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现实的例子
首页|新闻|主题活动|文明备忘录|中国简史|中国智库|民族大家庭|大好河山|民族魂|热血铸就中国|科技成果|文学院|文化馆|美术馆|汉字
家园我们的文明>中华文明>文学院>文学理论
第一章古代神话
作者:聂冰海文章来源:2007-06-12 11:57:00本文收藏。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其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世界的起源,也有人类的命运,试图向人们展示“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教育图像”。神话在后世依然具有文学魅力,也启发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部分: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山海经》的神话价值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渴望,是“人们幻想以一种无意识的艺术方式加工出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角,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的英雄。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魔力。神话的意义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改变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能够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和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时,神话才能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面对变幻莫测、被控制的大自然,人们不禁感到神秘和敬畏。一些特殊的灾难性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和人类的出生和死亡,尤其会引起惊讶和恐慌。人们幻想世界上有各种超自然的神和魔法,并加以崇拜,这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被神化了。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神话对原始人非常重要。首先,人们讲神话是为了维护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对于维持人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对令人敬畏的自然,个体必须将自己溶入氏族才能生存。神话是连接个人和集体的强大精神纽带。第三,在神秘莫测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相当多的强烈的情感体验。童话故事可以让不可理解的现实展现出各种戏剧属性,人们在对想象世界的把握中发泄各种不安的情绪。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出土的古代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神形雕刻,如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女神头像;阴山岩画中“有巫师祈福娱神、拜太阳的图像”;在连云港市将军崖的画中,“神以各种脸谱为代表,有日神、月神、星神”。再如随县擂鼓墩1号棺椁,“有两个戈戟守护的神祗,有的长角,有的背上有翼,充满神话色彩”,长沙弹药库出土楚帛中的十二月神祗形象,“或三,或蛇或鸟,不一而足,有的难以形容。”此外,出土的动物形雕刻大多也与神话有关。所以中国古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产生了很多神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历史久远,加上儒家对神话的排斥态度,古代文献对古代神话的记载很少,资料零散不全,没有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的神话较为集中,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纪》等各种书籍中。这些素材往往只是片段,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不多。
《诗经》和《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许多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如《诗经》中的《尚玄鸟赋》、《风雅》记载了商族始祖齐、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材料,尤其是在田文。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一些比其他书中所包含的更接近神话的原貌,因此非常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在提及一个神话时,往往只是寥寥数语,过于零碎,难以理解。一些史书中还存在一些神话,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这些史书中的神话大多被史家加以改造以说明古代史实,但我们仍能看到原始神话的蛛丝马迹。比如《左传》中的一段话,说高辛的两个儿子因为不能和睦相处,被高辛迁到两个地方,分别掌管商兴和沈星。这个神话其实是早期人对上星和残星从未谋面的自然现象给出的神话解释。《穆传》中关于穆拜见西王母的故事最为神话。因为神话本身有着深刻而凝练的寓意,所以也被先秦诸子所重视。哲学家中,庄子引用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十九寓言”,有些是神话,有些往往是古代神话的变形,如鲲鹏之变、黄帝失朱轩、突然之乱等。孟子、墨子、韩非子中也有一些神话材料。陆的《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成书于秦汉,由多人编撰。两本书都保留了许多神话。特别是《淮南子》这本书,收集了丰富的神话,比如《地形训》,里面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仑山、禹、九州八极的神话。中国四大著名的古代神话:补天女神,* * *工人摸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存在淮南子。西汉及此后的其他文献中仍有新的神话,或补充旧的神话。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山海经》最具神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期至汉初。应该是不同时代的巫师和炼丹师根据当时流传的资料整理挑选出来的。其实是一本带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书。全书* * *共分五卷:山经、四卷海外经、五卷国内经、四卷野经。内容极其复杂,除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还包括中国古代的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各个方面。
