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文化是如何炼成的?

对翰林实验学校进行为期四天的办学评估。参加讲座93场,访谈300人,查阅资料102箱,调查师生和家长近1000人。总体来说,翰林的管理团队是同心同德的,老师是朴实敬业的,学生是谦虚有礼的,家长志愿者是热情友好的。年轻的赵萌校长来校不到两年,致力于践行“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师生访谈和家长志愿者交流,都表达了对校长开阔视野和亲民态度的高度认可。评估团给了这所学校一个词的评价:这是一所有追求、有温度、有特色的学校。

一个

学校的共生管理务实高效,特色课程凸显学校的教育目标。尤其是体育课,文学课,历史课。

?1.增进民族感情,强化责任感的历史课。学校秉承“以史求实,以己育人”的理念,坚持“教历史,活教历史,活教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通过探索“有趣、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开设了探索身边的历史、写历史歌谣、看电影学历史等校本课程,有效增强了历史课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师的影响,许多毕业生走上了历史教学或研究的道路。比如2008级的邱礼贤,一直在福田区彩田学校当历史老师。对于历史学科带头人陈安老师,2010班学生石说:因材施教是一种才能,有教无类是一种大德,德才兼备的老师更是难能可贵。在我们眼中,Xi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最严师慈父”。2014班学生何思琪说:陈老师创造了一个历史帝国,让我们可以自得其乐,做他的子民。他为我们拂去了史书上的死云,赋予了每一个历史人物鲜活的形象,使他们在历史帝国中重生。

?2.培养审美情趣,巩固人文细节的文学课程。翰林实验学校,以翰林之名,传承千年文脉。精心设计图书馆、读书角、读书厅,成立翰林文学社,读书写作氛围浓厚。万先生致力于读写教学12年,带领学生创作诗歌3000余首,出版翰林社会杂志18期,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公开出版诗集、童话集《我叫彩虹》和小说《花儿与血痕》。一批文学新苗获评全国十大文学少年、全国十大作家、深圳十大文学少年。翰林文学社被授予“全国模范文学社”、“全国十佳文学社”等十余项荣誉。《墨染的花》作者宋鹿晗,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她回忆道:“三年来,翰林文学社这个播种梦想的草原,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给我提供了一个自由白日梦和思想放飞的平台!”

?3.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体育课程。翰林实验学校是深圳市体育传统学校,福田区体育训练基地。学校正常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成立乒乓球队、室内划船队、射击队、田径队、篮球队等运动队,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个性,也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品牌建设。特别是乒乓球课程,每周开设普及班和精英提升班,邀请世界冠军在校内互动。课程文化氛围浓厚,乒乓球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和拳头品牌。2018年乒乓球队获得深圳福田杯全国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第二名,广东兴奥照明杯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B组单打第一名。室内赛艇队在深圳体彩杯少儿室内赛艇锦标赛中四次夺冠。2018福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得主陈金仓说:“加入校运动队后,我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是很开心。

我一直在思考这三种特色课程文化是如何炼成的。一个学校的特色必须通过课程的特色来呈现。特色课程培训打上了学校特色教育的烙印,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特色。因此,特色课程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特色课程文化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特色。

?从翰林实验学校的三门特色课程来看,每门课程都与一位特色老师有关。历史课背后是安老师陈,某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文学课的背后是一位在翰林工作了12年的语文老师,翰林文学社的掌门人万。体育课程的背后是一位优秀的乒乓球专业体育老师陈东海。这三位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深厚的专业素养。陈安老师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来追求教育的梦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弟子们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万先生常年坚持写作,撰写文章不计其数,带动学校素养研究界进行素养研究。陈东海老师带领乒乓球队成为学校品牌。

2.特色课程文化是在校本国家课程的实施中形成的。

一种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只有植根于国家课程的深厚土壤中,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因为国家课程设计是科学的,因为国家课程对每个学生都是可及的。坚持常态教学才能形成特色,坚持特色才能形成文化,融入师生生活。历史课程延伸到探索身边的历史、写历史歌谣、看电影史等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历史特色的课程文化。文学课通过文学社团拓展课内文学,丰富课外文学视野,培养一批文学爱好者。体育课程以乒乓球为核心,逐步拓展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形成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精神文化。

3.特色课程文化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逐渐凝聚而成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以上三门课的主讲老师是13年创办的翰林实验学校的开创者,也是13年在翰林教书育人的。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课程文化。

人可以有野心,但不能有野心。特色课程文化形成的背后,是具有教育理想、深厚学科专业素养和不断实践精神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