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原版《乱世佳人》

《飘》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历史散文。

原文如下:

李清照因著名的“慢声”而被铭记。那是一种萧瑟的美,尤其是“寻寻觅觅、孤独悲凉”这句话,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属烙印,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无人敢及。因此,她被视为悲伤的化身。当我们咀嚼她的悲伤穿越历史的尘埃时,它只出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她是唯一一个独立而登峰造极的女性。而对她的解读是“多么悲伤的一句话。”?

其实在李清照写下这首诗之前,她已经有了太多的喜悦。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是一位学者和作家,在朝鲜做官。他地位不低,也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望族,擅长文学。这样的背景在当时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受官宦家庭和政治活动的影响,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她能更深刻、更潜移默化地感知生活,体验美。因为不可能有代代相传的照片,所以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她的长相。但根据这个背景,并参照她后期诗作中透露出的神韵,她应该是天生的美人胚子。

几乎从李清照懂事起,她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几乎与此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学理论。她不仅会享受美,还会驾驭美,一下子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她还是一个等待言语的少女。

请看这三个字:

【浣溪沙】绣芙蓉笑,斜飞鸭衬香颊。哦,不知道。一方面魅力十足,一方面又是妩媚可恨,送你一份深情。(宝雅,发型。)

【浣溪沙】春寒料峭,玉炉沉水烟,梦回山枕藏花。燕子还没有来,我们在草地上玩游戏;杨柳飘零,梅花凋零。在黄昏细雨中,花园的秋千不会摇摆。(神水,向明;斗草,一款游戏。)

【小绛唇】别晃了,起来调整一下纤纤玉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客人一进来,袜子馋和金簪就溜走了。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换袜子,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有着甜美的秀发,如花似玉的容颜,有着爱的种子,有着含苞待放的春天,难以遏制。她躺在闺房里,或看着沈香蜷缩着,或起身写情书,然后去后院和伴侣打一会儿。达令千金,官宦之家,享受舒适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教育,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并不奇怪。

出人意料的是,李清照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认识人物,精通针绣,然后等着结婚。她欣赏过父亲所有的书,文化的汁液让她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她已经如斗草般洒脱,在驾诗格律中荡来荡去。而评判历史人物,胸中有块,大气如虹。

唐代开元至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世评论颇多。唐代诗人袁捷写下了著名的《盛唐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刻在墙上,被称为双绝。

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倩,是著名的词人。他曾为这座纪念碑写过一首诗,感叹道:“天送二子于未来,山高十尺。谁拿着这个平板电脑进了我的房间,让我第一眼就晕了。”

这首诗转到闺房,进了绣工家,传到李清照耳朵里。她马上赞同了一句诗:“五十年成就如电扫,华清花柳在咸阳草。五方斗鸡,酒肉堆里不知几岁。胡兵突然从天而降,但他也是一个奸诈的人。走在勤政楼前,珠玉踏尽香尘。什么战斗无敌,都说荔枝必死。姚公顺德如天,用义言。写碑文真丑,神鬼磨崖。"

你看,这首诗的气势,似乎不是出自闺阁女子之手。描写情景,评价功过,哀叹人世,不要让风流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

当李付各·费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时,他感到很惊讶。这首诗向外界传播,在文人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李嘉佑女儿刚长大,笔走蛇打雷。少女李清照静静的享受着娇生惯养,才华编织的美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篇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会从这里出发,从少年到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羽翼到独立的生活,包括继续新的生活。所以充满了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失败的温暖和悲伤。它能演奏出最复杂、最震撼的交响乐。许多伟人的一生都在这一刻熠熠生辉。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阁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而坠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层楼,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

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只有经历过各种磨难才能享受到的甜蜜。但是起点很高,一开始就掉进蜜罐,站在山顶,住在水晶宫。

丈夫赵明诚是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意气相投。赵明诚的父亲也是官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除了普通文人的诗词琴棋书画之雅,他们还有一个更投缘的职业结合点——金石学研究。

在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仅凭媒妁之言和父母之愿,就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简直是天赐良机,百里挑一。就像陆游的《钗头凤》给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忧伤,李清照给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情的甜蜜。这个爱情故事,被李清照的妙笔所感动,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去白玉兰》:

当你卖花时,你可以买一朵春天的花。泪轻染匀,彩霞露痕。

怕郎猜到奴才面不如花面。云鬓斜,欲教郎看。

这是婚姻的甜蜜,也是丈夫的撒娇。也透露出她对自己美貌的自信。

看看这首送别之作《一截梅子》:

红莲藕香,玉在秋日缠绵。谁送云锦书,词雁归来,月满西楼。

花从水漂到水,一种相思,两处闲情。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情况,只能皱眉,只能介意。

悲伤难舍难分,爱得越深,想得越多。另一种是甜蜜的秘密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个只会感叹几句的普通小女人。她在空房间里练习文学,完善了这门艺术,于是这种最普通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为他们攀登艺术高峰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雾浓云淡永远悲,脑卖金兽。节亦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东篱饮酒至黄昏后,淡淡的黄菊香溢满双袖。别说清秋不是人,西风卷旗珠帘,帘中人比那黄菊还瘦。

这是李清照在赵明诚不在家的时候,送给他的一封丞相的信。我深深地爱着对方,思念着对方,被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石仔赵明诚收到这首诗后,先是被感动,后更被诗的艺术力量所激动,誓要写出一首超越妻子的诗。

他关上门,三天收了50首诗。他把李的诗混在其中,请朋友们评论。没想到他的朋友说只有三句话最好听:“不忘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比叹着气。这个故事很受欢迎。可以想象这对夫妻是如何在相互的爱中享受钢琴和竖琴和谐的甜蜜。

这也让所有有才华却得不到相应爱情品质的男女,感到些许悲哀。李清照在《石头记·序》中回忆那段生活,说:“我要记得,每顿饭后,我都会在堂上坐一坐,指的是书史的积累,说某件事在某卷的第一页第一行,输赢是喝茶的顺序。茶倒在我怀里,我就不喝了。”什么幸福,什么喜悦,多么一个“甜”字。这种蜂蜜般的生活滋养了她优雅的魅力和蓬勃的艺术创作。

但老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广阔的艺术才华。如果只允许她这样写一点点的心事和烦恼,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就白白与她擦肩而过了。于是宇宙爆炸了,时空搅动了,新的人格考验和新的命题创造一起推给了李清照。

167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太平盛世之后,北方出现了一支游牧民族。金人捣毁了汴京(开封)都城琼楼的玉园,还带走了徽、秦皇帝。公元1127年赵宋仓皇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耻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分崩离析,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杜南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出现国耻国耻。一天晚上,城里发生了叛乱。作为地方长官,赵明诚没有带头指挥镇压乱局,而是偷偷用一根绳子逃出了城。

事情解决后,他被法院解雇了。弱女子李清照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正直,对丈夫的出走感到羞耻。赵被革职后,夫妻俩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些尴尬,失去了过去鱼水之和。

到乌江镇旅游时,李清照得知这里是当年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没有感受到风风雨雨,面对浩瀚的江水,她唱出了这首永恒的绝唱:生如英雄,死如鬼魅。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丈夫听着身后石头的声音,脸上羞愧,心中深深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北京复职,却突发急病去世。人不能没有爱,花一样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也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情的汁液下茁壮成长的时候,上帝无情地切断了她的爱情。李清照一懂得爱,就受到家人的喜爱。现在她被困在干涸的河床里。她怎么能不担心呢?

失去家园后,李清照开始了晚年的三次磨难。

第一大磨难是再婚离婚,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我很快嫁给了一个叫张汝洲的男人。对于李清照为何再婚,历史众说纷纭,但独居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第一次接触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张婚后对她呵护备至,但很快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身边留下的文物。李视这些事为生命,《金石录》至今未编成书。当然不能丢。

在张看来,既然你和我结婚了,你的身体和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我,由我支配。你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起初,他们在文物控制权上产生了冲突,逐渐发现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大相径庭。真是奇怪的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为自己有这么漂亮的女人而骄傲,然后因为无法俘获她的心,控制她的行为而愤怒。最后,他彻底撕掉文人的面纱,挥拳相向。帐篷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张小白脸,真的生气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我高贵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重于生命,所以决定和他分手。但是在封建社会,女人很难离婚。无奈之下,李清照走上了绝路,鱼死网破,举报张汝州欺君之罪。

李清照的第二次重大磨难是身心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她的丈夫赵明成刚刚去世。九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亡。她基本上是跟着皇帝的逃亡路线走的,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但是这个可怜而可恨的皇帝赵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的生活。