《山海经》中保存的神话相当古老,但严格来说,神还是比神话多。《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山神的描写。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者兼具人和动物的身体特征,比如长着龙脑袋的鸟,或者长着人脸的马。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和《野经》的神话色彩是书中最浓厚的,记录了一些外族人奇怪的长相、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比如穿胸之国、民国、长臂之国、长生之国、成人之国、小人之国等等。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神话,如于一治水、兴田跳舞等。,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零碎的,但很多故事都有着清晰的轮廓,有些甚至可以组合起来后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大禹、帝君、西王母的传说,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库,对中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的始祖,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神话内容丰富而复杂,简单分类如下:
第一,创世神话
盘古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创世神话:
天地混沌,像一只鸡。盘古生于其中,八千岁。天地开了,是天,阴浊是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在天上,圣在人间。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盘古十尺,所以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然后是黄三。(《文艺汇演》卷一引自徐峥的《三五历》)
这是一个典型的卵生神话,宇宙是从一个蛋中诞生的,这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人中很普遍。产卵是一种常见的生命现象,我们的祖先想象宇宙是从壳中诞生的。宇宙产卵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影响很大。同时,宇宙的人格化和意志化过程也体现了先民对人类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隔了天地,也是天地之间万物的创造者。另一个神话说,他死后,他的呼吸变成了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他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河流,他的头发变成了星星,他的皮毛变成了植被。这种“濒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神话的说法,如舜帝的妻子何生了十个太阳,帝君的妻子常生了十二个月亮。《山海经》中记载的神烛龙的身体行为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积极探索宇宙等自然现象的精神。
第二,祖先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的起源也很感兴趣。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是女娲的故事。补天女神显示了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兰明训》载:
上古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盈。火在烧,水不尽,兽吃人,鸟捉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爪足以立四极,杀黑龙助冀州,积芦灰止淫水。
女娲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重组了宇宙,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是一个开拓者,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玉兰》卷七十八引《风俗》云:
俗话说,开天辟地,人去楼空,女娲却以黄土为人,坐观者不知所措,于是引绳入泥,以人养之。所以,有钱的人也是黄土人;穷人和普通人也是人。
这个神话意义丰富。它不仅虚构了人类的出现,还试图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关于女娲的神话主要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补天女神对造人的不朽贡献,既体现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角色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的女人形象,有着奇特的魔力。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爱。
除了人类的共同祖先,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神话。商族始祖齐,生于巨蝶吞燕卵之时。周人始祖后稷的出生和经历更是传奇。《诗经·大雅·晟敏》中记载了后稷的神话:姜媛因踩了天帝的拇指印而怀孕。姜媛在顺利生下姬时感到不祥,便将姬遗弃在羊肠小道、树林、冰面等地。而嵇却奇迹般地分别被牛、羊、樵夫、鸟救起,活了下来,并很快显示出种植庄稼的才能,最终成为周人的祖先。几乎所有的部落都有这样的神话,而且很多在剧情或者结构上都是相似的。它们反映了对祖先的记忆,显示了民族自豪感。
第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无处不在。对于洪水神话的成因,学术界也提出了各种解释。曾经发生的洪水是如此的惨烈,以至于在人类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征,以神话的形式代代相传,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警惕的态度。
国外的大部分洪水神话都表现出这样一个主题,即天神对人类的堕落感到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后人类的重建则体现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存在我国汉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主要是将洪水视为自然灾害,揭示了抗洪救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和斗志。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是余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太可怕了。枪盗皇帝地盖洪水,不待皇帝命。帝命朱融在羽郊杀枪。禹生于傅(腹)之后,皇帝命禹为九州铺土。
枪为了阻止人类的泛滥,不惜窃取皇帝的土地,引起皇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的深切同情和尊重。比如屈原写《离骚》,对他很不公平:“我快死了,却死在野外。”因为壮志未酬,鲧终于破腹生下禹,新一代治水英雄由此诞生。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起初也采用“堵”(堵)的方法,但还是难以阻挡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清淤的方法。为了疏通水路,俞不厌其烦地到处察看河流和地形。据吕春秋说,他东到海边,南到裸人乡,西到三危之国,北到狗戎之国。治水过程中,“禹离家八年,三次不进门”(《孟子·滕文公上》),“疏浚河道,渡河,十年不到家”(《系列死尸论》),“无股,胫无毛,手脚生老茧。此外,他还必须与许多邪恶的神进行艰苦的斗争,如杀死相刘(山海经,海外北方山海经),征服怪物吴(太平广记第467条“唐力”)。他的精神也感动了很多神。据说河伯给了一张河图(《孙星衍死尸册》下),伏羲帮他丈量土地,一龙一龟帮他从事劳动(《楚辞九问》卷二)。总之,弥漫天下、危害天下的洪水最终被大禹制服,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一个不屈不挠、拯救人民、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洪水神话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第四,战争的神话
