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类似诸葛亮的人物和故事

刘伯温

朱元璋立国后,渐渐忘记了当年战斗牺牲的开国功臣,变得刚愎自用。他听信谗言,屡杀英雄。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刘伯温为了避免灾难,不得不装聋作哑;要么生病在家,要么出去旅游;要么就和心地善良,爱读书的朱标王子聊聊一些与政治无关的诗书。

一天,阳光明媚。刘伯温带太子在紫禁城外参观。一群人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隐隐约约听到了猪疯狂尖叫的声音。太子朱标好奇地问刘伯温里的村民在干什么。刘伯温无意中对太子说:“我们去看看吧!可能是杀猪。”

说者无心,听者有声。这句话不知道是谁通过刘伯温传给朱元璋的。他认为刘伯温影射“杀朱”,图谋不轨,因此恨之入骨,想找个借口除掉。

马皇后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命令监工给刘伯温送去两筐水果。但刘伯温那天正好出差,到家时已是中午。管家说,马皇后送来两筐鲜果让刘伯温品尝。刘伯温问是什么水果。

仆人拿出两个空篮子,篮子里的水果都被偷了。管家大怒,鞭打仆人,仆人却说没有偷吃果子。

刘伯温闻讯后赶到后院,拦住管家,亲自解开仆从,马上命厨子上酒安抚大家。

仆人们看到刘伯温不会被追究,都暗暗高兴,都把酒一饮而尽。谁知道喝了酒就恶心,忍不住呕吐。呕吐物中混有许多未消化的水果。

刘伯温笑着说:“我在酒里加了藜芦粉。你可以忍受鞭子,但你不能忍受藜芦粉。吃几个水果没什么,但是你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这只是对你的一点小小的惩罚。快来,马娘娘送了什么水果?”

仆人们顿时变色,一个个认罪。有的说吃枣,有的说吃桃。刘伯温一听,脸色大变:“唉,你错过了我的大事。这可能就是缘分,你走吧。”

无所不知的刘伯温自然明白马娘娘给的两种果子的意思,叫他“趁早逃”。他正要溜出北京,太监来命令他立刻入宫。刘伯温心想:既然皇帝有意害他,那他一定是颁布法令封锁了城门,这时候就很难逃脱了。我们做什么呢

刘伯温早有打算,后来特意去见了朱元璋。朱元璋问:“军师为什么来晚了?”

刘伯温说:“刚才有一句话,我一时忘了,想不起来。”

朱元璋问是什么字,刘伯温说:“赦免的是‘赦’字。”朱元璋沾沾自喜地笑了:“国师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给你写!”

刘伯温摊开手掌,朱元璋大方地写下了“赦”字。

下了一会儿棋,刘伯温告退,走出后宫。我在皇宫门口看到一名重兵把守。刘伯温立即伸出手,给锦衣卫看了皇帝御笔写的“赦”字,才安全走出皇宫。

刘伯温没有时间回府,只随身携带着天书,匆匆出城。他没有走太远。一辆马车突然停在他面前:“师傅,快上车。”刘伯温抬头一看,是家里的仆人。刘伯温赶紧上车,往城外跑去。

张亮

汉高祖刘邦活着的时候,爱着他的妃子戚夫人。爱屋及乌所以刘邦对齐国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十分宠爱。因为刘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打仗,魏夫人又经常跟着他,戚夫人就利用自己频繁接近刘邦的优势,日夜哭泣,在枕边恳求刘邦让他的儿子做太子。

不过当时太子已经确立自己是长子刘英(后来的汉惠帝)。对于戚夫人的恳求,刘邦一时无法答应。后来,由于吕后年事已高,气色越来越差,经常远离刘邦,与刘邦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再加上戚夫人没日没夜的磨,刘邦的心就有些活动了。

公元前197年,刘邦终于向大臣们提出了撤换太子的主张,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为了保住儿子的王子地位,吕后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她想到了足智多谋的张亮。张亮给了她一个主意,让王子邀请刘邦,而刘邦在那些年是不能被邀请的。

“上善四君子”是指隐居在上善的四位博学的老学究。这四个人在社会上很有名。刘邦早就想请他们出去,但听说刘邦傲慢无礼,对臣子不敬,四人都不肯出去。

太子刘婴奉吕后之命,携带许多礼物,亲自进山。最后,他感动了四君子,把他们请了出来。

张亮向吕后提出了一个计划:“将来太子上朝时,你不必邀请‘四豪’陪同。皇帝一问,就把这四个人一个一个打。”吕后听取了张亮的意见。

有一天,刘邦召集大臣到朝廷,太子当然也去了。看到太子身后跟着四个老人,刘邦不禁问道:“这四个人是谁?”王子说:“你跟你父亲说,这几位是你儿子新请来的老师,人称上善四君子。”

刘邦听了,呆了很久。他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邀请这样一位名人。回到寝宫,叹道:“太子根基已稳,谁也动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