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没有人阻止明末的清军?
所以,在清军入关已成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我认为明朝末年没有人能阻挡清军,不是因为将领的个人能力,而是制度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达到顶峰后,明朝开始衰落,到明朝末年,千疮百孔。万历执政后,张新政相继废除,国库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万历三大征之后,张、变法所积累的财富使明朝开始走上灭亡的道路。明朝内部党争不断,地主兼并土地,加剧了国内矛盾。尤其是崇祯上台后,各地爆发内乱,朝廷不得不派兵镇压。虽然前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成功的消灭了李自成之王高迎祥,只有18骑到了山上,但是国家的财富还是掌握在各地的地主和暴君手中,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可惜崇祯末年,天下灾难频发,于是起义再次爆发,明军在这种持续的内斗中损失了兵力,于是曹文诏死了,孙传庭死了,周瑜基死了。
如果只是内讧,这些农民军就不是问题了。可怕的是他们两面作战,腹背受敌。辽东之后,金军虎视眈眈,不得不分兵抵抗。在与后金兵的战斗中,杜松死了,刘戈死了,赵率教死了,曼贵死了,卢象升死了,孙承宗死了,孔有德投降了,祖大寿投降了,洪承畴投降了。但是,如果大明朝制度混乱,党争不断,导致各路明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战线。这些将领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作战能力,都不逊于后金将领。如果朝廷不腐败,明军两线作战,清军怎么入关?
所以既然明军挡不住清军,问题又来了。号称拥兵百万灭明的李自成为什么挡不住清军?在我看来,连明政府都抵挡不住清军,更别说农民军了。因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战斗力确实很低,前期被孙传庭打得只有18人,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明军士气涣散,李自成提出来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土地,没有税收,没有食物?口号使他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失败十次一百次都可以东山再起,但是明军失败一次就很难恢复,所以孙传庭最后死在李自成手里。但这是否意味着孙传庭的军事才能比李自成差?
Xi安之后,李自成称帝,他开始进攻首都。一路上,除了宁武关,其他几乎所有的城市关卡都投降了,大同总兵投降了,傅玄总兵投降了,居庸关总兵投降了,等等。怎么打?宁武关守将周裕基一人抵抗者,誓死守关,致使李自成损失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最后,他以一种偶然的方式死去。李自成大怒,破了关,所以李自成千里迢迢从Xi安来到京城,说明他们走的很顺利,战斗力真的很低。
但入侵北京后,李自成的思想还停留在农民思想的层面,没有大的战略战术来夺取天下,还是那一套?晋见大王,不收粮食?不收粮食,百万大军怎么养活?答案是抢!抢谁?抢地主官,所以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地主阶级的关系,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封建王朝的更迭是一个土地重新分配的过程,你提出?人人都有土地,却没有粮食?这说明地主阶级是你的敌人,也说明农民只能做农民不能成为地主,土地不能重新分配,思想只能留下来?一枪,一枪?,?打不过就跑?初级阶段,所以李自成成功激怒了地主阶级,包括吴三桂,所以吴三桂率清兵入关一战,虽然农民军众多,但是对手是当时最强大的关宁铁骑和八旗军队,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本来没什么,但失败的是李自成。如上所述,他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他还有大量的军队,所以没有保住首都,把诺大的首都给了。之后农民军见清军,明军见农民军。潼关失陷,李自成再次不战而退,放弃了Xi安。如果此时他能联合南明抵抗清军,还是很有希望的。结果退守襄阳,企图攻打南明,占领江南。结果被清军追杀,跑到九宫山,被一个不知名的人砍死。
所以李自成的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人数众多。但是,因为他和他的手下实在不堪重负,大好的局面被破坏了,这不是谁的错。
而南明,因为崇祯死后没有留下继承人,皇位正统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导致了南明政权的内斗。说实话,南明的情况比南宋好太多了,但是悲惨的结局就是皇帝的正统问题解决不了。几个即位的皇帝都没有得到南明朝廷的一致认可,内斗频繁,皇帝地位不稳。怎么才能控制住地方武将?所以支持自己,尊重自己的地方将领也是各自为战,不受束缚。明朝时期,除了史可法在扬州与清军打了一场硬仗,明朝的几十万军队从来没有组织过有效的抵抗,甚至还发生过左良玉率军进攻南京的内战!左良玉死后,其子领兵向清军投降。要知道,左良玉可是南明最强的军队!想想真的很离谱。
所以总结一下,无论是明军、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都有抵抗清军的资本,也不乏统兵将领,但就是挡不住。有人说最后赶上了小冰期和瘟疫。我不排除这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朝廷的腐败和内斗。当然,明朝灭亡有其必然性,但明争暗斗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