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自我介绍一下。

李开复!!

个人简介

出生日期:1961.12.3。

籍贯:中国。

毕业学校: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法学院学习)

雇主:谷歌

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体验:

1961出生于中国台湾省。

他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来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工作六年,负责公司多媒体部门;

曾任SGI公司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总裁;

1998年7月加入微软,165438年10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脸。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他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副教授,被《商业周刊》1988授予“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现在手机上使用的语音拨号功能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李博士开发的。

[编辑此段]人生经历

现在她和妻子(谢显灵)和女儿(李德宁和李德亭)住在美国西雅图。

1966-1972台湾省上小学

1972-1979在美国田纳西州读初中和高中。

美国纽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1996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兼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2004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交互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奥赛罗游戏冠军

1991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入微软公司,10月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让用户界面更简单、更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2000年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般加入谷歌。并担任谷歌中国总裁。

[编辑本段]成就

1.在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助教期间,他因其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而享有世界声誉。在这里,他利用统计学原理创造性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并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的“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奠定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2.从65438到0988,《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的科学创新奖”。李开复在校期间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以1988击败人类黑白棋世界冠军而成名。李博士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李开复也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的成员。

3.作为SGI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他负责多平台、互联网3D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

4.在加入谷歌之前,李开复博士是微软自然交互软件和服务部门的副总裁,负责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让人机界面更加简单自然。该部门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搜索和在线服务。自然交互软件和服务部门的使命是让所有这些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入微软公司,10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盛誉。在他的领导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进行基础研究。

[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亲密接触始于1990,当时他受联合国邀请在中国做了两周的演讲。他去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房间里的学生都舍不得离开。他们不断抛出问题,想知道如何成为像微软这样被世界顶尖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助他们。”李开复说,他被大学生成才的热情所感动。之后只要学生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演讲,他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

李开复还创办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开复学生网【1】,现已改为我们的学习网。现在不仅有开复和社区最有价值的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各个版本的网站社区与学生交流。在网站论坛中,开复长期坚持与学生在线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

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提供帮助他们成长的各种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以及各国大学生之间的经验介绍和交流,帮助中国的学生成长。

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与国内的同学建立友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共同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用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写了很多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工作后,回到微软总部担任全球副总裁。他突发奇想,在中国大学生网上写了《我的人才观》和《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很快,两篇文章在国内的网络和高校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实开始。2003年2月,在给中国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之后,李开复给中国的学生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集中讨论了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致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云南大学得知马加爵事件后,写下了致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却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怜自艾,渴望幸福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的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致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一封信让位于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写给那些希望尽快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写给那些从未困倦、希望掌握自己未来和命运的大学生,写给那些即将迈入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就应该这样度过,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以及其他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5年2月,李开复在《致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中提出,“在大学学习,要掌握七种学习,包括自学、基础知识、实践整合、兴趣培养、主动性、时间控制、与人交往。”

详细阅读:致中国留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谷歌,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先来看看李开复本人是如何谈论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谷歌与中国——遵从我内心的选择》相关资料:在2008年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上,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借云计算成就最佳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2.李开复的博客透露,他在大学生活中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

哈佛、法律和数学梦想的破灭

在上大学之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哈佛人。我有这样的梦想,一是因为笼罩在哈佛大学头上的光环,也是因为我一直把学法律当成自己的目标,把学数学当成自己的“备份”,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4月,一封拒绝信打破了我的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才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条件不足,不能保证自己会上哪所大学,所以还是报了12的学校。这样,我觉得自己可以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了。那时候我的老师们大概都很讨厌我,因为申请材料需要老师给学生写推荐信,但是对我来说,一次要写那么多(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自己写)。

最后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广泛学习课程。大一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课,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一位老教授说过的话:“你知道什么是有所作为吗?想象一下,有两个世界,一个有你,一个没有你,这样两者的差别是最大的。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哥的法律梦。我当时主要学的是“政治学”,是一种“法律预科”的专业。可是上了几节“政治学”课之后,发现自己对它不感兴趣,情绪低落到每天都来不了课。其中一门课太无聊了,我几乎每节课都要睡觉。唯一的选择就是睡在教室或者宿舍。一觉睡到学期中,我的平均分勉强够得c,我在截止日期前一天退出了这门课,以免因为平均分不到3.0而被取消助学金的灾难。

