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的彩色航海看月亮港

?郑来发

2008年,一张沉睡了350年、已经严重损毁的中国古代航海图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安图书馆被发现。根据这张地图,港大教授蒋倩于2011年5月发表了题为《一幅新发现的明代中期彩绘航海图》的论文,在我国海洋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这张地图。笔者从台湾省购买了一本唐金泰的《海上闽南帝国》,并附上这张按原比例尺复制的地图。书末有附录《明代闽南人海洋视野图》。这张地图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以漳州月港为中心的闽南海外贸易网络。

这幅明代航海图长约1.5m,宽约1m。被英国著名律师、东方学家谢登(1584-1654)收藏。它最初是和一个中国指南针放在一起的。1658年,谢登将这张航海图和中国指南针捐赠给了博德利·安图书馆。直到20世纪初,这张图表仍不时向参观者展示。但由于年代久远,地图开始破损,图书馆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并用厚厚的棉布覆盖其背面。结果更糟。地图干后缩成了皱纹,一展开碎片就掉了。图书馆不得不把它放在书架上。2008年,美国学者Boetcher博士发现这是一张具有非凡历史价值的海图。一年后,地图基本恢复原状。这张航海图在国外被称为“谢尔登中国图”,中国学者将其命名为《明代东西方航海图》(以下简称《明图》),被认为不亚于《郑和航海图》。加拿大汉学家布·韩民认为《明图》大约绘制于1608年,地点在荷兰范丹。

《明途》详细描述了中国到海外的航线,无论是东方航线还是西方航线,起点都是福建沿海的漳州和泉州。无法判断地图上是漳州还是泉州画得很近。从福建沿海港口的演变历史来看,泉州港在明代中期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私人海外贸易兴盛的漳州月港。因此,笔者认为,明途东方海洋航线的起点无疑是漳州粤港。这一点可以从明代漳州张协《考东西》中的东西针道得到证明。

明途绘制东方航线6条,西方航线12条,其中东方航线为漳州至琉球、漳州至长崎、漳州至吕宋。还有从潮州到吕宋,从吕宋到苏禄和文莱,从班丹到苏门答腊南岸,从亚齐到印度的班加拉和古里的航线。西线包括漳州经占城、柬埔寨咬留。去曼拉加;去暹罗;达达尼昂和吉兰丹;五巷至酒钢、万丹。还有从马拉加到赤温、到马申和到缅甸南部的路线;咬住不放。航行到亚齐和班丹。《东考西考》中记载,西线从越岗港起航,厦门港出洋后,沿我国东南海岸线一路南下,再绕过海南岛附近海域,经周琦洋(西沙群岛)占领城市,从而进入印尼地区。但《名图》中所绘的西线,与《东西考》中所记载的几乎相同。这张图可以说是附在《东西考》和《告别》上的实用航海图。

《明途》与何的《航海图》在画法上有所不同。用虚线绘制,并在密集的针位和里程上下赌注,但用黑色实线,路线上只有简短的针位描述,反映出这张地图的绘制受到了西方航海图绘制技术的影响。

《明图》中绘制的东西向航海网,突出了东南亚各条航线的交汇点,如比丘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吕宋宫(菲律宾马尼拉)、顺塔(又称万丹),这些都是当时东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在马尼拉的航海时代,中国帆船从漳州月亮港将生丝、丝绸、瓷器运到马尼拉,再由马尼拉帆船运往墨西哥和欧洲。马尼拉是中国商品的中转站。万丹是当时胡椒生产和商品的集散地。闽南海商把货物从粤港运到中国,再运回中国换取胡椒。可见马尼拉和万丹作为亚洲航运中心的地位是突出的。今天,万丹仍有17世纪至18世纪的漳州商人墓葬。

《明图》的一个特点是在地图的上方绘制指南针和比例尺,这在中国地图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中国第一张实用的海洋航海图,几乎具备了现代航海图的特点,罗盘刻度,海岸线描述准确,航线标示清晰,沿海港口城市、岛礁清晰。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张地描绘了南海中的鹏泰和四个岛屿的确切位置的海图。在这张航海图中,澎湖列岛的图形清楚地画在漳州的东南方,并标为“澎”。在澎湖以东,台湾省岛在明初被精确地绘制出来,并标有台湾省的古称“北港”和“林嘉莉”。林嘉莉应该就是现在的台南嘉里镇。这种对彭与台湾关系的描述和注解是前所未见的,是第一张准确描述彭与台湾关系的图表。此外,明朝地图明确标注了南海的四个岛屿,即东沙(南澳)、西沙(七州)、中沙(万李龙滩)和南沙(万里石塘),这是明朝其他海图所没有的。

