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员和民众参加世博会的经历

中国人民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届世博会。在随后中国作为海关代理人的参与过程中,世博会会场中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官员,为世博会历史增添了中国的光彩。

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人——西升大师广东从1851第一届伦敦万国工业作品大展开始,就与世博会亲密接触。中国优秀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登上世博会舞台已经很久了。

开幕式邀请的“中国第一人”要追溯到159。1851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幕式上,邀请了中国的人出席。有趣的是,这些信息是从英国画家赛勒斯画的首届世博会开幕式上获得的。根据相关资料,图片右侧显著位置的一位中国人,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上的中国木帆船“长者号”上的广东人,人称“西圣广东大师”。

“长者号”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艘传奇船。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钦差大臣长者命名。“老公民”号因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臭名昭著,但“老公民”号帆船却在航海界享有盛名。

“高龄”号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载重750吨。全部由柚木制成,15水密舱室;甲板上有三根桅杆,主桅高27米。这个尺度在当时是一艘巨轮,让英国的船商们大吃一惊,于是高价买下这艘船,准备拆开来研究。所以那年船去了欧美,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航行。

这位高龄老人于1846和65438+2月从广东出发,途经美国,经停纽约等地。之后,1848年3月从波士顿出发,用了2l天抵达英国伦敦——比当时美国常规邮轮横渡大西洋的时间还要短。

这艘船载有大量的中国手工艺品,吸引了许多英国人登船。维多利亚女王、狄更斯等名人都曾登船。因为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就有来自中国的展品,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居民盛受邀出席伦敦世博会开幕式,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客人。

自发送展品的“中国第一人”,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中国展出的商品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去伦敦的?这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根据最近发掘的史料,中国展品首次出现在世博会上,中国广东商人徐荣存将自己的“荣济湖丝”托运到英国展出。

徐荣存(1822 -1873),广东象山拱北岭人。少年好学,然后外出经商,走遍东南沿海港口,最终成为巨商。他也是上海开埠后第一个前往上海的商人,后来在英国商家“宝顺洋行”做买办。

专门从事丝绸、茶叶交易的徐荣存,本着“货为上品,卖则价为上”的原则,在上海很有名气。

1851清朝咸丰元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渠道邀请了10多个国家参加博览会,并通知他们在展览期间将对展品和工艺品进行鉴定。这个消息自然传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徐荣存在商界打拼多年,对市场的嗅觉很强。他立刻注意到了伦敦世博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于是将自己的“荣济湖丝绸”包装成12捆,通过加急托运发往英国。

起初,由于“荣济湖丝”的包装过于简陋,在世博会上并不受青睐。好在博览会持续了半年,“荣济湖丝”的优良品质终于被参观者发现。

经过博览会评审,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荣获“制造业和手工业”奖和“参展商纪念奖”。可以说,中国产品在世博会的首次亮相是非常成功的。

在徐荣村发现开眼看世博会的“中国第一人”的事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第一次看到世博会的中国人是晚清学者王韬。

王涛(1828 -1897),原名王立斌,江苏人。他是晚清思想家,中国近代第一位报纸评论员。他漂洋过海来到法国马赛,见证了1867巴黎世博会。随后,在伦敦逗留期间,他参观了第一座世博会建筑“水晶宫”,该建筑已被移至伦敦郊区。

王涛的一生也是传奇的。65,438+08岁考取秀才,65,438+0848年赴上海,在英国传教士马多克斯主持的墨海图书馆工作,参与《圣经》重译工作。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受新思潮的影响,王韬用笔名给太平军将领写信,给他们出谋划策。后来被李鸿章以“做贼”的罪名通缉。1862年在英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怡和集团的邮轮逃往香港。

1867年,应外国友人邀请,王涛乘船经新加坡、开罗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了他的欧洲漫游。

在参观完伦敦郊区的世博会“水晶宫”后,王涛曾经写过一篇详细描述场馆盛况的文章。他说水晶宫“地势很高,看起来像一个土堆。广厦崇拜。建在上面,摇曳生姿,雾蒙蒙,缥缈缥缈。南北各有一座塔,高耸入云。北塔有十四、四十英尺高。窗台,注意玻璃也;阳光注入,一片晶莹剔透。其中亭台楼阁,园林池塘,花草鸟兽虫,都是必须的。”

二战期间,为了防止德国飞机轰炸,英国人自己拆除了水晶宫。所以王韬的这些生动的话,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当时是王涛第一次用文字描述世博会并发回中国,所以称他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博会的人”并没有错。

从那以后,世博会以各种方式传播到中国。可惜当时民智未开,国人习惯称之为“惊奇博览会”或“赛岐博览会”,无法体会到世博会对商业和科技的巨大促进作用。

代表官方与会的“中国第一人”,中国首次正式委派代表,作为国家代表团参加世博会。那是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当时清政府委派的代表团中只有一个中国人,名叫李贵,以海关官员(秘书)的身份参与其中。

李鬼(1842 -1903),小名小池,江苏江宁人。他是一个“魅力男人,满口万里,平时主张大讨论”。

1860左右,在太平军做“写字先生”。1862到上海谋生,加入英法组织的常盛骏,处理军事文案。1865年,英国人霍布森被任命为宁波海关副税务司时,李鬼被聘为文吏,在海关工作了20多年。

清末中国的关税大部分是由外国人办理的,所以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只有李鬼一人来自中国,这只是象征性的,但李鬼的参与影响深远。

5月3日,1876,李鬼在一名翻译和中国馆雇佣的一名美国人的陪同下乘船离开上海,约一个月后抵达加州旧金山,后乘火车抵达费城参加世博会。

世博会后,李鬼再次环游欧洲。回国后在1877写了环游世界新纪录,介绍了环游世界的情况,尤其是费城世博会的盛况。

共有37个国家参加了费城世博会。据李鬼记载,这次博览会规模宏大,展品丰富多彩。场馆内有总院(主展馆)和各国展区。此外,还有机器研究所、绘画与石雕研究所、农耕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和女工研究所等专门展区。

在世博会的中国馆里,有一个大的木制牌坊,上面写着“大清国”四个字。门楼上的条幅和对联是李鬼所拟,条幅为“物中之宝”,对联上写着“集十八省之大观,精进可得;庆祝百年盛会,友谊之城”。中国馆吸引了各国观众的目光,720箱展品价值约20万两白银。其中,各种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如丝绸、茶叶、瓷器、丝织品、木雕、景泰蓝等。,被挤到了世博会的第一名。

在这次世博会上,李鬼也看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精美展品,被它们惊艳到了。他认为“都是有用的产品,能增长你的见识,获得真正的收益,除非你玩得好,那只是为了赏心悦目”。

李鬼还利用参加费城博览会的机会,访问了美国华盛顿、纽约、伦敦和法国巴黎,然后从马赛乘船,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新加坡、西贡和香港,于同年2月回到上海。历时近9个月,行程8万里。他在《环游地球新记录》一书中,向国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符合当时中国各行各业渴望变革、渴望强大的历史潮流。李鬼这个“无名之辈”也因此在中国近代变革史上留下了名字。

这本书出版后,人们争相购买并重印。李鸿章亲自为其作序,称赞博览会是一种“利国利民,远而广之”的交流形式。康有为看了这本书后,被书中描述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毅然选择了“向西方求实”的道路。从那以后,世博会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载于中国档案馆,编号1996,第4版,201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