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轨迹
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造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科学技术为物质层面;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改变社会上层建筑的形态;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是第三阶段,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层面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三个层次,即:技术成果(器物)、物质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系统)政治系统层面;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思想等思想层面。
鸦片战争的轰鸣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从鸦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中,深刻感受到中外在“装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拉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走向现代化的序幕。后来,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改造社会,走近代工业之路,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建立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海军陆军,实现强兵的富国梦。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只是移植了现代科学技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注定了它的失败。19年6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忧外患,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持清朝的统治,这些开明的地主知识分子,怀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矛盾心理,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发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他们打着“自强”的旗号,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军事工业,用“求富”的口号建立民用工业,实现强兵的富国梦。向西方学习搞洋务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催生了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走上政治历史舞台做了物质准备,意义重大。(2)甲午战争后,先进的日本人有了深刻的反思,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不能真正救中国。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他们终于看清了隐藏在“武器”和“技术”现象背后的政治制度才是西方繁荣的根本原因。1895的《公车上的信》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征程已经从实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施政纲领,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对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变法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辛亥革命中以革命手段推翻了没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由于资产阶级妥协的软弱,北洋军阀的专制让民国成了招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不了了之,但民主共和的观念却一直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陈独秀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儒家传统思想,学习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正统,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国为师。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历史舞台。表现出了极大的实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