他从建康出逃,途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亡,漂泊海上,渡海到温州。李清照,一个守寡的女人,急切地追寻着君主离去的方向,雇船求援,走亲访友,携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收藏的书籍和文物,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托付,这些文物就算献出生命也不能丢。而且《石头记》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也有一个想法,战争中保存这些文物对她来说真的很难,希望能追到,交给朝廷,但是她一直没有追到皇帝。她于当年6月165438+10月流浪至衢州,次年3月去了越州。

这期间,她被存放在洪州的两千册书,还有两千册石刻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烧光。去越州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五箱文物被小偷偷走了。1130 165438+十月,皇帝见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革职。

看着龙旗龙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李清照更加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就是土地,君主和人民。时至今日,民占半壁江山,君主令民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不再是国家,国王也不再是国王。她一个无处立足的人,怎么可能不闹出大乱子?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煎熬。

大约是她在温州避难的时候,写了这首《添词采桑籽》:谁在窗前种芭蕉树?中庭阴云密布。阴填心房,叶儿轻松深情。伤心枕上夜雨,点点小雨。一点点雨,担心北方人听不惯的失落。「北方人」是怎样的人?他们是流浪者,是已经灭亡的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入侵大多是从北方到南方,所以“北方人”逃亡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担心伤害北方人不习惯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祖逖在中流击水的呐喊,听到了陆游“遗民落泪再南望王师一年”的感叹,听到了辛弃疾“回首往事,河狸寺下,有乌鸦社鼓”的无奈,又仿佛听到了“我家在松花江上”的悲歌。

公元1134年,金人再次南侵,弃都而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金华。国运艰难,我忧心忡忡。有人邀她去附近的双溪景区游玩,她叹了口气,不想出门:风住香花尽,夜梳头累。事情就是人什么都不做,想说想哭。据说双溪泉还是不错的,也打算做独木舟。恐怕船承载不了多少心事。

李清照流亡无定所,国家四分五裂,各地情况不同。这个担心是一条船走不动了。这让我们想起杜甫在逃亡中的诗句“花瓣如泪流过,孤鸟悲鸣过”。

李清照此时的悲哀,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的亲情悲哀和情感悲哀。现在国破家亡,真是老愁了,想找也很难找到。此时的她,是《诗经》“留粟”之忧,是辛弃疾“今知愁滋味”之忧,是国家民族之大忧。她在为天空担忧。

李清照恪守“诗言志,宋总言”的古训。她在诗中唱出的主要是一种情感,但她在诗中直接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意、志向、好恶。因为她的名字,大多数人只看到她悲伤的一面。如果我们读她的诗,就能更好地理解她文字背后的苦闷、挣扎和追求,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公元1133年,高宗突然想起要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拜访惠帝和秦始皇,询问和平的可能性。但一听说要进入虎狼之境,一时无人敢违。大臣韩孝友见此情景,自告奋勇冒一次险。李清照日夜关心国家大事。她听了非常激动,悲伤一下子变成了希望和骄傲,于是做了一首长诗作为礼物。

她在序中说:“有安宜安室者,其父祖上皆出自汉宫世家,如今家世没落,子姓卑微,不敢看不起公家的车尘。贫病交加,但神仙不弱。看到这个大单,不能忘词,写一章往事,写一首律诗寄语。“那时候她是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单身寡居的女人,却还这么关心国家大事。

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即使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讨论这些事情。但她还是站了出来,大声称赞韩小玉此举的凛然正气:“我愿服务天地,我愿服务宫主。”拿着紫泥诏书直奔黄龙城。”“裳已经被暖了,离开宋也不容易。"

作为一个民间寡妇,她想送几句临别赠言:“结了婚的女人呢?她倾血著书立说,“不求隋朱何弼,只求乡俗新知”,“儿孙近几年南征,与人渐行渐远。欲寄血泪于山河,洒东山一丘土。”

浙江金华有一座以南北朝沈约八首诗命名的著名建筑。李在此避难,登上楼台,望着残存的南国半壁江山。他不禁感慨,千古风流,江山留后人。水流经南方三千里,气压河有十四个州。

我们只看这首诗的气势,不像是流浪女子写的。就像一个急于收复失地的将军或者一个忧国忧民的臣子。那一年,我去金华向这座著名建筑致敬。久而久之,这栋楼已经被后来的房子挤在了一条很深的巷子里,但也鹤立鸡群,性格不减当年。

