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侯,1890,福建闽侯农村人。由于勤奋好学,他得以在姑姑的资助下就读于福州华英学院和当时的万敏路矿大。经过不断努力,于1911考入清华留美预科。在侯的努力下,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到美国留学。留学八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柏拉图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工程,并于1921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侯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国内形势,一直想为祖国的同胞做点事,所以当他遇到正在物色人才的陈提夫先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

当时的陈提夫先生受国内一位实业家的启发,选择优秀合适的化工高材生,回国努力发展工业用碱,以应对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技术封锁和国内严重的碱荒现象。1921年,侯回国后,立即投入到研制工业碱的繁忙工作中。他最初被认为是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术主管,但他脱下整洁的西装,穿上蓝布工作服和胶鞋,带头与工人们一起工作。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再苦再累他也从不抱怨。正是凭借这种努力工作的作风,侯很快赢得了工人和外国技术人员的赞赏和钦佩。并带动大家投身于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碱厂的热情。

索威制碱法的原理是先向盐水中通入氨气,再向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再将碳酸氢钠滤出,焙烧,得到纯净的白色碳酸钠。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方法的简单原理,但是具体的制作工艺却被国外公司垄断。因此,侯要想真正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就要完全依靠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实验。在探索的过程中,有许多艰难险阻考验着侯的忍耐力和毅力。他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法的技术要领。192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日产180吨的李咏碱厂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1926年,李咏汽水厂生产的“红三角”牌汽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在完全掌握了苏威制碱工艺的奥秘后,侯并没有高价出售这项技术为自己谋取财富。而是把这种制碱工艺的所有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专著《制碱》,在美国以英文出版,1932。就这样,他把这项技术公之于众,和全世界的人一起享受这项科研成果。

随后,在永利公司的策划下,侯建立了永利硫酸铵厂,可以同时生产氨、硫酸、硝酸、硫酸铵等工业原料。经过后的仔细检查,他把来自不同国家的所有机械设备组装成一套可以生产不同工业原料的设备,这充分显示了他的知识和才能,以及他的高度奉献和无私奉献。

65438年至0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波及上海、南京等地。南京的硫酸铵厂已经成为当时亚洲一流的化工厂,是侵华日军最垂涎的。看到永利的军事价值,侵华日军年产1万吨硝酸,就能生产数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试图收买和侯。范、侯明确表示:“宁为厂子开追悼会,不与侵略者合作!”面对坚决的拒绝,入侵者派飞机轰炸了汽水厂。在战争的紧迫性下,侯决定把厂的技术骨干和老工人,以及重要的机器设备搬到西部去。

1938期间,侯带领所有西迁员工在四川岷江岸边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在新的环境下,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侯根据当前形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新的联碱生产工艺。这种新工艺是将合成氨厂和碱厂合建在一起进行联合生产,由合成氨厂提供碱厂所需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中的氯化铵加盐结晶,用作化工产品或肥料;盐溶液可以循环使用。这种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高度评价。1943,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种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1960年前后,侯为了满足国家农业生产的需要,不顾70多岁的高龄,与技术人员一起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侯以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为祖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侯先生也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技术骨干。现在这些优秀的科研人才活跃在祖国化学工业的各个部门,为祖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