当我向家人提及学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专业。我姐说:“你高中不是上完了高二数学,拿了州数学冠军吗?怎么没转到数学系?”然而,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安排我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这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生,一个班只有7个学生。但是很快,我发现我的数学突然从“最好”变成了“最差”。这时我才明白,虽然我是“州冠军”,但我所在的州是田纳西州,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当我遇到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时,我不仅比不上别人,提问时还畏首畏尾,生怕同学看出我的“州冠军”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结果我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一知半解”(这是“沉默不是金”的又一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那些“数学天才”是因为它的美丽而痴迷于它,而我不是。一方面羡慕他们找到了心仪的;另一方面,我很遗憾地发现,我既不是数学天才,也不迷恋它的美,因为我不希望我生活的意义是理解数学的美。

就这样,我告别了我向往的哈佛,我选择的法学,我引以为傲的数学。

因为我懂电脑,我成了校园里很棒的人。

没有哈佛,没有法律,没有数学,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还好有电脑。

其实我高中的时候就对电脑很感兴趣。我高中的时候很幸运。我在学校有一台老式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电脑需要打卡使用(就是每次在一张卡上打孔,然后把这一堆打孔的卡输入电脑)。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解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得很慢,我写完程序就回家了。周一回学校,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顿,说:“你知道我们的卷子都被你打印出来了吗!”“事实证明,这个数学方程有无数种解法。从我周五离开开始,程序就一直在运行,结果不断打印出来。那时候打印纸是厚厚的一摞纸连在一起,这样一箱纸可能要学校几十块钱。结果我所有的程序都用完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的时候,我很惊讶自己可以不用打字卡就能使用电脑。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当“专业”。所以我选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并在我进入大学后获得了我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称赞,我还感到了一种震撼:这种技术未来能思考吗?能让人类更有效率吗?有一天计算机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一辈子的意义!

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在一家计算机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会按时给我一些钱作为奖励,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学生有什么电脑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那时候“懂电脑”在学校是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酷了。即使在那个时候,我的ID也和别人不一样:大多数人的ID都是“系名+姓名”,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是“cs.kaifulee”,政治专业的是“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和哥伦比亚+李开复,就像总统一样。多牛逼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编程序猜别人的密码。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密码可以被破解。我黑了别人的账号,就以他的名义发了几封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个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布“单身女士征友”启事,导致他莫名其妙收到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今天还不知道。下次见到他时,我必须记得告诉他通知是我发出的。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计算机系也只是一个新成立的专业。如果我选择了基础薄弱的计算机专业,未来看起来不是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未来大概可以预测:当法官,当律师,竞选议员等等。因为我面前有很多模板,我可以按照计划来。当我选择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甚至想不到我以后会做什么。那时候还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多么无聊和沮丧啊!),没有让这些现实的就业问题影响到我。于是在大二的时候,我从“政治学”转到了“计算机科学”。当时物理系的一个同学开玩笑说:“如果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加上‘科学’的后缀,那肯定不是真正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当不了科学家。”

/more.asp?szly888 & ampid=39294

致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

介绍

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里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有好几页还专门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这本书出版后仅几周就跃居排行榜首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赞扬了中国人的才华和毅力。他还认为:“在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的合作之后,历史潮流彻底消除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壁垒。如果不努力赶上时代潮流,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当我决定返回中国时,我和托马斯见了一次面?弗里德曼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说:我很佩服他的“扁平世界”的观点。其实一个“扁平的世界”需要的人才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在美国,中国还是印度。我同意他的观点,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但是,我提出,他书中提到的问题似乎完善了中国和印度的教育。我想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鼓励和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不屈不挠的人才。同时,他也认同自己可能是为了唤醒美国青年和教育工作者,而强调并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我写给中国留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21世纪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处在一个“扁平的世界”——21世纪,世界上任何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的特征;21世纪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们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个人素质同样优秀,符合时代要求。因此,这封信不仅写给中国的青年,也写给世界的青年,写给任何希望在21世纪取得成功的人。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方的战国时代,西方的侠义时代,最看重的是战无不胜的勇士和能言善辩的谋士;在中国的科举时代,状元最容易靠死记硬背和八股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和精通专业、努力工作的工程师成为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使在上个20世纪,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仍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和服从等个人层面...

