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教起义:一个不到200人的起义为什么会闯入清朝皇城?
紫禁城一瞥
安百里教是一种神秘的宗教,始于唐宋,至清代已传承数千年。对于这样一种宗教,统治阶级一直持压制态度,但历代都有它生存和流传的土壤。那么,为什么统治者不能根除它呢?
第一,由于其隐秘性,这种民间的秘密传承,政府很难一网打尽;第二,在那个封建思想横行的年代,人们因为不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往往会相信鬼神之说。对于落后生产力造成的贫穷和苦难,那些愿意将其与宗教教义相结合,鼓励大家进行造反等活动的人。因此,每当朝代更替,这些宗教就变得活跃起来,组织农民起义。
影视剧中的安百里宗教形象
比如元末,韩和宣传“弥勒下生”“王铭下生”,密谋起义,就是因为他们给红巾军绑了红领巾头。也是因为当时的起义民众大多信仰白莲教,烧香拜佛,也就是所谓的香军。红巾军在元朝灭亡和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考虑到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采取了打压白莲教的政策。这迫使白莲教转入地下。但是这个秘密组织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朝嘉庆年间,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嘉庆虽然在康乾盛世之后接掌帝国,但国力已经逐渐衰落。乾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失去土地的流民大量聚集,主要在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巴山老林谋生,人数甚至达到百万。
古代难民剧照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兼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各省出现饥荒。原来川楚交界地区是一片未被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始森林,一直是没有土地的难民聚集地。这些难民生活非常艰难,不仅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有限,还受到各种势力的剥削。
难民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政府仍在压榨他们的治疗方案。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难民成了安百里教传播的目标。一场通过教义的抵抗运动应运而生。
安百里起义的肖像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嘉庆登基后不久,一场民间起义在中国中部地区蔓延。先是四川发生起义,然后河南、陕西开始大规模机动作战。这些被清政府过度压榨的农民,沉重打击了当时腐朽的政府,但最终还是被国力依然强大的清政府镇压了。
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起义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根本矛盾不是仅仅按照交易的内容来鼓动人民就能解决的。“白莲下凡,万人翻身”“泥沙俱下,白莲显盛世”之类的口号,无非是在玩“你唱,我们登场”“今年皇帝轮流做,来我家”之类的一套游戏思路。
安百里派战斗画像
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国力来看,清朝处于王朝中期。虽然各方面都走下坡路了,但是统治阶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和这次小规模的民间反抗没有可比性。所以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起义被政府镇压。
安百里教有许多分支,这些分支的教义不同于主教的教义。这次北京起义属于白莲教起义之一。但是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皇城北京。为什么选择帝都?起义军想称王先抓贼,杀了王朝的嘉庆帝,会导致清廷大乱,导致国家更大的动乱。怀着这样的目的,安百里教的一支——田丽潜伏在京畿地区。
影视剧中的安百里宗教形象
嘉庆年间,田丽教逐渐被京畿、直隶、鲁豫等地的八卦教(九宫教)、荣华会、白洋教、红阳教、庆阳教的部分信徒统一。天理教的主要领导人是李文成、林青和冯克善。林青统一天理教后,自称皇帝,冯克善为帝皇,李文成为皇帝。当时,真理教向民众承诺,可以购买清朝以后的官地,并鼓励信徒参与暴动。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四日,约200名教徒化装成商贩,进入北京。15日中午,人群在事先安排在宫里的太监的帮助下,从东华门和西华门两个方向进军故宫。偌大的紫禁城在这两百人的夹击下一片狼藉,可见当时统治秩序之混乱。尤其是镇守午门的策灵将军,得知天理教入侵的消息后,直接带队逃跑。
龙宗门
这时,大约有四五十名信众直奔龙宗门,抵达养心殿。他们想直接斩首刺杀皇帝。但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嘉庆皇帝的命不该注定。这时,他正在外面巡逻,不在宫里。几经寻找,田丽的基督徒未能找到皇帝。平时每天都需要上朝的嘉庆皇帝,因为这次意外的巡视捡回了一条命。如果他像往常一样待在宫里,真的有可能被叛军暗杀。
如果是,中国的历史走向会不会像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那样,引起局势的巨变?我们不知道。起义军在帝都内部的搜索无果,反而拖延了时间。最后,在坚瑞营和火器营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官兵的围攻下,这场戏剧性的刺杀终于落幕。
清军剧照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叛军攻入皇宫,给了嘉庆皇帝一个很大的教训。自己的皇城差点被别人攻陷,可见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有多腐败,清政府的统治有多腐朽。嘉庆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减轻旱灾地区税收、开放仓库、发放粮食等措施帮助灾民。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一个没落的王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嘉庆皇帝画像
参考资料:
岳薇草堂笔记
清史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