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文总结了民族关系对中国进程的影响。

汉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内部发展差异巨大的民族群体。在这个族群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和农业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族群。同时,汉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社会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正是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互动,奠定了中国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基础和“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基础。

第一,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和汉族人口规模的扩大

汉族以华夏人群体的形成为开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奠定了发展基础。秦汉时期封建国家的形成,特别是“同书、同车、同路、统量”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汉族的融合,为汉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此后,反复的民族冲突、迁徙和融合,使得周边少数民族人口不断融入汉族。

古代人口研究成果表明,汉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周边民族人口,周边民族人口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融入汉民族的发展洪流中,经过多年的磨合融入汉民族之中。

秦汉以后,由于融入汉族的时间不同,周边民族人口在方式、规模、融合方向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人口就像新鲜的血液,给汉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首先,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入对汉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匈奴、鲜卑、乌桓、柔然,都逐渐融入了汉族。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的过程表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人口融合实际上是双向的。不仅周边民族融入汉族,也有相当一部分汉族融入周边民族。经过长期的互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最终融入汉族。汉族对百越、满、彝等民族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设置郡县来实现的。

总之,无数少数民族因战争、迁徙、避灾或长期与汉族人口接触而逐渐融入汉族,大大加快了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丰富了汉族人口的来源。少数民族的大规模融合不仅对汉族人口的质量和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由于融合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精英,对汉族文化和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对汉民族的文化丰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如果闭关自守,缺乏吸收,就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样、持久的文化。汉族文化的丰富性和持久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发展过程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历史过程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民族通过不断融入周边民族的文化因素来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成果,通过调整自身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来扩大自己的文化丰富性。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使汉民族文化具有了千百年的生命力。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的统一对于民族的融合和凝聚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汉族这样人口众多的民族来说。在汉语的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的影响非常显著。正是由于民族融合的不断出现,不同民族的语言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渗透、使用和混合。如果说汉字体系是促进汉民族融合的重要工具,那么统一汉字条件下的特色方言体系则受到地域和人口来源的极大影响。换句话说,大量的方言应该属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在特定的地区,方言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汉语书写体系的发展。此外,不同的少数民族影响了汉语在词汇、语音和语法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衣食住行是每个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衣食住行受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广泛存在于汉族的织物、风格、食物种类、饮食方法和生活行为中。就服装而言,众所周知的“胡夫骑射”,以及无数的唐代服装。在服装面料方面,随着周边民族的植棉技术和棉纺技术的传入以及汉族地区的发展,元明时期棉布被广泛穿着和使用。在日常饮食方面,汉族不仅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多种吃牛羊肉的方法,还从西域各民族那里学会了吃“樊虎”、“胡兵”、“椒酒”、“胡汤”、“胡麻汤”。此外,少数民族在历法、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汉民族的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正是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才使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得以发扬光大,融入汉文化,才使得汉文化发展得如此丰富,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第三,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互动增强了汉族的社会吸收

俗话说“海纳百川,气度大”。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互动,无论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战争与压迫,还是民间民众为谋生而迁徙或迁移,都使汉族与周边民族形成了不同层次或深度的关系。汉民族在长期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知识、智慧、策略和制度,取得了在战争中求和平、在冲突中求和解、在合作中求发展的历史成就,从而有效地吸收、容纳和消解了周边民族对其发展进程的影响,铸造了自身对周边民族影响的吸收能力。可以说,汉族社会的吸收能力成就了它辉煌而持久的发展。

当然,汉民族社会的吸纳力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通过不断有效地处理自身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而获得的。秦汉以后,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以后,对汉族的吸收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以后又进一步提高,以至于在游牧民族一统天下的元清时期,汉族虽然是被统治的民族,但仍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造成这种历史局面的原因,不仅是中原汉族农业社会相对于游牧社会或山地农业所独有的先进技术、优越方法、财富积累和先进制度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汉族所持有的文化是历次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化的结晶,使汉族获得了吸收, 而一系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制度安排,加强了汉民族社会的吸收,使各民族通过包容和相互吸收达到* *。

汉民族社会的吸纳力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语言上看,汉字书写体系不仅对汉民族群体自身的融合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影响着周边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得不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影响涵盖了当今中国除少数民族以外的所有东亚国家,我们今天的大多数邻国都深受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政治制度方面,汉族社会不仅发展出一套制度体系来管理不断融合的汉族社会,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也发展出一套制度体系来调整民族关系。无论是官员还是机构的设置,都有效地协调了汉民族社会与周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如和亲、互市、朝贡、行政设置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扩大了汉民族及其周边地区。就经济发展而言,秦汉以后的朝代虽然经历了治乱之变,但周边的少数民族社会也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过程。与周边少数民族相比,汉族社会有着更加发达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这使其能够供养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这也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吸纳力;汉族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其有足够的社会空间消除来自周边少数民族的各种冲击,从而进一步吸收各民族的发展成果,获得自身的发展实力,扩大吸收能力。

汉族在人口规模、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吸纳能力。这些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增强与不同历史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全面互动和民族融合有关。

总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汉族人口规模扩大和人口素质提高的外力来自周边少数民族;汉文化的生命力和丰富性来自少数民族;汉族群体巨大包容性的形成,源于与少数民族社会的长期互动。正是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奠定了今天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基础,也奠定了汉族在现代发展中的无穷生命力,形成了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