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古人的故事?
在纣王登基之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率军讨伐许仪(今徐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是如此的勇敢,以至于首领许仪被吓得双手反绑,身穿国宝级玉器,身穿丧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军来到长江下游,东夷各部落纷纷投降。当纣王凯旋时,比根带着文武大臣步行数十里去迎接他。当时的民谣甚至唱到:纣王像个水桶...
●核心切割
但是很快纣王变得“腐败”。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建造宫殿,还建了一座高大的摘星楼,白天陪美女喝酒,晚上唱歌跳舞。从此,商朝的都城改名为朝戈(今祁县)。
史书记载纣王的劣迹,完全可以让读者忘记他的功劳,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有一次,纣王和妲己喝酒,远远地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在过河。年轻人走在前面,已经过了河,老人落在后面,犹豫不决。纣王说:孩子骨髓旺盛,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怕冷。妲己不相信,于是纣王命令士兵抓住他们,用斧子打断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从此这条河就被称为“断腿河”。
毕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坦率地提出抗议,并把他带到祠堂祭祀祖先。他给他讲了历代君王的故事:商汤创业难,盘庚茅草屋,武丁劈柴锄地用奴隶,祖甲克制,饮酒不超过三杯,怕国家犯下过分的错误...纣王表面上点头称是,但他并没有真正改变,反而变得更加放荡暴虐。他不仅在宫中“跑酒为池,挂肉为林”,还上演了一场“男女全裸,醉酒互追”的“真人秀”。
妲己,纣王心爱的公主,喜欢看到人们被虐待。她发明了一种叫做烧灼的刑具:她用铜做了一个空心柱子。行刑时,她将犯人裸体绑在柱子上,然后将烧红的煤炭放入铜柱...
妲己说她有能力鉴别子宫里的胎儿是男是女,于是纣王抓了65438000个孕妇来做实验。妲己叫他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起左腿的是男人,先抬起右腿的是女人。纣王不信妲己,当场下令剖腹...
看到纣王和妲己以伤害他人为乐的场景,比干气得浑身发抖。他自言自语道:“我是皇帝,我强烈抗议国王。”他走到纣王面前,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将妲己斩首,整个门阀都被判了死刑!纣王生气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比根接着说:王堂在的时候,世界上发生了大灾难,道路被饥饿堵塞了。王堂下车哭了,责怪自己不道德。他立即开仓济贫,饥民有饭吃,寒民有衣穿,受到世人称赞。你今天的所作所为与先王的仁慈政策背道而驰。不悔改,天下危矣!纣王愤怒地离开了。
毕干回到家中,邀请姬子和魏子进议,并请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姬子试图说服纣王,但纣王剪掉了姬子的头发,并把他囚禁起来。然而,我提出抗议,但纣王仍然不听,所以我不得不带着我祖先的祭器走了。宰相辛稼谏了75次,纣王一点也不改,就投奔了周文王。许多部长看到纣王是没有希望的,他们放弃了业务几个星期。纣王已经沦落到与他人疏远的地步。此时率军攻,背叛殷商来、周的诸侯有八百余人。商朝已经是风中之烛了。
比干认为,做臣子不能像微儿那样一走了之,就算杀了头挖了心也要争取。“主不谏则不忠,畏死则不勇,即不从则亡,必忠于主。”他冒着种族灭绝的危险,连续三天去皇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受到了比根的批评,他无言以对,非常生气。他问,你为什么坚持这个?比干说:“君有臣子,父有臣子,士有臣子,友有朋友。身为大臣,你自有进退之义!”纣王又问:什么是正义感?比干答:夏杰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王必学这个无情无义的国王。你不怕失去这个世界吗?今天我抗议,这就是荣誉感所在!纣王听了勃然大怒,说:“听说圣人有七心,各种信仰?”之后,我命令人们剖开胸膛,取出心脏。我无所畏惧,慷慨大方...
魏徵(580-643),北周象二年(580),巨鹿曲城(今河北晋阳西)人。他来自一个贵族家庭。曾祖父魏是北魏益阳知府、陵江将军。祖父魏延在北魏时做过骠骑。他的父亲魏长贤也在北齐时获得了一份作家的工作,编纂国史。虽然他后来被贬为上党县令,但他的正直和诚信在世界上仍然享有盛誉。魏家,三代官,三代书。曾祖父熟读经学,祖父擅长写作,父亲精通经学。至于魏徵,虽然他的家庭已经变得富裕,他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对世界感兴趣。
隋末,炀帝暴虐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于是全国各地起义军打着反隋的旗号。三十多岁的魏徵不甘寂寞,无所事事,就去舞阳县成元宝当参谋。派遣军队,元朝的珍宝,加入了瓦岗军,魏徵成了他的秘书,经常起草和撰写官方文件和信件。这是魏徵秘书生涯的开始。
魏徵处理的书信和公函,有相当一部分是送给李密(瓦岗军首领)要元宝的。这些文章观点独特,文采斐然。石米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后来听说这是郑伟写的,李密马上召见魏徵,授瓦岗军元帅房文学之职参军,掌管韩文。魏徵也对李密寄予厚望。他曾经为了扩大自己的宠爱,向李密提了十条建议。遗憾的是,尽管李密认为这些建议不同寻常,但未能被采纳和实施。
魏徵精通文学和军事技巧。在反隋斗争中,瓦岗军屡战屡胜:萝北之战沉重打击了主力王;铜山之战也摧毁了隋军的精英文化和政府部门。不过瓦岗军也伤亡惨重。许多将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无视这一现实,坚持要与东山再起的王军决战。魏徵预感到了危险,赶紧劝说石密的心腹常侍:虽然龚伟(指石密)很快取得了胜利,但士兵中也有不少伤亡。况且我军预算空虚,立功者不赏,士兵懒惰,难以贸然迎敌。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但是,十天半月,敌人就把粮食吃光了,他也就不用打撤退了。然后派兵追击,你就赢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决定,但郑翔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拒绝采纳。结果在莽山战役中,瓦岗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密只带着一万多伤兵逃出渡口。预见到失败,李密被迫加入唐高祖(见《旧唐书·魏徵传》)。
唐高祖李渊,隋代留太原人,曾在山西河东任慰安所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的势力逐渐壮大。隋朝帝国分崩离析的时候,李渊也在出兵反对隋朝。隋军的主力被瓦岗军拖到了东边。唐源趁着关中空虚,率军西进。他迅速入侵长安,凭借关中之地,自立为帝,国号唐。
魏徵随李密来到长安。李渊授予程书记一职,继续做秘书工作。同时奉命送他去山东。你做了什么?哎?查军?
