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简介。

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廉江在老城下流淌。连江是新安江最大的支流,是由丰乐、富庶的资本、推动它、分布它而汇流形成的。自古以来就是皖南出口浙江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练江西侧是风景秀丽的甘熙,因毗邻府城,历来是徽州官、商、士宴饮、游览的地方。

唐高祖李渊建德二年(公元757年),兴唐寺建在甘熙河畔。寺门立于两峰之间,正殿高耸,回廊两翼旋转,僧房叠于山上,两岩之上有圣像亭飞过,圣像亭后还有心亭。整个寺庙天气雄伟,上有云雾,下有练江,是城中最好的地方。因该寺位于水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水西寺”。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徽州时,曾游览该寺,并留下一首名为《兴安水西寺》的诗,诗中写道:“天台小郭寺,名曰天下四绝。我是来游唐朝的,和国内没什么区别。花木阻隔了云雾,峰峦积雪。门槛外有溪,几度流回破月。“天台国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在隋文帝的支持下,它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寺庙,所以李白称它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今天,李白将兴唐寺与小郭寺相提并论,称其“更为独特”,可见当时兴唐寺的规模和地位也非同一般。

李煜在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年),当时的徽州司马卢伟在寺庙旁边的空地上建了一个大厅,作为他在公务期间学习的地方。鲁离徽州赴任时,这间阅览室留给了文庙,后人铭记卢伟在徽州的功绩,将其改建为文庙。

直到唐德宗李时珍元末年(805),彝族人张有在《漳州披云阁列传》中描写兴唐寺时,说“回廊飞旋,飞阁飞升,万家景邑在我家,真党胜之,差不多也。”可见,兴唐寺历经150年,依然辉煌如初。

兴唐寺兴盛时,周围修建了许多寺庙,铸于兴唐寺门下,成为兴唐寺的下院(或其他院落)。其中最著名的有罗汉寺、如意寺、净藏寺、异觉寺、傅生寺、武明寺、长庆寺等。确切的数字不得而知。但这些寺庙里的和尚都叫“水西寺和尚”。

唐朝末年,寺里有一个叫青兰的和尚,禅意孤傲深邃,却和梧州弘治和尚关修交上了朋友。关修是唐末著名的画僧。关修旅游时,住在寺内的“龙华精舍”,为寺内画了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两位伟人(文殊、普贤二菩萨)、十六罗汉。公元908年,《十六罗汉图》被前蜀(五代十国之一)国王王建收藏,保存在成都宫。一个月后,蜀主王建梦见境内有十五六个自称是和尚的和尚,要他们回去。于是我派我老婆(太监)把图集送回殿里。于是,我把“龙华精舍”改成了“孟赢罗汉寺”,简称“罗汉寺”。不过民间有个传说:关修住在庙里,晚上梦见了罗汉。第二天醒来,他根据梦里看到的罗汉形象画了出来,故名“罗汉梦”。宋翰林学士欧阳炯曾为此事写过一首诗。诗中说:“忽然梦中见真器,脱下袈裟,摸着神笔。”到了明朝末年,天启王朝的官方记录只包含了这张专辑的一两页,其余的已经不存在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唐朝末年,起义军崛起,军阀混战,兴唐寺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光复年(902),它被吴(五代十国之主)修复,并改名为“延寿寺”。但延寿寺也没能让杨员外活得更久。到了二年(908),仅仅五年之后,杨员外就被和徐闻所杀。

937年,长江以南地区再次被南唐李边控制,于是“延寿寺”恢复旧称“兴唐寺”。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病重。为祈福皇帝一生,“兴唐殿”改为“延寿殿”。同样的,延寿殿也没能延长皇帝的寿命,所以那一年他仰面病倒了。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从太平兴国第二年开始,一些稍有规模的寺院都改为以自己的封号命名的“太平兴国寺”,所以当时“太平兴国寺”遍布各州府甚至各县。太平兴国第四年(979年),改“延寿寺”为“太平兴国寺”,并建环形祭坛。每年圣诞节(皇帝生日),都要给(倪)一个脚环(和尚250,和尚360),由朝廷统一发放。从此,(倪)升级为和尚(倪)。“太平兴国寺”是徽州唯一一座有坛的寺庙,其下史无前例地有24个其他院落,自然成为徽州第一寺,甘熙山东麓几乎成了佛国天下。

