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强权代表楚国,为什么最后却被秦国所灭?

楚国被秦国灭的原因很多,以下三个是最重要的。

第一,楚国的战略失误。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战争的一条铁律。欲取荆楚,必从巴蜀,而最先践行这一铁律的正是秦。秦国练兵的机会,完全是楚国战略失误造成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88年巴基斯坦与楚国交恶后,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77年的绵夷之战是巴与楚国的决战。此战之后,巴基斯坦退出汉水流域,国力大减。曾经与韩国平起平坐的巴基斯坦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秦楚双龙的对手。

巴基斯坦的衰落主要是楚国接连进攻的结果,但是楚国进攻巴基斯坦的时候只关注了巴基斯坦的盐泉,对巴基斯坦背后的情况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楚国很可能不知道四川盆地的存在。楚国只想打到巴基斯坦的盐泉,巴基斯坦也极力防守盐泉,使得楚国的进度缓慢。直到公元前329年,楚国终于攻占了巴基斯坦的三盐泉,然后楚国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地方,对巴基斯坦失去了兴趣。

楚国的这一战略转变,让一直观望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出兵巴蜀,楚国却一直不阻止。楚国显然没有把巴国剩下的领土当回事,以为秦国只是捡了一些进了不毛之地,秦国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俯视楚国的地形优势,极大地方便了攻打楚国。

在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的燕雍之战中,秦国绝世名将白起大胆单枪匹马,顺流而下,夺取了楚国的都城——雍城,烧毁其祠堂,毁坏其陵墓,一举打击了楚国的主力。战后,秦强楚弱的趋势不可逆转。

如果楚国不是一直盯着巴基斯坦的盐泉,而是利用秦国重点与三晋抗衡的机会,深入西部,一举攻占整个四川盆地。秦国要灭楚,就得在巴山和蜀水与楚抗衡。虽然楚国不一定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是楚国面对秦国的战略形势会大大改善。楚可以以汉中为基地威胁秦的根基,撤退可以用秦岭天险威慑的进攻。

第二,楚国的国君水平实在不行。

从公元前385年,秦献公秦国强盛起来,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秦国的君主都被称为贤明之主。另一方面,楚国的君主说来话长。秦楚实力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楚怀王。他被张仪两个嘴巴忽悠了,那些不理他的人又被张仪上了当,把楚国限制在外交孤立。

楚的孤立最终导致了丹阳和吹沙的两次败北。楚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领土,还引起了一场“偷兵”暴动的内乱,而本人最后也被张仪愚弄,成为了秦国的俘虏。楚怀王的愚蠢彻底打破了秦楚之间的力量平衡,楚国君主再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秦楚和楚怀王之间的差距,所以楚国只好走向灭亡。

第三,楚国变法失败,内部割据势力强大。

整个春秋时期,齐、晋、楚都在强秦,它们都在春秋末期陷入了内讧。春秋时期,巨人晋国分裂为韩、魏、赵三国,田家在齐国取代姜,秦国君主也被权臣所杀。相对来说,楚国的内斗规模其实是最小的。但与战国中前期各国都通过变法削弱内部分裂势力不同,楚国的内部分裂势力一直很强大。

由于封建领主势力强大,楚国的两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楚悼王利用吴起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结果楚悼王死后,吴起被反对变法的楚国贵族所杀,变法措施基本无效。楚怀王用了屈原的变法,结果却是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被废除。

战国后期,首先采用郡县制的楚国,就内部封建主而言,成为战国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些强大的封建领主严重制约了楚国的扩张,因为在楚国历次对外战争中,这些领主都派出军队,与楚王王军一起出征作战,但战争所需的粮草却不得不由楚王控制的王田供应。楚国农业不发达,粮草由王天供应,这使得楚军无法进行持久战。

内部封建割据势力众多,不仅导致楚军难以长期作战,也直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建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面对亡国危机,楚国的封建领主们罕见地团结起来,出兵粮草,与项燕统帅的楚国王军一起,组成50多万大军,与王建的军队对峙。

但是经过一年的对抗,这些封建主吵着要回去种地。项燕没办法,只好让楚军撤退,收缩防线,让这些领主带人回家种田。然而,王建等待这个机会已经一年了。他乘楚军撤退混乱之机,发动全线总攻,一举歼灭了楚军进攻消灭楚国的主力。

楚国之所以被王建所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楚国的割据势力有很大关系。楚国有江东和江汉平原两大产粮区,但农业生产却落后于北方,这与其封建割据势力众多、诸侯割据、王田纵横交错、水利设施难以统筹发展有很大关系。

秦国在君主、政治改革、战略制定、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优于楚国。面对秦国的综合国力优势,楚国如何不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