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理历史

北京(包括郊区和郊县)位于东经115o20 '至北纬117o33 '和北纬39o23 '之间。

位于华北平原北缘,西邻黄土高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处于中国三级地形阶梯的交界处。

古人说“北有山势险,南控江淮”,“右侧抱太行山,左侧抱大海”,描述了古代北京的地理形势。

五十万年前,地球上最早的人类祖先之一“北京人”就生活在今天的北京。

根据历史传说,北京在颛顼时代叫有陵,在尧时代叫有都,在舜时代叫有州。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秦蓟县。

战国时期,燕国的首都是蓟。

唐属范阳县。“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在此称炎帝,嵇为燕京。

辽金是南京和中都,辽金曾经把南京改成天津的分析。

元明清为都,元蒙统治者恢复燕京之名,后改称中都。新城扩建后称大都,后改为明代北平府。迁都后改名顺天府,清为北京。

民国时是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改为北京,以北京为首都。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季承到清代的北京,城垛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城市,冀,位于今天北京的西南角。据考证,位于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北口。地下出土的文物也证明这一带曾有宫殿建筑。

此后,季承的范围不断扩大,唐代的幽州城已具相当规模。

辽代南京城利用唐代幽州城旧址建立,范围缩小。

有八个大门,对应大门之间的大道,城内主要道路呈“井”字形。

大道环绕的区域沿袭了唐代幽州城的居住格局,分为巷弄和小巷,其中的巷弄称为里弄。

金将燕京提升为都城,重修扩建了燕京城,并拆毁了的城墙,只留下象征性的坊门。

到了元代,广场由几条相邻的街巷组成,完全开放。街巷名称也改成了“胡同”,有所谓的“384条火巷,29条胡同”。

明军征服元朝时,为了切断元帝国的“王道”,防止其复兴,朱元璋下令拆除元朝城墙和大部分元宫。

所以明朝迁都北京时,重建了城市,分为内(北)城和外(南)城。街道整洁而整齐,像棋盘一样。据《京城五成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900多条胡同,外城有300多条胡同。

北京,清朝的首都,称为首都,至今仍保持着内外城的格局。

多建宫殿、寺庙、宫殿,重点建设西郊“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长春园、圆明园、景明园、静宜园、清漪园)。

“坊”制被废除,清末用“区”来指相当于“坊”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