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火箭?
1903年,俄罗斯的к E tsiolkovsky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思想和设计原则。1926年3月16美国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H .戈达德驾驶第一枚液体火箭飞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弹到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各种战术导弹、战略导弹。
各种火箭武器都在朝着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扰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此外,反导、反卫星等火箭武器也在研发中。在地对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经广泛用于发射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扩展数据:
中国是古代火药火箭的故乡。中国古代军事家首先用火药创造的火箭,方法是在弓箭上附加引火物,然后射向敌人引起燃烧,或在过年时燃放烟花。
火箭一词出现在三世纪的三国时期。公元228年三国时期,魏第一次把火把放在箭上。当时蜀国宰相诸葛亮率军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魏国统帅赵昊用火箭烧了蜀国军队的围城之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由此产生。
但当时的火箭只是将浸过油的亚麻布等易燃物附着在箭背上,点燃后用弩射向敌人,以达到纵火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火箭有箭、轴、羽、火药筒四部分。火药桶的外壳用竹筒或纸板筒制成,内装火药。筒体上端封闭,下端敞开,保险丝从筒体侧面的小孔中引出。
点火后,火药在气缸内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的推力。其实这就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药筒相当于现代火箭的推进系统。利箭具有穿透人体的杀伤力,相当于现代火箭的弹头。
尾装箭羽在飞行中起稳定作用,相当于现代火箭的稳定系统。箭杆相当于现代火箭的箭体结构。中国古代火箭的轮廓图最早记载于公元1621年毛编撰的《武北志》一书中。
火箭出现后,在中国很快被用于军事行动和民间娱乐。10 ~ 13世纪,宋金元战争中使用火枪、飞枪、雷炮等火药武器。
当时的飞炮类似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末年,在民间流行的烟火表演中,人们利用火药气体的反应,制作出能高飞升空的“流星”(或称“火苗”)和“鞭炮”,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从工作原理上来说,流星鞭炮具有火箭的特点。
现代火箭
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火箭的速度是通过火箭发动机的运转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推导出了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称之为。
这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公式。ω是发动机的喷射速度,ln是对数表达式,表示以自然对数E为底的对数,Ln(Mo/Mk)表示以Mo/Mk为底的对数,Mo和Mk分别是火箭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Mo/Mk称为火箭的质量比。
根据这个公式,火箭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并随着火箭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即使使用最好的液氢和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射速度也只能达到4.3 ~ 4.4 km/s。
所以单级火箭不可能把一个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用多级火箭通过中继把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
用于运载航天器的火箭称为航天运载火箭,军用炸弹称为火箭武器(非控)或导弹(控)。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装有遥测、安全自毁等附加系统。
多级火箭的级间连接方式有几种,包括串联、并联和串并联。串联是指将几个单级火箭串联成一条直线;并联就是把一个大的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核心级,周围捆绑几个小一点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也就是助推级;串并联多级火箭的核心级也是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火箭与有效载荷和整流罩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是通过连接一个分离机构(常简称分离机构)来实现的。分离机构由爆栓(或爆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
通常是用爆炸螺栓或爆炸电缆连接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解锁连接,然后通过弹射装置或小型火箭,或前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力喷气,将两部分分离。
火箭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与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与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等。导弹方面,有弹头制导控制、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小型化等弹头技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