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奎的抗战记忆

我还记得A部队的编号和军官的名字。

昨天下午,金堂县白果镇附近的红庙村七姐。说起90岁的杨耀辉(原名杨根奎),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哦,他参加过战争。我以前听他说话,就像看电影一样。”

这位在农家蛰伏了几十年的抗战老兵,前天接触到一位对抗战历史有很深研究的人,他曾经的辉煌被意外“发现”。此人激动不已,昨天在微博中“广而告之”,引起业内轰动。

杨根奎和小儿子杨祖志一家住在一起。说起自己那些年的经历,老人头脑清晰,口齿清晰。部队和连级以上军官的名字都很少见。杨根奎说,他在部队只用过杨根奎这个名字。

我会说简单的日语,有三枚抗日勋章。

作为他曾经是“八百壮士”的唯一证据,杨根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比火柴盒略大的小木盒,推开上面精心制作的推拉盖,取出三枚旧徽章。1.根据各种战斗记录,在“八百壮士”撤入租界的过程中,由的机枪排(也就是新闻报道的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个杨)担任掩护,先疏散伤员。谢晋元带领机枪连跟在后面,然后二连、三连依次撤退。没有所谓的“敢死队”。而且日军只是用火炮机枪堵住了退路,并没有发动人员攻击。不可能出现“杨根奎左额头被日军刺刀划开”的情况。

2.据《看历史》主编唐建光的微博:

很多朋友质疑八百壮士的身份。今天和他聊了4个小时,我转述一下细节供你参考:1。参军。杨耀辉出生于1921年,1936年正月三十日,因不甘做铁匠,到什邡投奔表弟,在川军范绍增部二旅857团三营10处改任列兵。同年10左右,羡慕中央军待遇,赴渝加入孙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他说,那时候88师是军队的精英,统一的头盔,士兵都是格子制服,皮鞋,从来不拖欠。

问题是:截至1936、10年6月底,杨根奎先生命名的“川军21军”没有“857团”的番号。川军的整编和“中央集权”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在次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兵团按国军排名。

据88师军史记载,1935年万县入川,1936年3月返回无锡。

3.1936年正月在什邡参军。

抗日战争爆发前,参加淞沪会战的川军43军(仅包括26个师)驻扎在贵州省南部都匀、独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