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的形成
徽州建筑的形成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曾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居住形式是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绅的大规模迁徙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楼上厅”的典型形式,楼上厅特别宽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息的场所。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疖子之气,保留了越南人“干柱”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盖楼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但为了解决通风采光问题,中原的“四合院”演变成了适应险恶山地环境的封闭、通畅的徽州“天井”。但是山区的木屋容易发生火灾。为了避免火势蔓延,就创造了马头墙。早期徽州建筑形式是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明朝中期以后,徽商崛起,称霸中国商界。徽商致富后,会向家乡返还大量资本,其中之一就是对建筑的投资。他们修建祠堂、宅第、园林、牌坊、桥梁、亭台,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擅儒”的特点,文化素质较高的徽商在其建筑中的布局、结构、室内装饰、厅堂布局等方面注入了自己的见解,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实用,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