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家训的例子?

一、司马光的“家庭模式”

1,一个母亲,不患寡恩,患知爱而不教。古人云:“慈母败子。”。没有教导的爱导致腐败、大恶、惩罚、混乱和死亡。不是别人的失败,也是母亲的失败。自古及今,人多则不能全。

2.当妈妈的不是担心自己不善良,而是担心自己太喜欢他们,不知道怎么教他们。对于母亲,司马光认为慈母失败的关键是爱而不教,而是溺爱和宠溺。小让孩子只知道如何维持生活,如何伸手拿衣服,如何维持生活。最坏的情况是让孩子一意孤行,不顾纪律,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不道德的事情。最终,他们锒铛入狱,成为社会的渣滓和罪人。

3.司马光自己说,家风比子同治更重要。他说;如果你想治理这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从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处理我们周围复杂的矛盾来说,家庭模式真的很重要和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俗的人”。

二、琅琊王家族的指示

1,丈夫言传身教,信亦如此;推美以领,德也;出名显亲戚,尽孝;哥哥衣衣,族严新,很有爱心;没有什么比放弃金钱更重要的了:这五样东西是身体的基础。

2、翻译: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致;把自己的美名给别人,自己的过错自己承担,这是美德的极致;传播好名声让亲人显赫,是孝道的极致;兄弟欢喜,宗族欢喜,是赞之极;面对财产,没有比谦卑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之本。

3、以信为头,以行为信,开门见山地教,你是在待人接物。王的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天下第一要务。这就摒弃了“死读”的闭门教育模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与人坦诚交流。

三、司马谈的《孩子的一生》

1,和夫之孝,事之始,事之中,终而立。

在后代留名给父母看,就是最大的孝心。

2.孝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时,是享受膝下,侍奉父母;人到中年,要从事侍奉父母的工作,延伸到侍奉国王,做到精忠报国,服务人民。年纪大了,要检查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失和遗憾,最后才能站在路上。这就是孝道的完成。以留名后世来炫耀自己的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道。

3、司马谈学识渊博,所以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史称太史公,掌管天气星历,还负责记录、收集、保存古籍文献。司马谈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告诉他。这是司马谈的《人生乐章》。司马谈希望司马迁死后继承他的事业,更不用说写史书了。司马迁不负父亲的嘱托,终于写出了《史记》,被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名垂青史。甚至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迁子之命》,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第四,姬旦的“鸟类戒律书”

1,如果老了没有大道理,那就不要嫌弃,也不要求一个人。

君子壮如牛,不与牛争;

像马一样走路,不要和马较劲;

智慧如秀才,不要和秀才争智慧。

德广而敬者,尊之;

聪明而有智慧,守着愚人,受益匪浅。

2.不要抛弃亲戚或老朋友,直到他犯了严重的错误。不要因为完美而责怪某人。一个有德的人即使壮如牛,也不会与牛争气;即使它像马一样飞,也不会和马争速度;即使智慧如秀才,也不会与秀才争智。有大德的人,用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就会得到荣誉;如果你聪明睿智,行事愚笨,你会受益匪浅。

3.《鸟类戒律》是关于谦逊和谨慎的美德。就算你是天子,你之所以天下富贵,也是因为你遵循了这些美德。不懂得谦让,导致死亡和国丧。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你怎么能不小心呢?"

动词 (verb的缩写)欧阳修《欧阳永书集》

1,“玉粗糙,有研磨性;人家不学也不知道。”然玉为物,有恒常德;虽然不是工具,但对玉没有伤害。人之常情,因物而动,不学则已,小人而非君子,但不能不学!支付游戏费用。

2.翻译:玉不雕琢,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但是,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的特性。即使不磨成物,也还是玉,不会被损坏。人性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所以人不读书,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格,成为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为了减少开支,母亲用芦苇和木炭当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