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报告(论文)有哪些合适的标题(题目)?

濒危动物调查报告。

以下是我写的:

濒危动物调查报告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地球上,这里有广阔的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海洋,同时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他们被称为动物。

我们人类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消灭了很多动物,从而使很多动物濒临灭绝。像苏门答腊虎一样。韩国从1975到1992共进口虎骨6128公斤,年均进口340公斤,其中3720公斤来自印尼,相当于捕杀了333只苏门答腊虎。不仅仅是苏门答腊虎,还有很多动物的命运。

一.提问

我是一个动物爱好者。我经常看一些关于动物的书、电视或资料。一天,我正在看电视。CCTV10说的是白暨豚,所以我认真看了一下。上面说科考队的大叔们一个月都找不到白暨豚,让我想起了很多濒危动物。

二。调查方式

1.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2.找相关例子。

3.在网上搜索动物的濒危因素。

4.濒临灭绝的动物的影响。

三。濒危动物

有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如:北方白犀牛、大鲵、草龟、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狐猴、苏门答腊虎、比克鹦鹉、奥里诺科鳄鱼、僧海豹、小型猪、小嘴狐猴、兰花龟、奥里纳克鳄、泰国猪鼻蝠、夏威夷蜗牛、绿海龟等。

四。数据整理

1.苏门答腊虎

由于人类的入侵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片,导致交配和繁殖困难。1978年进行的调查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为1000只。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计26个自然保护区有老虎的迹象,数量在800只左右。到1992,印尼林业部和自然保护协会做了统计,苏门答腊岛的5个国家公园里仍然分布着400只老虎。

2 .白鳍豚

生活在长江中约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老遗迹。白鳍豚是鲸目动物家族中的中小型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存的五种淡水海豚(河豚、亚洲河豚、恒常河豚、印度河豚和白鳍豚)中头部存活最少的一种。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12世界最濒危动物之一。原本属于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我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成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属的唯一物种。目前,白暨豚的数量几乎为0。

3.僧玺

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生活在热带水域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繁殖。今天,由于人类的滥杀,僧海豹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很难找到了,只有在夏威夷群岛北部才能找到。加勒比僧海豹:2008年6月6日,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一些生物学家此前得出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的结论。夏威夷僧海豹:2008年全球不超过1,200只,夏威夷僧海豹数量正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减少。专家预测,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可能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减少到1000只以下,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2008年,全球只有500只左右。

动词 (verb的缩写)定量统计

1.苏门答腊虎:

1978——约1000。1985——800左右。1992 400左右。

2.白暨豚:

1986——300左右。1990——200左右。1997-小于50。

1998——只剩7个了。在2006年,几乎为零。

3.僧印:

夏威夷僧海豹——未来三到四年不到1000。地中海僧海豹——约500只

不及物动词动物灭绝的原因分析

所有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适应该地区的环境条件。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它们扩张或收缩,它们的进程也是缓慢而渐进的。人类活动的加剧打破了永恒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

1)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夷平高山,分流河流,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了栖息地的丧失,许多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使它们濒临灭绝。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有49个国家失去了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抽干,草原被开垦,珊瑚被破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国94%的野生栖息地、香港97%的野生栖息地、斯里兰卡83%的野生栖息地和印度80%的野生栖息地已经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消失了,森林里的猴子和许多动物肯定会无家可归。

2)过度开发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为被视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吃、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破坏。大象的牙齿、犀牛角、虎皮、熊胆、鸟毛、龟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等等,都成为人类待卖的商品。鲸鱼,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因为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而被捕杀。惨捕鲨鱼,这种进化了4亿年的软骨鱼被割掉后被抛弃,只为品尝鱼翅所谓的美味。

3)人类的盲目引入对濒危珍稀脊椎动物的威胁达到19%,对岛屿物种是致命的。1778年,欧洲人带来了猫、马、牛、羊,新种类的鼠鸟病,乱砍滥伐和开荒使17种特有鸟类灭绝。人们引入猫鼬是为了对付之前误引入的啮齿动物,没想到却把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光了。在新西兰的斯蒂芬岛,有一种独特的外来鱼鹰。因为守灯塔的人带来了1只猫,所以掠食者实际上消灭了岛上所有的外来鱼鹰。1894年,外来鱼鹰灭绝,1动物消灭了1物种。

4)环境污染1962,美国的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世界对农药危害的关注。出于经济目的,为了急功近利而向自然界释放有毒物质的行为数不胜数: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水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的军队和船只的噪音污染也在干扰鲸鱼的交流行为和觅食能力。

虽然只有四个原因,但足以让大部分动物灭绝。

七。结论-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干扰,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几乎相等,在外界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无法恢复原状时,称为生态失衡或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持生态平衡不仅仅是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类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实现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生态效益更好。

不仅如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还有一个循环。

河马水生植物鳄鱼粪便鳄鱼水禽鱼藻类河马

看了上面这个生物链,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生物都不能缺少。如果河马濒临灭绝,藻类将无处生长。藻类一少,鱼就没有食物,然后减少。鱼一少,水鸟就没饭吃了。水禽一减少,鳄鱼也就减少了。没有鳄鱼的粪便,水生植物无法生长。啊!仅仅一个物种的减少,就导致一系列物种濒临灭绝。如果人类将一个物种置于灭绝边缘,就相当于将一系列物种置于灭绝边缘。

八。推荐

1.组织大家去动物园看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2.我们去一些大酒店调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野生动物。

3.做个统计表,看看人类平均每年捕杀多少野生动物。

九。启迪

动物是一种神秘而美好的东西,但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私地夺走了很多动物的生命。我们应该反思他们,想想他们有多痛苦。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拯救濒危动物!