北宋宣和三年(1121),沂南乡绅黄贝与张应州* * *共同集资,在长青寺左侧,方舒戏台下(今称长青塔),建有七级方塔,以僧永郎为题词。元朝和成化年间,张人两次重修,明朝。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霁宣和四年(1122),时任吏部侍郎的李缺在太平兴国寺前修建了“祝天阁”。这个亭子虽然不是太平兴国寺所建,但也是佛教建筑,供品是“护天(神)”,所以一直由寺里的和尚保护。初有十六亭,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焚毁。有时松江财赋创始人王孔昭(字德福)父子重修,规模增至46间。升上亭子,看到一方胜利,太平寺和尚在亭子里祭祀中立神社。不幸的是,在元末至郑铮二十八年(1368),它再次被战争摧毁。明初(年代不详)重建太平兴国寺僧面。“竹田阁”既然修建,就要经过水西寺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人忽略它,并进行更正。

宋代是太平兴国寺最兴盛的时候,高僧大德取之不尽。但自唐代以来,他的法门脉全部在清远传承,如茂源和尚、钱禅师等。但是,从唐末到宋初,曹东的达摩体系已经成为太平的主流,尤其是比如北宋哲宗的傅园第二年在水西傅生医院出家,后被称为雪斗禅师的传人,后成为路畅延寿禅师的智慧。

到南宋末年,元军不断南侵,民生凋敝,人口不断逃亡。水西的寺庙受损严重。元朝建立后,太平兴国寺的其他24家医院只有12家,分别是长青、观音、罗汉、如意、妙法、净明、净藏、异觉、崇寿、傅生、无名、兰若。

元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元朝被推翻后,江南的割据势力斗争持续多年。浙皖鄂成为主战场,惠州也未能幸免。这期间,观音寺、崇寿寺、兰若寺遭到破坏。所以就算是太平,水西也有十座庙。这就是所谓“十水西寺”的由来。

从清初到清中叶,太平兴国寺的文人墨客经常在此聚会,书画在此相遇,诗词在此传唱,香火再次达到顶峰。原因是一个和尚的到来,鉴江和尚-弘忍大师。

洪仁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俗姓蒋,名陶,字刘启,又名方,字欧蒙。歙县东关桃花坞。少年家道中落,拜当地著名儒生王学五经。虽然他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他孝顺母亲,从未结婚。

洪仁三十六岁那年,也就是清朝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徽州,洪仁及其弟子前往福建,投奔南明王堂政权,以抵抗清朝。次年,我失败了,为了避免尴尬,去了武夷山。顺治四年(1647),据建阳古道,船禅师剃度出家。他的法名是洪仁,名字叫鉴江,没有智慧。从此,我不再使用普通的名字。

顺治六年(1649),洪仁从福建归来,入住太平兴国寺。除了静心,洪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诗歌、绘画创作等艺术活动中。画家有法松、袁、尤崇尼赞、黄等。洪仁虽画古人,但更自然。我回来以后,每年都去黄山和富春游玩,以真山真水为底稿,拍了50张黄山真景的照片。笔墨苍劲工整,充满典雅,不落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格。作为“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他与查世标、孙毅、王之瑞并称“新安四大画师”,与坤灿、石涛、八大山人并称清初四大画僧。

洪仁还擅长诗词书法,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研究楷书颜真卿,行书倪云林,也研究八股文和篆书。诗作为题画,后人收集的诗集。

洪仁作为一个僧人,他的画风冷、静、净,让人感到冷飕飕的,令人心酸。再如古井之水,玉湖之春冰,无一丝尘俗。

晚年,洪仁隐退至武明寺成观轩,潜心诗画,远离官商之患。康熙二年(1663)卒,葬于武明寺旁。鉴江墓和无名泉至今犹存,是徽州的文保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3),太平军攻陷惠州,水西十殿全部毁于战火,此后百年间从未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