一个看楼的老头,也是李清照的粉丝。他给我讲了几个民间版本的李清照的故事,给了我几页新收集的手写李词。我抬头看着危楼,低头看着小巷。我深深感到诗人的灵魂走不掉,在世间成长。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首《马达赋》。

“打马”本来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但李利用题目充分发挥了历史上著名大臣、将领的典故,描写了金戈打马的气势,谴责了的无能。文末直接道出了烈士晚年的志向:“木兰是个好姑娘,老了也不再有志向。但愿相渡淮河!”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是“谦虚得忘了忧国”,是多么的忧国忧民。

“但愿我过淮河”,让我们想起了祖训的《凤舞闻》,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抗金大臣宗泽,临死前还坐着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已婚女人”的呐喊!这与她早期无忧无虑的悲伤大相径庭。这种担忧,民族之痛,还有多少政治上的担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往往止于她的惆怅,却不知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冒着反抗的火花,为理想呐喊。她担心看不到出路!她不服从有权有势的人,也不做违心的事。她是当朝权臣秦桧的亲戚,秦桧的妻子是她二叔的女儿和表妹。

而李清照却和他们毫无关系,甚至在她婚姻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宁愿去请远房亲戚,也不愿去秦家串门。当福琴竣工时,她拒绝参加亲朋好友的盛大宴会。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中的惊句”,而是“要把血泪送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带着紫泥直奔黄龙城”。

但是她看到了什么?是骈安都城的虚假繁华,是朝廷镇压仁人志士迫害忠臣的怪事,是领军战士和民族义士的血泪呐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的时候,岳飞被秦桧囚禁并杀害。这一案件震惊京城,震动全国,乌云笼罩城市,哀鸿遍野。李清照心绪不宁,我们的女词人陷入了更深的悲伤。

李清照遭遇的第三次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把她推入了苦难的深海,她像一只孤舟无助地在风浪中摇摆。但如果只有这两点,那还不是最痛苦的,孤独和寒冷。本来对于生活中离异的人来说是必然的;忠臣皆弃,亦代代相传。更何况她是个弱女子,生在乱世?

问题是,她除了遭受国难和情感上的烦恼,要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是如此之难。暮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守着一个孤零零的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难问,家事不敢再提。只有秋风扫门前黄叶,偶尔有一两个老友来访。

她有一个朋友叫孙,她的小女儿十岁了,非常聪明。有一天,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要学点东西。我年纪大了,愿意教我一辈子所学的东西。不想孩子脱口而出“有没有才华不是女人的事。”李清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她感到头晕,扶着门框以免摔倒。

孩子的话肆无忌惮。原来这个社会的才女真的是多余的。但她关心国家大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向来奢靡。她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她在北京学了很多,用了很多单词。最后她落得无处报效国家,无处信任,无处学习,别人看她怪怪的。

李清照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四面八方都不相干的深渊,一种可怕的孤独感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读懂她的心。

她和祥林嫂一样,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间茫然地走着,唱出了这首《慢声》,凝聚了她一生的心血,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找来找去,又孤独又难过。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停止呼吸。三杯两盏酒,怎么能和它比?太晚了,不能着急。郭艳很难过,但这是一个老熟人。?

黄花堆得满地都是,枯槁残损,现在没人能摘了。看着窗外,怎么能一个人黑?梧桐更是细雨蒙蒙,黄昏时分,淅淅沥沥。这一次,多么悲伤的一句话!是啊,她对国家,对家庭,对感情,对学业的担忧,真是一句话!

李清照在找什么?从她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文章中,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找三样东西。

首先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与人渐行渐远”,“欲寄血泪于山河”。在这一点上,她与岳飞、陆游以及后来的辛弃疾有相通之处。但作为一个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打官司,更不能像鲁、辛那样有政治上、文学上的朋友,可以痛得拍栏杆。她连和他们交往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个人。

二是找到一份幸福的爱情。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段幸福的爱情,却在一瞬间破碎了。她也有过重新找到真爱的梦想,但更糟糕的是,她甚至被戴上了镣铐,锒铛入狱。还被史书记载为“永不落幕的夜祭”,在他去世前后受到了这种奇怪的羞辱。她能说什么?只有一个人难过。

第三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代表作《金石录》,在词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那个社会并不奇怪,也不居功。连十岁的小女孩都说“天赋不是女人的事。”甚至后来陆游给这个姓孙的女人写墓志铭的时候,她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

