旅游业损失至少220亿美元。全球航运业每周损失约3.5亿美元。2020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可能减少6亿多吨,为35年来最大降幅。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可能下降多达32%。
疫情对全球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球分工已经非常细化的背景下,各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更加独立完整的供应链。建立区域供应链,分散供应链风险可能成为一个发展方向。
这一流行病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约900亿美元资本从新兴市场撤出,一些国家原有债务负担更重,甚至面临债务危机。在疫情影响下,90多个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
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说,疫情还可能使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增加近一倍,今年将达到2.65亿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维持全球农产品和粮食供应的稳定,世界可能面临粮食危机。
第四,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安全形势。
这次疫情提醒人们,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需要重新审视和重视非传统安全挑战,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
疫情再次表明,经济中有安全,经济中有安全,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必须平衡地做出相关决策。在应对类似疫情时,如果只注重保全经济而忽视安全,将会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如果我们只关注安全而忽视经济,将导致增长停滞,削弱保障人民福祉的资源。
疫情再次凸显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应该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
5.这一流行病将加速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演变。
在历史上,没有哪一次应对传染病被如此严重地政治化。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客和媒体极力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同时,美欧之间也因为防疫措施和争夺防疫物资而产生冲突。
在这次疫情中,尤其是意大利等重灾国请求援助时,欧盟面对危机毫无准备。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欧盟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集体行动,团结将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困难。
在这次疫情的综合测试中,亚洲国家迄今为止的表现好于欧美。中日韩三国在疫情期间相互鼓励和支持,为世界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应对挑战树立了榜样。
6.疫情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新要求。
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 * *层面的强制和协调,世卫组织的专业建议无法在一些国家推广。世卫组织的年度总预算甚至比不上美国的大医院,这使它容易受到主要捐助者的限制。大国之间有沟通协调,但缺乏实质性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国主导、全球协同的联合抗疫行动。
七。疫情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调整。
在这次疫情之前,全球化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疫情助长了保护主义思潮,也促使一些国家重新审视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多元化。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将进一步调整。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短期内不会被取代,但国际分工体系和部分供应链会缩短。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区域内合作可能会加强。在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将更加重视安全因素。从长远来看,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区域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是未来全球化调整的重要方向。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会因为疫情而终结,但其结构和内涵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涵盖经济、安全和社会因素的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将具有更大的复原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