但是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机会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更多的人拥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来提升自己,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和抱负...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也不是单手的发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密切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编辑本段]十大谚语

●成功的箴言之一:

自信,谦虚,谦虚,自信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省1961。在他母亲43岁生下他之前,他几次被医生劝阻。因为医生透露,这样的高龄产妇很可能生下傻逼。但是我妈拼命劝阻她不要生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妈妈的极度溺爱下自由成长,喜欢搞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都拨回一小时,这样晚上就可以睡觉了。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抽干,证明邻居池塘里没有100的鱼。这一切母亲只是报以宽容的微笑。但是妈妈不允许孩子骄傲自大。

当5岁的李开复骄傲地告诉邻居的阿姨“从上小学到现在,我就没见过99分”。这位母亲不允许这样的野蛮行为存在于她的孩子身上,这是她有史以来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他妈妈告诉他:“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吹嘘是没有用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告诉凯富做人的道理。这一次,强大的记忆力让开复懂得了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之间保持平衡,而不至于在自卑或自负中倒下。

●成功的第二条箴言:

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从11岁留学美国开始,一直在美国长大。65438-0972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然而,经过两年的学习,他知道他的兴趣不在政治上。枯燥的学习经常让他上课犯困,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他发现自己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当别人还在苦思如何写程序的时候,他已经把程序写完了,什么都没做。后来,他发现自己疯狂地爱上了这门学科。于是,在大二的时候,他自己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美国排名第三的专业变成一个不知名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成功的第三条箴言:

思考比说教更重要。想法比解惑更重要。

李开复以计算机科学第一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成功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的系主任哈伯曼告诉他,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是要做一篇世界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这个领域,它是世界上最好的。这句话让李开复非常震惊。不过,下面这句话让他受益更多,哈伯曼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并不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攻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会让你在任何领域都取得顶尖的成功!”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一说法。李开复博士论文《用统计方法进行语音识别》至今仍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在博士生涯中,李开复还学会了解决问题,勇于克服困难。

●成功的第四条箴言:

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通过专家统计鼓励李开复研究语音识别,经过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李开复发现语音识别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特定说话人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写了一篇关于整个研究过程的论文。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但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有严重的局限性,无法扩展到非特定人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支撑的统计模型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导师时,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李开复,让李开复的博士论文获得了成功。他的论文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的创新。

●成功的第五条箴言:

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涯中依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带统计的语音识别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博士论文在国际期刊上的发表震惊了美国的科技界。这样的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耐基梅隆没什么好担心的。然而,一个暑假的课程让他经历了很多挫折。1983暑假期间,李开复找了一份暑期工的工作。

它的任务是向宾夕法尼亚州60名最聪明的高中生教授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也很享受那段时间,每天忙着备课,想出各种教学方法。然而,他领工资的那一刻,看到学生们的评论,才知道学生们都在想:“李老师的教学就像一首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让李开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所以他成功了。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回国后,他发表了数千次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实践。

●成功的第六条箴言:

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很重要。

我在苹果公司和SGI李开复公司工作了八年,担任科学家和产品副总裁。在这段旅程中,他取得了许多成功,如苹果的QuickTime,但他在SGI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了,整个团队和产品都被公司贱卖了。此时他也打出了“挫折中学习”的自省。他明白只有科学家的“新”和“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针对用户,必须有用。经营产品,一定要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于1998年夏天回国,在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到了中国队。

●成功的第七条箴言:

完美的工作,成长,兴趣,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经过几年的工作,他深刻体会到了一份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兴趣浓厚,有成长空间,有一定影响力。他怀念对中国研究院的兴趣和在美国的学习,但他期望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办时,他主动找到谷歌CEO施密特,表达了加入谷歌的意愿。施密特非常高兴,一个月后给了李开复一份工作。李开复说,当你遇到你喜欢的工作机会时,你不需要任何犹豫,但你需要主动去赢得它。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比较火爆,你可能一秒钟的犹豫就错过了。

●成功的第八条箴言:

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点。他没想到,一次普通的跳槽经历引发了一场地震。微软的官司让他陷入了人生最低谷。关于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但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用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用心灵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去分辨差异。

于是,他全力投入战斗,无视无法改变的谣言。我们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封邮件中寻找有利证据,证明我们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院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工作时,他发现没有记者提问与诉讼相关的问题,因为作为诉讼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的第九条箴言:

做最好的领导,让员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谷歌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工程师的家园。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高度赞扬了“去中心化”管理,他知道在一个以创造力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那些死板的规定是无法严格遵守的。他可以让员工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讨论并决定。你也可以让员工花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要求员工向公司提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的免费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主要在公司战略、年度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下功夫。其他时候,他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是公司的代言人,是员工的教练。

●成功的第十条箴言:

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有没有名利就是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说,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发现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标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自己对他人的贡献和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一个独特的梦想,那就是在中国建设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私立大学。他甚至用很多方法去争取。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实践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建立“我学网”,每年给10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认为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了,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家这几个字,他会感到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