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乡的人口语言

历史上,小河是由移民组成的城镇,境内通用三种方言,即客家话(铜鼓片)、地方话和浏阳话。

说客家话的人很多,所以小河乡有着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话可以走遍全国。

居住在小河、张坊乃至整个浏阳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客家人,大多是清初从广东梅州或江西赣州迁来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时间过去很久了,今天的人们也说不清为什么他们的祖先在300多年前一路迁出广东江西,为什么选择了浏阳这个有山有山的地方。关于客家人迁居浏阳,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因为浏阳人支持陈友谅,朱元璋血洗浏阳,造成了“地广人稀,没有硝烟”的悲惨景象,使得浏阳周边省份的大量人口迁徙到浏阳。

据《浏阳县志》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元兵攻破谭[潭州,今长沙],刘全军覆没。为了招邻县人,土地是真的。”于是外地移民陆续迁入,其中大部分来自江西,成为当时的主要人口来源。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福建人逃到江西宜春,随后广东人也跟着逃,达到数万人。他们住在帐篷里,被称为“棚民”。明朝以后,“棚民”继续反清,被清廷杀害,被迫逃亡。他们有的潜入浏阳的深山老林,填海造地。这些移民都保留了自己原有的客家话,代代相传,所以被称为“客家姓氏”。当时比较宽阔的地方都是江西移民居住的地方,所以“客家姓氏”不得不在山里定居。翻看小河姓氏的族谱,他们迁居小河的年代大多在清初。

年代久远,大多不可考,但无论如何,客家人离开祖先,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迁徙千里,来到浏阳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