黄帝和颜地是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两个大部落的首领,分别崛起于相距不远的吉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冲突。《五帝史记》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以盐还轩辕。玄猿是修德的励志兵,治五气五艺,抚万人,传四方。教熊,驴,驴,浣熊,?虎,为的是在汉泉之野与炎帝一战,然后三战而胜其志。
这个神话中提到的“诸侯”和“修德”,显然是后来的儒生所附。但是黄帝和炎帝在汉拳领域确实有过残酷的战争。新书《一农》把当时的战场称为“流血漂流”。黄帝得以驱赶熊、猪等野兽参战,为这场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黄帝作战。汉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这导致了两个部落的融合,中华民族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神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与黄帝合流后,黄帝与蚩尤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
蚩尤与黄帝作战,黄帝使应龙攻打冀州蛮荒之地。应龙储存水。蚩尤让风伯和雨神一起乘风破浪。黄帝是天女,雨停了就杀了蚩尤。(山海经黄达北经)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地交战。三天了,蚩尤是一团迷雾,所有的士兵都是一头雾水。黄帝把风后的战斗机器做为南导车,这样可以避开四个方向,他就攻占了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自《支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族部落。他有81个青铜头像的兄弟,可能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有文献提到蚩尤冶炼金属作为武器,适合当时黄金冶炼的发展。这场战斗非常激烈,涉及到风伯、雨师等神,而风、雨、旱、雾等天气也成为了攻击对方的武器。这两个神话不仅涉及到古代祈雨、挡雨的巫术,还涉及到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丰富。
黄帝正是在内部吞并和外部抵抗的两场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热爱,后人把文化史上的许多发明,如汽车、陶器、水井、鼎、音乐、铜镜和鼓,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臣子。黄帝成为神话中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动词 (verb的缩写)发明和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英雄时代。人们把自己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伟大发明和克服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障碍都放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视为自己部落理想的象征。自然神就这样被人类自己的神取代了。它标志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角通常是人类的形象,他们都有神奇的经历或技能。他们的成就在于创造和征服,如隋练师、尤超世、神农氏、仓颉、后稷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神枪手。弓箭的发明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人们给了这种弓箭的发明者极大的勇气和荣誉。而后羿则用自己的弓箭和神奇的技艺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在易弓箭下的流毒妖怪有挖牙、九婴、大风、吵架、修蛇、封印等等。而易最辉煌的成就是射下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南经》和《黄达东经》记载:“狄君之妻何,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树上,轮流出现。“一天来,另一天出来”。《楚辞·王逸》引《淮南子》云:“尧出十日,草木焦。”于是易拉弓搭箭。“如果从后面拍十天,到了第九天,日本、中国、乌克兰就死了九个,翅膀都掉了,我们就留一天。”人类秩序已经恢复。十个太阳是天帝君的儿子。你不仅需要神奇的技能,还需要超人的勇气才能击落九天。
除了这些类型的神话之外,还有一些神话表现了人类英雄的杰出人格和勇气,表现了人类对自己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开车离开日本,进入日本。如果你渴了,你可以喝河里的水。如果河水不够,可以喝北方的大泽。在他到达之前,他渴死了。弃其杖而成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什么要远离太阳不得而知,但他强大的自信,努力奋斗的勇气,融化在阳光里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宏伟理想。而他渴死的结局又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
另一个违背自然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人身上:
有一种鸟,看起来像一只黑色的鸟,有头,有白色的喙,光着脚。它叫精卫,它的歌声是自鸣的。她是炎帝的姑娘,名叫女娲。女孩在东海游泳,淹死了,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她是精卫,经常在西山持木石之衔,使她困于东海。(山海京北山景)
女孩淹死在东海,变成了一只鸟。以微弱的生命和微薄的力量坚持在茫茫大海上复仇,是多么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是徒劳的战斗精神,支撑着早期的人们走过了那个险恶而艰难的时代。夸父和小女孩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古代历史的回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瑰丽幻想、顽强奋斗和步履蹒跚的足迹。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它极大地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特征。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失传,除了没有被文人重视之外,历史神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把神话当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神灵还原为人类的祖先,把神话故事当作历史事实,构成了一些虚幻的祖先及其发展谱系。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
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是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的发展过程。在正统史家或儒家经典中,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已被抹杀,因为难以将这一形象纳入历史谱系,也违背了合理化原则。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违背合理化原则的迷思,也都被删除了。正如司马迁所言:“其散文不羁,金先生难言。”(《史记·五帝本纪》)相当一部分神话没有被史家认识,所以没有进入记载。这些,我们没有办法调查。有的有幸被文人记录,却在流传过程中被无情删除。比如古代版《女传》记载的舜神话中,就有两个女人教舜服从鸟工和龙,逃出井里灾难的情节,而这一版《女传》却消失了。再比如《淮南子》,里面有嫦娥奔月的神话,说嫦娥“抱月为蟾,抱月为精”,但是这个版本的《淮南子》也不存在。原因可能是“不守规矩”。
