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辩论技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属于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各具特色的人物。同时也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印象深刻。在这诸多精彩中,诸葛亮与儒家的舌战,将语言艺术和辩论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诸葛亮与儒家的口水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北方所向披靡。南方只有刘备和孙权有些实力,所以准备统一南方。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派诸葛亮去见孙吴,联合吴对抗曹。孙吴内部也有抵抗还是投降的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到达孙吴后,就此事与孙权的众多谋士展开了辩论,最终以诸葛亮的胜利而告终。《三国演义》一书中,故事出现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口水战儒气十足,陆子力压群雄”。

然后从《三国演义》原文出发,分析、总结、探讨诸葛亮在与儒家论辩时的论辩技巧。

(1)张昭

“儒者之争”的第一个人物是张昭。个人觉得张昭是最聪明的一个,他的话很有议论性。

开头他问:“早就听说高先生躺在中年,比自己还幸福。”这种语言的果实是什么?”这句话看似是谈话的开始,实则是声东击西。因为这句话确实是诸葛亮说的,而诸葛亮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一定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果然,在得到诸葛亮的口头确认后,张昭继续设下陷阱。“刘备得了你以为的如鱼得水,想横扫荆襄。”最后,问题落在了“他的观点是什么?”这不仅是在质疑诸葛亮,试图拔出孔明的黑历史,也是在进一步诱使孔明走进他自己制造的陷阱。

面对张昭的计谋,诸葛亮首先占领了“仁义制高点”,把刘备和刘聪放在了比较的位置。这是一种防御措施,当然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防御。这样一来,张昭之前的进攻不仅看不见,也为之后的反击做好了准备。

接下来,张昭的话可谓精彩,归结为“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时候是有些建树的,但得到诸葛亮之后却接二连三地被打败”。最后他问:“管仲和乐毅也是这样吗?”从学者和谋士的角度来看,这些话振振有词,颇有道理。但从军事上来说,仅凭一场或有限的几场战斗来判断一个人的强弱,显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虽然张昭的话看似有优势,但却掩盖不了这些话的致命缺陷,这也给诸葛亮提供了突破他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首先用“治病吃药”的比喻,有力地反驳了张昭的话;然后为了追求胜利,又声明“敌强我弱”、“仁义之师”,把之前一直占据的“仁义制高点”以压倒性之势推给了张昭,巧妙地一招就过了刘备的大败,同时让张昭哑口无言。真的牛逼!

(2)翻转的危险

于凡问了第二个问题。从他的话来说,“军中百万兵,千军万将列,蛟龙欲吞江夏”。很明显,意在用“长曹操之志,灭其威”的方法,来降低共同抵抗曹操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意义,甚至为以后可能投降曹操做一个言论测试。

诸葛孔明的回应是继续用“仁义”这个标题,然后话题转到比较刘备和孙权,一个弱一个大。而弱者独立于仁义之外,大者虽有天堑,也不得不臣服。

这种直观而强烈的对比无需多言,因为于凡的论证已经成为政治层面的“伪命题”。

(3)卜志

下一个发言人是卜志。他把话题从对付曹、刘备的联军战败转移到苏秦、张仪身上,意图从说客的角度指责、鄙视诸葛亮,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这段话中的诸葛亮没有从其他方面仔细分析,而是从正面进行了反驳,强调苏秦和张仪不仅仅是“说客”,而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谋略的人。

后来又问:“苏秦和张仪很厉害,比那些欺软怕硬的人强很多倍。所以,那些总是劝主投降的人,现在还嘲笑苏秦和张仪吗?”

在这个反问句中,苏秦和张仪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说客,是诸葛亮的代表,而“欺软怕硬”则是指他们面前的这些谋士,以言相评。

(4)薛总

第四个出场的是薛总。薛总再次转移辩论话题,变成了“曹操”和“韩”。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薛总的说法虽然有故意夸大曹操的嫌疑,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曹操强大,孙吴弱小,一旦开战,战败的可能性更大。

但他的言论犯了一个重大错误,那就是“汉室将尽”,“所有曹操人归心”。

要知道,就连曹操当时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自称“皇帝”。而薛总的话则落在了“识时务者为英雄”的客观角度,明显站在了“忠君爱国”的对立面。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已经在无路可退了。

果然,诸葛亮称他为“无父无君”,诸葛亮的话是标准的“忠言”,植根于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理论,无法反驳,薛宗自然败北。

(5)成就

陆机是第五个提问的。他一出场就开始拿曹操和刘备做比较:曹操是宰相,刘备是“织女”。陆机打算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曹操遥遥领先的结论。

