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市的革命历史

总结

1927 9月1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军第三团与文佳城会师,前委、师部驻立人学校。当晚,在立人学校的后教室里,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果断否定了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以保存和积累革命力量。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历史

文佳人民一直热爱祖国,关心世界。早在公元19世纪初,陈绍修和陈绍常就走出大山见世面,远赴长沙甚至漂洋过海到法国留学,并加入毛泽东和蔡和森组织的新民学会,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7年,陈绍秀等人邀请毛泽东到温孤市进行社会调查。从那时起,温孤市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大革命时期,文佳人民积极支持北伐,文佳儿女积极参加北伐,许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大革命失败后,1927、19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文佳召开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会议”,高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红旗,从这里走向井冈山,开辟了划时代的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领一军团到文佳城,巧妙埋伏在高升岭、九峰寺,消灭了穿斗院旅的白匪。没有一个敌军从旅长身边跑到马夫身边。实现了红军兵团历史上第一次全歼敌人全旅。“文佳胜利”成为我党我军初期毛泽东军事天才的一次重要实践,为红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数百名优秀儿女,涌现出孙法立、、陈绍修、柳南红军游击队长林等一批著名的革命烈士。从这里走出来的杨勇,因英勇善战成为我党我军著名将领,并于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原总书记胡耀邦也曾在文佳学习,在文佳党员陈士桥的教育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至今仍保存在刘佳祠堂、河口大屋等地的大量红军标语和民间传唱的《春宫词》,是当年文佳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文佳是浏阳市南部湘赣边界的一个小镇,距省会长沙100多公里。喜欢公路旅行的人从长沙开车只需要2个多小时。

“走进党史事件纪念地”记者于5月9日来到文佳,翻阅着这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触摸着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这里展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红旗。

这座名为“石”的小镇,相传自明代起就在此居住,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市场,因此得名城。已经三次来到的年轻人,因为母亲姓温,就把这个亲切温暖的地方称为“奶奶”的家。

与一些著名的红色景点相比,文佳秋收起义纪念馆少了一点拥挤和热闹,却多了一点宁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每年都没有太多的游客,这和它在外面响亮的名字有些不符。

但是看现在的情况,你根本想象不到时间回溯到84年前,曾经震惊全国!

1927年9月9日,34岁的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枪炮轰鸣,旗帜猎猎。起义部队一鼓作气向西进发,目标直指省会长沙。

部队在途中受挫,前委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

9月19日,第三批起义部队在文佳集结。在这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鲜艳的镰刀锤子红旗!

当晚,前敌委员会在立人学校召开会议,作出了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决定: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改变进攻长沙的计划,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明大道。这里,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文佳市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在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

“军队叫工农革命,旗帜是镰刀斧头。不要在匡庐附近停留,直接去潇湘。地主受压迫,农民都是敌人。秋收时节,愁云惨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暴动。”

走进纪念馆大厅右侧,毛泽东的《西江秋月起义》突然映入眼帘。一部血与火的历史,由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书写,是如此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文佳城的旧址是纪念馆附近的立人学校。

学校创建于1841年。原名文华书院,1912更名为立人学校。尽管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这种气势在我们眼中依然如故。

据立人学校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张和罗都曾在此任教。1926年,陈石桥主席在这里建立了文佳第一个支部,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

现在立人学校已经装修完毕,外观干净整洁。在校门口还能看到一些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标语,大部分写于1927到1930之间。时至今日,“建立工农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万岁”,依然让人想起这里的大事。

那天晚上,红色的火焰避免了熄灭。

大成殿是立人学校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单元。

庙里的孔子牌位就在其中,让人嗅到一缕来自历史深处的书香。

但是,立人学派可圈可点,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记者跟随解说员穿过几道门,进入一个有些隐蔽的小院。四间房子一字排开,从外到内,住着杨立三、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等秋收起义的指挥者和参与者。