?17世纪后期厦门-黄金海域地图

18世纪后期厦门-黄金海域地图

从《名图》的绘画特点来看,虽然西方航海图的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卷轴画风格,但仍然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来绘制相关的地形和地貌。其中,各种花草的数量颇具特色。中国明代的画家画的树和东南亚热带的不同。用放大镜仔细看,马来半岛上画着一棵棕榈树和一片热带雨林,而爪哇岛西部的小岛上画着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同样,在日本、菲律宾和加里曼丹群岛也绘制了各种植被,色彩鲜艳,样式多样,丰富了海图所包含的地球信息量。

《名图》中标注的古代航海名称很多,大部分与《与风告别》、《考东考西》中记载的相同,但也有一些是历史地理文献和古代地名词典中所没有的,如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港、唐宓、华仁居、巴里萨维奇等。诸如“人性化”在明清时期很少被提及。曾于18年底旅居菲律宾的漳州人黄可在《吕宋简介》中说:“吕宋为旱生蓼属。丝绸飞了,国名也改了。海西北隅,国家不知,自分封制开始,出产了大量金银财宝,与贺兰、布兰西、鸿毛相融,俗称松子,亦称真现货牛。”人性化的人是在菲生活的华人对西班牙人的称呼,而中国大陆居民则称西班牙人为“干丝蝇”。因此,名图的发现可以填补古代航海地名研究领域的空白。

从这张海图来看,制图员应该熟悉东方海洋的地理和海外交通路线,掌握东西方地图的成就,否则不可能绘制出这张地图。

明图改变了中国古代世界地图的传统画法,准确地表现了中国与东亚的地理关系。在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上,中国永远在中心,外国像微小的圆圈一样散落在四周。

这种脱离地理实际的官方画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明图所划区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至日本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西至缅甸和印度南部,形成了中国与东亚一体化的格局。可以说这幅图打破了皇家的“世界观”,表达了民间的“海洋观”。而这种“海洋观”是漳州月港的海商所独有的。

泉州港为官方口岸,以官营贸易为主要贸易对象,贸易对象为阿拉伯国家。月港是一个民间口岸,主要供华商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和日本。漳州月港所在的海城县,历来有争海的社会习俗。明崇祯《海城县志》记载:“重脑力体力者,常视高浪为楼,倚帆为联。任何一个捉到鱼和笛子的人都在盐里跑来跑去。建立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一件好事,穷人是一个仆人。他们失去了中国的产品,他们远走他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园,利润可以是十倍,所以他们是民乐。虽然有密密麻麻的漏网之鱼,贼奴迷人人当车臂,但鼓声与世界仍在继续,艰辛依旧甘甜,习以为常,说自己的人生从未超过此...等他们发迹了,叫小苏杭,不叫月港?”“月港争海”的社会习俗就是这种“海洋观”的体现。海商关系史专家陈自强先生认为,明代海城“海商”有数万人,这一海商群体由海外商人和海事人员组成,具有较高的海商素质(人文素质和技术素质)。而且从明地图上,对日本和菲律宾西海岸的名称描述得比较详细,可见制图者对这些路线相当熟悉。比如航海到日本,《民书》记载,琉球封船时,“船多由张人操作。”从《随风而逝》中“吴泰到吕宋”的针航线,也可以知道,小月港的海商们已经开始了一条穿越台湾省海峡,经台湾省岛南部海域,前往菲律宾的新航线。笔者认为,绘图员应该是漳州月港的海商。但由于当时粤港大部分海商文化水平较低,单靠海商是无法绘制出这种海图的。自宋代以来,福建海商每年常带落魄文人到南洋居住一段时间,称为“留冬”,但也有文人长期定居,转而经商。从明土的绘画水平来看,画家熟悉南阳的地理和物产,因此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南阳的闽南籍文人。这样看来,明图应该是万丹的漳州华商画的,他们在南洋请了有文化的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