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土地史

17年到19年欧美资本主义大发展。欧美列强不再满足于探索海上贸易路线,而是要求深入了解大陆腹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原来的导航地图和世界地图不够详细。随着瓜分领土和扩张殖民地的需要,许多国家大规模开展了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形成了现代地图发展的主流。

地形测绘,以西欧为最早。从1730到1780,法国的卡西尼父子(g . d . Cassini & amp;卡西尼绘制的法国地形图享有很高的声誉。大革命后不久,法国完成了最详细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56000。从1818到1882,完成了比例尺为1:80000的地形图。1898后,新的1:50000和1:20000比例尺地形图基本完成,1:20000比例尺地形图基本更换。这项工作在7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目前,覆盖全国的293幅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形图印刷得最为精美(8色),更新最为迅速(8年一次)。英国于1653年开始测绘爱尔兰地形图,于1791年成立陆军测量局,并于1887 ~ 1965438年出版了比例尺为1:63360的单色地图(第一版)。20世纪初,英国在地形测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50多年来未能解决地图更新问题,在人口稠密地区仅7-8年一次,在农村和山地沼泽地区65,438+05-25年一次。欧洲几个小国完成地形测绘较早。从1846到1886,比利时完成了1:20000比例尺的国家地形图,并缩小到1:40000比例尺。1947改为1:25000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国家基础地形图,共237幅,于1970出版。它将每6年更新一次。1833 ~ 1865年,瑞士完成了1: 10000比例尺的杜甫地形图,1:25000比例尺的基本地形图。这种地图以6 ~ 8色印刷,以底纹精美著称。每6年更新一次。其他欧洲国家的地形测绘进展参差不齐。1848年德国成立帝国测量委员会,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000的国家地形图,并于1939年在德国发布了比例尺为1:25000的地图统一符号图例。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测绘工作一度中断。1952 ~ 1957 2086地图全部更新一次。1967年大部分地区已有比例尺为1:5000的基本地形图,并编制了覆盖全境的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形图,更新周期为5 ~ 65438。在民主德国,战后成立了统一的测绘局。1969年完成了1:10000比例尺的6150基本地形图,编制了1: 25000 ~ 1: 200000比例尺的五级图。俄罗斯在1797年成立了地图局,并在1805年出版了第一套国家基础地图,但比例尺为1:840000,内容也比较粗糙。1845 ~ 1863年出版俄罗斯地图(比例尺约为1:126000)。十月革命后,列宁于1919年签署命令成立测绘总局。以后在统一领导下,保证了国家建设中需要的精确地图。在1870到1900开发西部的热潮中,美国绘制了一些地形图,其中1英寸代表四英里(约1:253000),1英寸代表八英里(约1:506000)。这一时期被称为美国地图史上的黄金时代。1879年,美国成立地质调查局,负责测绘国内地形图。二战前,包括1:125000在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只覆盖了40%的国土。到1978,1: 24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将覆盖全国70%左右。

自17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测绘机构,负责测绘国家基础地形图。各国绘图规模与日俱增,形成不同的规模系列。各国地图更新的周期不同,使用的地图投影方法、分幅、图例符号、表示方法也不同。在美国,就连各州采用的中央经度和标准纬度都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东西方的对抗,地形测绘逐渐形成两大体系:一是基于高斯-Kr投影;一种是基于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而且在地形测绘中有按照国际百万分之一图建立多级分幅体系的趋势。17世纪,欧洲的测绘技术传到了中国。18世纪初,清朝康熙年间,组织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地图测绘。1702年,康熙帝命法国传教士杰比隆(J.F.Gerbillon)和葡萄牙传教士佩雷拉(T.Pereira)在北京附近进行试点,1707年扩大到北直隶(今河北省)。1709 ~ 1710,东北地图陆续完成,1711 ~ 1712,第一队出山东,第一队出长城确定喀尔喀蒙古之地。在1708 ~ 1718期间,康熙命令法国传教士雷孝思和P. Jartoux制作中国各省的地图。雷孝思等人调查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30个天文点,1718。2008年,他们完成了以北京为中央经线的《故宫全图》(图6【故宫全图之一】),石版画出版后,又增加了西南新疆和西藏的地图,改名为《清代故宫统一秘图》。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首先被标绘在地图上。后来康熙派人随军队进藏测绘,并训练他们勘察恒河上游,由法国传教士丹维尔编绘。1756 ~ 1761期间,乾隆派贺国宗、刘统勋编修西域地图。1761年,A.Gaubil参考俄蒙文献编制了亚洲全图。此图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红海。采用梯形投影,比例尺约为1:1400000,是当时亚洲最完整的地图。

《皇图》的测绘以天文点和三角测量为基础,奠定了中国现代地图的基础。1865年,胡林翼根据《故宫全图》和《乾隆内府图》改编的清朝统一地图在中国流传,成为当时一般民众出版的地图蓝本。1903年成立土地测量局,编制了1: 10000和1:300000的初始比例尺测量图,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这些测量地图由天文点和三角测量控制,用于绘制整个故宫地图。1930 ~ 1933年间,申报馆出版的民国新地图也采用了《御图》中的部分经纬度数据和地图资料。与此同时,由唐维尔改编的法文版中国分省地图和满蒙地图,以及1889年俄罗斯出版的比例尺为1:1680000的亚欧南疆地图,均由印度测量局编制。A.Stein爵士编的《中亚地图》(1: 100000)和日本编的《东亚地图》(1:500000和1:1000000)多以当时的实测地图为依据。

世界百万分之一国际地图1891 2000年在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A.Penck提出了国际合作编制世界地图的建议。因此于65438-0909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提出了统一分幅编号、地形表示、城镇分类、地名拼写的初步设计方案。1913和1928分别在巴黎和伦敦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分层着色法和公制单位,并制定了专门的改进多圆锥投影。1962年有40个国家参加的波恩会议,修订通过了《国际第100万世界地图编制细则和图则》,规定北纬84°至南纬80°之间采用等角圆锥投影,两极采用极球投影;规定了统一的轮廓装饰、地理内容和表示方法;起草了地名翻译和书写的原则。这一倡议有助于地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得到了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响应。如苏联制定了地图编绘标准,完成了全苏184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绘,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作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的依据。早在1907年,我国就独立完成了第一版全国百万分之一图,建国后又更新了两次。美国主要是翻印其他国家的百万分之一地图,自己的百万分之一地图是在50年代完成的。全球土地上约有9000幅地图,大部分已经编绘出版,但质量参差不齐。编制国际1: 1,000,000地图的倡议最初只考虑了陆地部分。后来,65,438+07个国家分区编制的海洋测深图采用了国际1: 1,000,000分幅制。后来还提出了国际1: 10000土地利用图、森林图、地质图、地貌图的编制计划。然而,由于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内容和精度不一致,国际交流受到限制。为此,苏联提出用1:2500000比例尺的地图代替百万分之一的地图,并和东欧国家一起,在70年代中期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美国主张编制国际1:200万比例尺地图,而不是100万地图。目前已完成1:2000000欧洲国家地图和该比例尺的世界航空地图,并设计了1:2500000大西洋地图、1: 500000和1:7500000世界航空地图以满足超音速飞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