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植树造林吗?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森林质量不高,森林年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
到1993年,中国有林地39.43亿亩,森林20.06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3.92%。活立木蓄积量117.8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
到1995年6月,中国森林总面积已达1.34亿公顷,其中造林保存3300多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排名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居世界第八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2001年3月12日,中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第一份《中国绿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666.7万公顷,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
历史上的名人和植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先主的遗书中写道:“我家有八百棵桑树,子孙可以吃饱穿暖。”他种了800棵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的生活做了长远的安排。一代名脸,两袖清风,死后只给后人留下自己种下的桑树,让人感触颇深。
东风与杏林
三国时期,吴栋名医董枫,医术精湛,乐善好施。董枫隐居庐山期间,从未拿钱给穷人看病。他只要求病人痊愈后根据病情轻重在住处周围种杏树,重病五棵,轻症一棵。没几年,他家房前屋后就种了十几万棵杏树。每当杏子成熟的时候,董峰就会用它们来交换谷米来帮助穷人。人们称这片杏林为“东仙杏林”,后人会以“杏林名满天下”来赞美医者。
杨迪皇帝和刘阳
据古代传奇小说《说江》记载,杨迪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于是史记建议在堤上种柳树。杨迪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于是他下令在新开通的大运河两岸种植柳树,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杨柳一姓,享有与皇帝同姓的殊荣。从此,柳树就被称为“柳树”。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珍宝。他被贬为中州刺史,年年栽花种树,还写了一首诗吟诵:“用钱买花木,种在城东坡。”但也有人买花,不限于桃李梅子”;他还在《春修新房》诗中说:“江州司马日,中州刺史。种满后院,种在柳荫面前。"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植竹、植桃、植柳很感兴趣,写了一首诗:“我占了故乡的便宜还不厌倦,所以移竹如延青”“南北植桃,东风吹几尺高”。“移柳为门王,穿松使径合三。”这显示了他对树的热爱。
朱元璋与柿子树
据《燕京食记》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家境贫寒,经常挨饿。有一天,两天没吃东西的朱元璋到一个村子里,看见一棵柿子树熟了,就摘了一些果子,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当了皇帝,他忘不了柿子树的贡献,种了树,就命令有五到十亩地的人种柿子、石头、桃子、枣;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的人们也被勒令每户种两棵柿子树,不种的将被处罚。此后,柿树在安徽等地广泛种植。
左唐宗和左公刘
清末名将左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沿河西走廊六百余里种下杨柳二十六万株,史称左,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阿清诗人杨昌熙曾有诗赞道:“将军未还边关,湖湘儿女遍天山。新植杨柳三千里,引春风过玉门。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654.38+0.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54.38+0.7%,涉及近1000个县、旗,沙化土地面积还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失去一个中等规模县的国土面积。土地荒漠化已经危及超过654,380亿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稀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猖獗,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生态难民。土地荒漠化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人民的生活和生存,而且严重影响其他许多省区和大城市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