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孙中山情怀的文章。
——孙中山精神及其启示
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虽然逝世半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经历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满清虽然整体上几乎回到了战前的黑屋子,但还是有少数社会精英,比如魏源,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在大清帝国面前,他们的声音是那样的微弱和孤独,对后世来说犹如春雷,但在当时却如死水一般。但是有了开始,就要有发展。为了驱逐列强,振兴中华,无数仁人志士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不遗余力地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为的是探索水火救国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孙中山之所以是孙中山,当然与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也与他的个人背景、经历、教育、兴趣、性格、理想等等有直接关系。
广东象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与南海接壤,靠近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风浪和南海的气息造就了象山人的开放胸怀。由于人口较少,一些象山人早早离开象山到澳门谋生,或去南洋,甚至漂流到遥远的檀香山。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做鞋匠。在孙中山先生五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孙梅于1871年漂洋过海来到檀香山谋生。几年后,孙梅发展成为华侨资本家,对孙中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出生于贫苦家庭,与中国农村许多贫苦儿童一样,从小参加农业劳动,使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痛苦处境和诉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家里穷,直到10岁才进了村里的私塾。也用心聆听太平天国的叛乱故事,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模糊的革命种子。如果我们只是沿着中国农村普遍固有的轨道滑行,孙中山就会像千千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子女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留痕迹地辛勤劳动,默默生活。然而,无情的历史只对他情有独钟,诸多必然因素与偶然机遇相互渗透,锻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关键的一环是他投靠了他的哥哥孙梅。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陪同母亲经由香港航行到檀香山。由于孙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孙中山到檀香山后免去了创业的艰辛,进入当地的教会学校,初步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为他晚年的知识、兴趣和信仰奠定了基础。之后,他继续在香港接受西方教育。香港中央学院毕业后学医,赴澳门行医。期间经常和志同道合的人讨论时事,抨击不好的政治。
任何“反叛者”和革命者都不是生来就要“反叛”和要革命的。起初,他们总是呼吁体制内的改革。只有这条路被堵死了,才出现了“造反”和革命。孙中山也不例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给李鸿章写信,大约是孙中山真正涉足政治的起点。平心而论,这封八千字的信,其见解和建议,并没有超越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改革言论和主张。当时正处于大臣高位的李鸿章,自然不可能意识到忽视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的殷切愿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久孙中山又赴檀香山联络革命志士,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会,明确提出了“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华,建立联合政府”的革命主张,揭开了他伟大革命人生的序幕。
第二年,孙中山回到香港,并建立了钟惺协会的总部。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巨大屈辱,孙中山等人策划发动了广州起义。冒险起义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迫使孙中山流亡海外,历时16年,直至辛亥革命成功。1896年,孙中山抵达英国伦敦。不幸被清政府驻英使馆绑架,准备运回中国处决。幸运的是,孙中山被英国友好人士救了出来。幸而孙中山传播到世界,成为国际著名的违背清政府初衷的革命领袖。
由于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孙中山与钟惺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并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原则,系统阐述了三民主义。此后,同盟会领导了与康梁维新派的革命改良大辩论,创办报刊,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使民主革命思潮不仅在海外,而且在国内迅速发展。虽然武昌首义前他直接领导或影响的八次武装起义均被挫败,但每一次失败都震惊了清政府,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才在1911年,武昌举义,举国响应,最终结束了满清260多年的腐朽统治,最终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虽然此时孙中山远在美国,似乎与武昌首义无关,但如果没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的无限斗争和牺牲,武昌起义不可能一蹴而就。
16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反贼”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16后,革命领袖光荣回国,孙中山成为在各种矛盾中一致推选的临时大总统。在内外压力下,只当了四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成功逼宫的袁世凯。孙中山认为,自清帝退位以来,民族主义和民权运动已经完成,“唯民生尚未开始”,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以民生为重,实行社会革命,平均土地所有权,控制资本,大量举债,促进实业。为此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洽谈生意,不到一个月就与袁世凯13次会面。因为此时袁世凯独裁的时机还不成熟,孙中山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为了欺骗孙中山,袁世凯经常说自己是“忧国忧民”,言辞诚恳。袁世凯几乎同意了孙中山提出的所有意见,孙中山对袁世凯极为满意,认为袁世凯比自己更有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于是向袁世凯宣布辞去正式总统候选人职务,支持袁世凯当了十年大总统,并培养了百万精兵。但他本人却用十年时间致力于建设国家铁路事业,计划在十年内建成二十条万里铁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袁世凯喜出望外,索性将假戏进行到底,给了孙中山一个“国铁监察”的假职位,孙中山也欣然赴任,“日夜思虑,不敢放松。”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梦者就被枪声惊醒,宋的鲜血照亮了孙中山的双眼。“二次革命”起止,孙中山成为自己一手缔造的民国通缉犯。直到今天,孙中山依然被大家诟病,指责他对袁世凯如此轻信,政治上过于天真、幼稚、不成熟等等。与袁世凯相比,这些话对孙中山来说并不过分..但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有太多像袁世凯这样政治上不幼稚、幼稚、过于成熟,善于勾心斗角、纵欲无度的无耻“政客”流氓,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而拥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孙中山却常常被边缘化,中国至今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孙中山继续为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而奋斗,组建中国革命党,为“护国”、“护法”而奔走。虽然屡遭失败,但他从未气馁,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陷入困境的孙中山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著书立说,希望能唤醒民众。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中许多即使在今天仍令人振奋,更令后人汗颜。
经历了一生无数失败的孙中山,晚年遭遇了最惨重的失败。跟了他十几年的“革命将军”陈炯明要杀他。过去想杀他的都是革命的敌人,以前的失败都是相对强大的敌人造成的。这些当然是合理的事情;虽然团时期有过几次“反孙”,毕竟是革命队伍内部的政治分歧,但这一次“祸从肘腋起,战从心起。”这一次,是他最依赖、最信任的部下陈炯明为他完成了北伐大业的计划。孙中山的极度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同志领导中华民国奋斗了三十年。中间拼个你死我活,失败次数无法统计。尽管失败令人恐怖,但没有什么比这个仆人更糟糕的了!”
但是,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永不言弃的伟人。当他沮丧时,他变得越来越兴奋。他的失败越严重,他能学到的教训就越多。“一高风则知草之力,然后相缠则辨利器。”天助自助者,命运是公平的。十月革命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使几近绝望的孙中山隐约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方向,决定“以俄为师”,开始了晚年最大的变革,改造了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 * *、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两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带病北上,一位巨星不幸陨落3月1925。
虽然孙中山去世了,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实现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理想。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孙中山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精神是永恒的。他忧国忧民,铁肩担道义,一生革命,不求个人名利;他从来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遇到挫折也绝不放弃。他热爱学习,坚持写作,融汇中西,虚心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引领时代潮流。这种精神给了后人无穷的灵感和力量。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继续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与时俱进,脚踏实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奋斗,以告慰孙中山先生和无数革命先烈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