有陆游这种血统的爱国诗人,也认为“人才不是女人的事”。李灿清照还说了什么?她不得不独自咀嚼自己的苍凉,只有一种悲哀。

李研究金石学和文化史。她当然知道,从到宋代,有才情、有作品的女性少之又少,只有她一个人词技高超。都说物以稀为贵,她却被视为异类,叛逆,多余。

她环顾两千年,夜如磐石,风雨灰暗。她认识谁?鲁迅有诗赠歌者:“邓华照酒席开富贵,娇女严妆玉像侍候。”我突然想起了我家的焦土,看着罗袜子的痕迹。"

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奴役的歌者。她在用严格的妆容和美貌服务这个社会,却突然觉得自己所有的追求都没了,自己的歌一首都没实现。她觉得难过,只好“假装说黄花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是一个封建时代出生的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性,她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追求了很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必然会产生孤独和悲哀。

原来,在三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多少人来来往往都是心安理得的生活,随波逐流。你看,北宋南渡后,又遇上风雨,一过就是152年!虽然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怒喊“官官有党安排宗泽,却没人用岳飞。”可是朝鲜的成年人不还是当官的,还在开派对吗?

你看,尽管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折扇,不吟风月,一生书画?你看,有多少女人,就像那个姓孙的女人一样,不学任何文字,不追求任何爱情,不照样生活?但是,李清照没有。作为一个平民,她思考的是公众的责任和国家的事务。作为女人,求人格平等,求爱的尊重。

无论她如何对待政治、学业、爱情、婚姻,都不会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必然会产生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回避的悲哀。她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是民族困难、家庭困难、婚姻困难、学业困难的综合体。封建专制在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上造成的一切冲突和磨难,都在她瘦弱的身体里像黄花一样反映出来。

顾名思义,“月光洒在松树林里,水晶石洒在小溪里”。李清照从骨子里追求的是一种超然脱俗的人格,这就必然导致他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必然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寂寞千年。环顾女性世界,没有相似的人,然后就没有相知。这也是她千百年来回到英雄霸主那里交流的原因。“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一千年后,在封建社会奄奄一息的时候,还有一个很了解她的女人——秋瑾。然后秋瑾回首三千年夜,叹道:“秋雨秋风悲!”

如果李清照是鲁迅笔下那个叫孙或者祥林嫂的姑娘那样麻木的人,那就算了;如果李清照用死打杜十娘,那就算了。偏偏她用心反对世界,用笔呼唤天堂。她以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种忧郁的情绪细致地编织起来,化悲痛为美丽,创造出让人可以永远欣赏的宝藏。

李词的特殊魅力在于其执着而顽强的阳刚之气,正如作者的人格一样。虽然是为了抒发哀思,但其实是一幅志存高远的画像,所以能忍人读上百年。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原创的,是独立于一批诗人之外的。

她不受其他诗人的影响,其他诗人似乎也不受她影响。她太高了,平庸的作家永远追不上她。

无数的诗人和词人写下了无数的诗篇,诉说着永远在我心中留下他们的情怀;其中一大半是代表女主角说话的,这些诗在曝光之前都是一文不值。“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她内心的苦涩,都转化为悲凉的悲壮之美,她和她的词将永远挂在历史的星空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的很多痛彻心扉的东西和情怀都得到了解答,但我们偶尔回望千年前的那场风雨,总能看到站在秋风黄花中的美神。

扩展数据:

文章分析:

梁衡先生称赞李清照是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的印象极好。写作上,作者按时间顺序引用李词,深入剖析,写到李清照的悲剧命运时,会抒发无尽的感慨。

梁衡先生给李清照的评价是这样的:“她只是用心抗拒世界,用笔呼唤天堂。她以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种忧郁如茧的绢丝编织出来,化悲为美,创造了一个让人永享的词中瑰宝。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在歌词中,他更多地写的是前期的闲适生活,后期的人生经历和感伤心境。形式上善用线描,自成一派,语言优美。在词论上,强调和谐雅正,提出词“异于一家”的理论,反对把词写成诗的方法。能写诗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时代感,歌颂历史,用词大方,与他们的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擅长诗文,更擅长词。李清照的词,有“易安词”、“漱玉词”之称,因其数、集而得名。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要有大胆的创造精神。总的来说,由于生活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变化,她的创作内容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阁生活、思想感情,主题侧重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表达受伤时的留恋和怀念之情。表达了他孤独一生中深深的悲伤、孤独和忧郁。

百度百科-逝去时代的美神

百度百科-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