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教堂的历史演变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父亲利玛窦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来,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在北京建造了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以器物装饰,如其国制,内建亭台池塘,仿西洋。这是非常巧妙的。大教堂前有一座大理古牌坊,司赐金字‘钦宗天道’。”顺治皇帝非常重视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教堂。24次到访南塘,被赐御匾“通渭良田”,可见南塘当时的政治地位。建于汤若望的南馆设施完备,有天文台、图书馆、仪器室等科学设施,对近代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门天主教堂重建工程开始。十年后,一座高大的欧式建筑落成,这是继蚕池天主教堂之后,北京第二座欧式建筑。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发生地震,南塘的建筑在地震中受损。次年,葡萄牙国王费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教堂。重建后的南塘采用了当时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长80英尺,宽45英尺,教堂的屋顶是圆顶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