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说,现代科技无法超越。你怎么想呢?

虽然隋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不到40年,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隋朝用了不到40年就完成了可能要100多年的成就。它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尤其是唐朝,几乎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一切。当然,隋唐本来就是冠龙集团内部以某种方式进行的领导层轮换。只可惜文帝和杨迪都娶了李渊。

受益至今却在隋朝有罪的成果之一,就是杨迪皇帝下令开凿了几条长长的运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当时开凿了广通运河、永济运河、通济运河,连接长安、洛阳、沧州、扬州、杭州。且不说这里的政治作用,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运河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两个城市(长安和洛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自隋文帝以来,修建了几个巨大的粮仓来储存从全国各地收集的粮食,其中最大的是位于洛阳城外的罗惠粮仓,它几乎与洛阳城的重建同时修建,用来储存从洛阳东部收集的粮食,供应洛阳皇室和当地人民,也运往长安。

罗惠仓库城呈长方形,占地35.5万平方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库城内布局统一,管理成熟完善。管理区、仓库区、道路、运河一应俱全。有大约700个筒仓窑,每个窑的内径大约为10米,深度大约为10米。外围还有一个外径16.7米的基槽。用这种方法建造的谷仓窑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粮食。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隋末,回罗仓成为割据势力争夺的对象,被瓦缸李密拿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粮仓,吸引了很多人的眷恋。当时洛阳城内没有粮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洛阳陷入了一个孤立的城市。即使攻不下,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摧毁一座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的城市。

基于此,隋朝最大的粮仓惠罗仓在隋末的战争中被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唐朝建立后,回罗仓不再作为粮仓使用,而是直接废弃。而是建在洛阳,洛阳是唐朝最大的粮仓。

韩家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没有记载,是杨迪年间,还是唐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大粮仓应该是在唐代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天宝时期的储粮达到580万石,约占全国储粮的一半,相当于现在的2.5亿斤,相当惊人。

韩家仓的建造与惠洛仓略有不同。南北长615米,东西长725米,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仓城内街道纵横,井然有序,管理区与储粮区分开。大约有400座筒仓,所有筒仓的结构和形状基本相同,但大小不同。筒仓窑都是大口小底的椭圆形,仓口直径。在建造每一个立窑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防潮、防蚊、密封等。

一个仓窑挖好了,先把整个仓窑烤干,再开始底部防潮工作。第一层是草木灰,第二层是木板,第三层是席子,第四层是谷壳,第五层是席子,席子上可以放粮食。四面墙的处理和底层一样,也是五层结构。放粮食的时候留半米的高度,然后设置防潮层,第一层席子,第二层谷壳,第三层席子,然后填土,封起来。

这样的谷仓窑即使成功,其粮食储备也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在已发现的有加仓的仓廪窑中,有160号小米整窑,约50万斤。保存的很好,只是颜色略有不同。经过测试发现,谷物颗粒的碳化率不到50%,考古学家甚至从木板的缝隙中取出了一些谷物颗粒,这些颗粒实际上在种植后第二天就发芽并能结果。

这些粮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宋时期还在储存,可见储存技术是多么的强大。而且当时的储粮管理也很严格。每个谷仓窑都刻有砖块,记录这些谷物储存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和负责官员,以及谷仓窑的位置。

含加仓的粮食多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它们通过通济渠和永济渠运到东都洛阳,然后封在嘉仓,主要供皇室和北京的百姓使用。我们知道,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唐朝的繁荣在唐玄宗年间达到了顶峰。当时长安城有一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完全由嘉仓的储备来保证。

但是我们知道,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把唐朝从繁荣拉向衰落,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战乱,政府对当地的控制力逐渐遥不可及,几条大运河也因为战乱年久失修,逐渐堵塞了很多地方,缺水。从仓库里收集的粮食不够,一部分开始废弃,但也有一部分一直沿用到北宋。宋朝的战争最终让韩家仓步了洛仓的后尘,被废弃,但一窑之粮在近代却保存完好,向我们展示了隋唐的智慧。

隋唐时期的粮仓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即使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让人感到震惊,他们储存粮食的方法在近代的一些农村地区使用过。这是一个奇迹,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回罗仓和韩家仓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但是,认为现代科技赶不上隋唐这种储粮技术是错误的。其实很多东西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古代的技术和古代的一样好,现代的科技和现代的一样好。而且,方式方法早就变了。我们只能说,有些古老的智慧是令人震惊的,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