附件

由于人类的入侵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片。1978年进行的调查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为1000只。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计26个自然保护区有老虎的迹象,数量在800只左右。到1992,印尼林业部和自然保护协会(PHPA)做了统计,苏门答腊岛的5个国家公园里还有400只老虎分布。

1995期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获一只成熟雌性白暨豚,饲养于老长江航道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石首天鹅岛。在1996的夏季洪水期间,这条白暨豚因为触网而死亡。165438+10月6日~ 65438+2月65438+2006年3月3日期间,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士的近40名科学家考察了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1700 km断面,未发现白暨豚。从1997到1999,农业部连续三年组织了大规模的白暨豚监测行动,三年发现的白暨豚分别为13、4和4只。这次调查的结果是0。1979: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983:立法禁止猎杀白暨豚。1986:剩余300头。1997:不到50(找到23个)。1998:只找到7个头。2004年:7月,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的白暨豚尸体。2006年:几乎为0。2007年:8月19日,安徽铜陵一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意外发现一只白暨豚,并用数码相机拍下。

加勒比僧海豹:2008年6月6日,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一些生物学家此前得出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的结论。夏威夷僧海豹:2008年全球不超过1,200只,夏威夷僧海豹数量正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减少。专家预测,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可能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减少到1000只以下,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2008年,全球只有500只左右。

1)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人类可以在短时间内夷平高山、改道河流,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了栖息地的丧失,许多物种相互依赖的家园,这种情况仍在继续。在濒危脊椎动物中,67%的物种受到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有49个国家失去了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抽干,草原被开垦,珊瑚被破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国94%的野生栖息地、香港97%的野生栖息地、斯里兰卡83%的野生栖息地和印度80%的野生栖息地已经不复存在。俗话说,如果森林没有了,森林里的猴子和很多动物肯定就没有“家”了。“生态”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eco,意为“家”和“居所”。

灭绝的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动物和无处迁徙的岛屿物种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85%的物种是特有的,狐猴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只剩下28种狐猴(包括神秘的、体型较大的指猴)。大陆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是近百年来日益严重的事件,不仅限制了动物的传播、取食和繁殖,也增加了对生存的威胁。当一个动物从A地迁徙到B地,被发现和消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目前,中国计划为大熊猫建造一条绿色走廊,以解决这一矛盾。

2)过度开发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为被视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吃、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破坏。大象的牙齿、犀牛角、虎皮、熊胆、鸟毛、龟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等等,都成为人类待卖的商品。鲸鱼,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因为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而被捕杀。惨捕鲨鱼,这种进化了4亿年的软骨鱼被割掉后被抛弃,只为品尝鱼翅所谓的美味。人类正在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以满足它们的边缘利益(时尚、炫耀、享乐和胃口)。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收购往往导致“商业灭绝”。目前,全球野生动物黑市年交易额超过6543.8+00亿美元,与军火、毒品比肩,侵蚀着人类的良知,加重了世界的罪恶。北美曾经有数十亿只旅鸽,随处可见。大群来了,遮云遮日。殖民者剥削美洲超过100年,他们杀死了所有这些鸟。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的时候,很多美国人都惊呆了,看到这种曾经数量太多的动物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了。他们为旅鸽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作为一个物种,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

3)人类的盲目引入对濒危珍稀脊椎动物的威胁达到19%,对岛屿物种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引进了老鼠、狗和猪,使一半的鸟类(44种)灭绝。1778年,欧洲人带来了猫、马、牛、羊,新种类的鼠鸟病,乱砍滥伐和开荒使17种特有鸟类灭绝。人们引入猫鼬是为了对付之前误引入的啮齿动物,没想到却把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光了。15世纪欧洲人陆续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同时随意引入猴子和猪,使得8种爬行动物和19种本土鸟类灭绝,尤其是渡渡鸟。在新西兰的斯蒂芬岛,有一种独特的外来鱼鹰。因为守灯塔的人带来了1只猫,所以掠食者实际上消灭了岛上所有的外来鱼鹰。1894年,外来鱼鹰灭绝,1动物消灭了1物种。

4)环境污染1962,美国的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世界对农药危害的关注。出于经济目的,为了急功近利而向自然界释放有毒物质的行为数不胜数: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水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的军队和船只的噪音污染也在干扰鲸鱼的交流行为和觅食能力。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在大规模消失。气温的升高,紫外线的增强,栖息地的划分,化学物质的丰富,让蝉鸣和青蛙成为了童年的记忆。与其他因素不同的是,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累积性的、慢性的杀死生物的“软刀”,其危害程度堪比栖息地丧失。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干扰,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几乎相等,在外界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无法恢复原状时,称为生态失衡或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持生态平衡不仅仅是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类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实现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生态效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