将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是改造它们。也就是对神话的歪曲解读,使其成为真实事件,从而成为构建古代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传统儒家经典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宋代罗比的《路史》是他的代表作。转型的结果是,大量的神话消失了,历史向前延伸,各个氏族的族谱更加严谨。例如,《左公十七年》载:
我的高曾祖父,一个年轻人,直立行走,凤鸟在正处,于是我被鸟惩戒,为鸟人命名为鸟:凤鸟之家,历法无误;玄鸟氏,师也;“赵,书记是也;青鸟之家,始作俑者也;丹伯德的家人,公司也关门了。祝鸠氏,司徒也;睚眦之家,司马也;鸽子的家庭很普通;爽时宇,斯寇也;鹳鸽氏,大臣也。五只鸽子,鸽子也是人。五只野鸡是五件作品,利器用得准,量得准,人也省了。
中国很多东方部落都以鸟为图腾,很多关于鸟的神话也必然在他们中间流行。在这里,这些关于图腾鸟的神话被转化为一系列官方名称,并按照后世的社会官僚机构进行组织。
神话历史化始于春秋初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曾说“不要谈怪力之惑”,直接参与了神话的改造。据《赶尸人》(孙星衍系列)下载,子贡向孔子提到黄帝有四面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带四人,统四方,谓之四方。”四面被解释为四个人面向四个方向,“黄帝有四面”的神话成为了关于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个关于隗的神话也遭受了孔子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作为圣人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来的文化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神话故事的源头。神话故事一般讲的是通过修炼或神仙引导而成仙或变成神仙的故事。在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据《史记》记载,黄帝在景山脚下铸鼎,冠之。有一条龙挂在鼎上,并长着胡须欢迎他骑龙上天。这个故事有明显的童话痕迹。黄帝战胜蚩尤归功于神话故事中的“九天玄女”,“赐帝(黄)三公之术,阴阳五义,和...灵宝五符五胜文使蚩尤于中国河北”(《广博列传》卷九,引《玄女法》)。同样,偷药上月球的嫦娥,操神仙药的西王母,也是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神话向童话的转化是有限的,一般集中在少数特定人物身上,有类似修炼、吃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是,童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弱得多。在神话故事中,那些神话人物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品质被严重削弱了。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兵工厂,也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二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欣赏效果。
中国神话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不仅被后人直接记录,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以“奇笔”和“异变”(简毅文健)著称。庄子精妙的推理和天马行空的文笔,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神话。比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变,英皇中的“破乱”,这两个神话赋予了全文多变诡异的色彩。至于曹植对洛水女神宓妃形象的运用,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这是一个运用神话素材的成功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以神话入诗的现象是最多的。比如《诗经·风雅·生民》就描写了后稷的各种神迹,各种神仙在《离骚》中也是蜂拥而至。从那以后,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经常在他们的诗歌中使用神话。如李商隐《瑶池》诗曰:“瑶池祖母戚之窗开,之歌动,八马日去万里,一去不复返。”是神话意象的神奇运用。也有很多以神话为素材的小说、戏曲,主要是利用神话的奇特想象,利用神话的形象或情节进行再创造。例如,唐代李的小说《刘一》就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吸收和改造达到了这类文学的最高峰,其代表人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及其飞升七十二变,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蚩尤、刑天、武这些淮涡怪兽的影响。此外,《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个角落都有。经过作家的挖掘和改造,在新作品中重新放射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思想意识的集中表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形象在历史上被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流淌在几代人的心中,并且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作家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神话原型的作品,能够引导作者或读者进入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深层情感体验,从而缓解现实的压力和帕拉莫尔的世俗化。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比其作为素材的意义更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毅然求助于古老的神话:龙凤成婚,游仙过海,到处求女。是神话世界的巨大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支撑他的人格,抚慰他的精神创伤。同时,《离骚》中抽象概括的一些意象,由于其深厚的神话背景和屈原的创造性提炼,成为了坚实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代代相传。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神话不仅仅作为一种物质,而是作为一种整体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一种拒绝,是对神话情怀和神言世界的一种皈依。正如荣格所说,“一个用原始图像说话的人,同时用数百万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变成了人类的命运,他唤醒了我们所有的仁慈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脱离危险,度过漫漫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