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起源和历史

黄鹤楼的由来和历史如下:

历代考证认为,黄鹤楼因建在蛇山黄岐山上而得名。后来人们把“阴险”读作“鹤”,从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这个名字。

三国吴二年(223),武帝孙权在城西南角皇姑集修建夏口城和一座军事建筑,用于观察和驻防,即黄鹤楼。

南宋大明六年(462),文学家鲍照写了《登黄鹤楼》这首诗。太史公五年(469),祖冲之写了一部奇书《异物志》,讲的是江陵人寻欢在黄鹤楼遇到一位驾鹤仙人,并与之交谈的故事。这是关于黄鹤楼名称的最早文字记录。

南梁七年(526),史学家萧子贤撰写《南齐书》,将黄鹤楼赶的神话称为,使之更加真实。唐朝开元十一年(723),诗人崔豪写了一首七律诗《黄鹤楼》,所以黄鹤楼也被称为“崔氏楼”。

唐永泰元年(765),文学家闫伯礼撰《黄鹤楼》,内容涉及当时人物的传说、地形、活动、感情等。指出黄鹤楼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是飞逸,区别于《南齐书》中仙女是王子安的说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黄鹤楼传说。

唐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我武昌军特使、湖北观察员牛森如对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黄鹤楼脱离城墙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后楼被破坏改建为白云亭。北宋元佑年间(1086 ~ 1094),鄂州方柘重修黄鹤楼。

元朝第三年(1343),卫顺王宽的车普花亲王建造了胜利塔,这是一座供奉舍利和藏传佛教的喇嘛塔,但黄鹤楼仍然不存在。明朝洪武四年(1371),周德兴,夏侯姜,大规模扩建武昌府城,重修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