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这棵石榴树只开了100多年,却没有果实;只有在1976,毛泽东去世的时候,他才握紧了拳头。

传说总是听起来很神秘,却远没有历史岁月的动人传说。

9月1927日晚,在立人学校后楼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命运的前敌委员会会议。

会议一开始,大家就谈到了起义10天的战斗情况。在讨论下一步“全军行军方向”这一中心话题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老师余洒度和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意见完全不同。余洒度认为我们应该继续攻打长沙。在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后,毛泽东认为攻打反动势力强大的省会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他主张实行战略退却,撤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撤退到湘粤赣边界,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经过耐心的劝说,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总司令卢德铭和前委大多数成员的支持。

对于当晚辩论的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革命由此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

那晚微弱的红色火焰避免了熄灭!

海伦·斯诺是第一位参观文佳市旧址的外国记者。她写道:“在文佳市的这所学校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的神秘。正是在湖南浏阳这个古老的祠堂里,毛泽东1927集结了1000名英雄少年,并武装了他们。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红色的流苏和红色的思想。这次会议投票决定继续蔑视一切神灵、一切地主、一切反革命势力——向井冈山根据地进军,向客家人居住的绿色森林进军。”

虽然研究者认为这段话有几个明显的错误,但她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战略转折的描述是符合历史真相的。9月20日,1927,一声响亮的号角声把1500多名工农革命军官兵召集到立人学校操场。毛泽东站在曹平面前的台阶上,面对工农革命军的士兵,大声说:秋收起义虽然受了些挫折,但这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反动派不可怕。只要我们紧密团结,继续勇敢战斗,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做了一个比喻:“我们像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像一个大水缸;但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奋勇作战,我们的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破蒋介石的大水缸!”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想搞革命,我们就不应该害怕困难。只要我们咬紧牙关挺过去,革命总有一天会出来的!

说到这里,战士们拼命地拍手,笼罩在这支队伍头上的一片迷雾顿时被吹散了。

张,93岁的居民,还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

老人回忆说,1927年9月20日上午,秋收起义部队的战士们在立人学校曹平集合。“它们几乎填满了草坪。毛泽东穿着普通的旧蓝布农民服,配着绑腿和凉鞋,站在曹平前的台阶上讲话。”我挤进门去听。"

事实上,有两个10岁的学生雅姿和他们的伙伴一起躺在曹平场的墙上,他们也看到了这难忘的一幕,听着毛泽东带着浓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动员。

这两个人,一个是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另一个是勇敢善战的开国将军杨勇。

这应该不是后人解读的传说。除了官方公布的党史研究资料中的这一记载,还有更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

当时,胡耀邦和杨勇这对表兄弟正在立人学校学习。

2008年,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江西发现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1929里仁学校学生合影。学生们正坐在秋收起义部队召开动员大会的操场上。其中,坐在中间的一个穿白色衣服的小男孩叫胡耀邦,14岁;他旁边那个穿着黑色衣服,头稍微高一点的小男孩是杨勇。

立人学校的草坪是400-500平米的草坪,郁郁葱葱。刘海燕是文佳镇的一名初一学生,她从小就住在文佳镇。她对立人学校很好奇,想了解它,想靠近它。当记者问海燕,在立人学校发生的事让她印象最深时,小女孩脱口而出:“胡耀邦读书,毛主席讲了鹅卵石砸大水缸的故事。”

文佳,一个注定要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小镇。

据纪念馆馆长谭清启介绍,在1930文佳大捷遗址的高升岭上,工农革命军挖掘的壕沟还完好地存在着,绕着山头有好几圈。杨勇故居等革命遗址也保存完好;秋收起义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们都在讲述这个小镇的历史辉煌。

今天的文佳继续讲述着一个动人的传奇。在革命老区,它已成为一个经济强镇。2005年,其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过亿的乡镇。是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亿元乡”红色标杆。到2010年,其财政收入已经领先浏阳各镇10年。

边城正在书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