这种反差既贬低了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意义,也有意忽略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反“忠”。这样的褒贬不自觉地保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合法性。

诸葛亮的对策是从他的政绩论据中得出的。首先,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应该是汉臣,但是汉臣因为“不忠”造反了。既然“不忠”,那他地位再高也无济于事,所以他还是“曹贼”。

其次,对于刘备,诸葛亮提出了“刘豫州为帝,今帝按谱赐衔”的事实。这样一来,曹操和刘备的血统地位一下子就翻了,功绩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6)耿弇

整个辩论到了颜,诸葛亮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严刚说诸葛亮的话“强词夺理,不正统”,是为自己找借口,是一种逐渐趋于失败的无奈。之后严刚果断结束了以上所有话题,并将交锋点放在了“经典”上。

在严刚眼里,“经典”是儒生的言论和理论基础,所以他故意把话题引到这里,试图羞辱诸葛亮,企图致命一击。

然而,他错了。他面对的诸葛亮不是一个普通人。诸葛亮说“腐儒”,并列举了古代圣贤:伊尹、子牙、张亮、陈平、邓禹、耿弇来证明他的观点。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嘲讽了严刚的“迂腐”本质。

(7)程德树

作为这场辩论的最后一个人,程德树显然没有进攻的力量,只好用“你可能没有真才实学”来掩盖这场辩论从张的主动变成现在非常被动的危险局面。

相反,诸葛亮已经完全掌握了辩论的主导权。

所以,面对程德淑的提问,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很轻松地提出了“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概念。他以投降王莽的杨雄为例,深刻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划清了儒家思想的善恶界限,甚至切断了孙武谋士投降曹操的后路。回望过去,争论又回到了最初的主题。

(一)黑人历史的挖掘

黑历史的挖掘在“诸葛亮说辞与儒学”的争论过程中非常常见。总的来说,黑历史虽然属于过去,但对现在没有直接影响。但事实上,以往的不佳战绩,一定会成为辩论中的有力手段。

比如张昭说诸葛亮黑历史,虞翻说刘备战败,陆机说刘备做过“织女”,诸葛亮说陆机“偷过橘子”等等。孙武的谋士和诸葛亮都把它当作武器。同样,在当下的争论中,挖掘黑历史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直接意义,但却能让人取得胜利。

就像去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一样,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辩论不再是对未来的“美好计划”,而是对“对手”的挖掘和“抹黑”,这对国家毫无意义,对个人也非常不道德,但却是有效的。为什么不呢?

(2)占领义、德、忠的制高点。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的辩论中,如果一方能够占据道德或道义的制高点,那么他就有明显的优势。

道德和道德的制高点是什么?

指的是大多数人承认的一些道理或社会规则。比如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扶汉”、“统治者爱民爱民”之类的话,都是建立在社会和封建理论基础上的,而不是个人的杜撰。

面对这样的论点,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论点,也不能明确反对,因为“伦理的制高点”是不容否定的。

就像你不能反对“人要多行善事”“人要尊老爱幼”一样,有些东西是不能反对的,而当这些东西成为辩手的论据时,他就有了利器。

(3)诱导对方进入自己的陷阱

这种辩论方法主要出现在张昭的辩论中。虽然最后他的辩论失败了,但是这个技巧还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诱导对方沿着自己的设计一步步走进陷阱,是一种经典而精彩的辩论技巧。

如《惠亮王霞》中“孟子叫齐宣王”一章,孟子通过“扶妻”、“判官”、“四境”三个层次,逐步诱导对方进入他自己设下的陷阱,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类比论证和比较论证

这个故事中的类比论证主要体现在诸葛亮对张昭的反驳,以及他用“治病的药”来反击张昭。类比论证可以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强调和增加自己的论证效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在论点中转移或偏离话题的目的,改变对手的攻击目标,在特殊时刻保护己方。

对比论证主要有对比和夸张的作用。比如在上述成就中,把织席小贩刘备与宰相之后的曹操相提并论,以抬高曹操,贬低刘备。但是诸葛亮反而被杀了,把皇亲国戚刘备和中国贼曹操相提并论。真的是一样的辩论技巧。

这两种辩论技巧有相似之处,但也各有精妙之处。它们是辩论技巧的基本手段,在现代辩论中也很常见。

“诸葛亮以儒论辩”这一段很难描述辩论技巧,因为语言只有在不同的词语组合中才能称之为语言,辩论只有在各种辩论技巧组合起来时才能称之为辩论。

辩论赛的技巧相辅相成,相互交融,辩论赛尽显其精彩。或许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中的这“神来一笔”才会跨越历史,甚至到现在还能让人心生敬仰,永远存在于古典文学的光辉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