自李密回唐后,瓦岗军名将徐实仍在奋力收拾残局。他呕心沥血,收复了瓦岗军失地,控制了东至海滨、南至江淮、西至汝州、北至魏军的广大地区,但兵力远不如过去。来到溧阳后,他首先上书徐世帮他分析形势,指出瓦岗军正处于兵家必争之地,王的“东策”永垂不朽,窦建德的“南策”未竟。如果孤立,它不会持续很久。许世德写了一本书,决定回唐。他派历史悠久的郭孝科到长安,调拨粮草支援被窦建德逼得处境艰难的唐军李申通部。李渊封许氏为李,以管理虎牢以东地区。
招抚徐氏、魏徵又去了一趟潍州,劝说潍州为唐玄宗掌管元宝。当宇文化及进攻潍州时,袁宝处境困难。魏徵是元代的国宝,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经过他的指点,他把国家让给了唐朝。
魏徵的山东之行使唐高祖不战而获齐鲁大部分郡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支忠于唐朝的强大力量,对王、、窦建德、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后来的徐氏等人是唐朝的开国名将,他们为唐朝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
619年,夏朝自立王窦建德在聊城歼灭宇文化及军队,随后击败唐军,攻占溧阳,攻占魏徵。窦建德非常欣赏魏徵的才能,任命他为个人棚,专门记录王霞的言行。两年后,秦王率军与王和窦建德的联军决战,先在虎牢关击败窦建德,再逼王投降,占领洛阳,从而取得了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魏徵趁机劝说洛州司令窦建德加入唐朝。
回到长安,建太子洗马。作为东宫的官员,太子马通常负责管理四个图书馆的书籍和期刊的编纂。事实上,魏徵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他很受王子器重,一直被视为谋士。魏徵很感激他,他也全心全意地帮助王子。他知道李和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特别是当他看到秦王的功勋一天比一天大,影响越来越深,他非常担心太子。此时恰逢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雇佣军南下,魏徵觉得太子建功的机会到了。他对程健说:秦王技艺高超,朝野都很喜欢他。有人说,殿下只是因为年事已高才在东宫,想臣服于天下而无大作为。现在刘黑闼的残兵败将都被打散了,必然像毁灭一切一样。所以殿下要率军讨伐,博取功名,结识山东英雄,才能留在东宫。李接受了的建议,立即邀请军队去打仗。唐高祖一定要打,于是决定派齐王李元吉(唐高祖的第四子)和他一起去。于是建军北上,于长乐与刘黑闼军对峙。当时黑塔军士气非常尖锐,如果马上打,很难取胜。魏徵建议,当它完成后,我们不应该急于正面对抗黑军,而是先发动政治攻势。魏徵说:他上次打败刘黑闼时,所有被俘的将军都被处决了,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也成了俘虏。后来虽然有书信赦免了其他当事人的罪,但是没有人敢再相信我们了。现在应该释放所有被囚禁的俘虏,安抚他们,送他们回去,这样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看着敌人散去。李采纳了魏胜友的建议。果然不出郑伟所料,黑塔军粮草告罄,军心大乱。很多士卒逃跑,或者绑了头领,倒向唐军,黑禄之年,形势不好,怕他趁机进攻,于是率军连夜逃到馆中闲谈。齐王李元吉率军追击,打败了黑塔。后来刘黑闼本人被俘牺牲。结果唐朝巩固了在山东和河北的统治。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魏徵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成功返回长安后,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魏徵从维护太子的角度出发,经常劝建奴早做准备。后来工程完工后,看到秦国政府里有很多勇士,感觉对自己有威胁。这才和元吉勾结,私自招募了两千多勇士作为东宫卫士,史称长林兵。他还从幽州秘密派遣了约300名精英骑手前往东宫。又与外交部长杨文干相统,吉图内应外。唐高祖发现了东宫的举动,指责他的弟弟不和。然而,完成与世界的争议并没有就此停止。秦王怕朝中有变,派人到洛阳暗中与山东豪杰交好,作为退路。建成后,他利用元吉讨伐突如其来的入侵,将秦王所辖部队及其能用来共同作战的勇士调至战场,以削弱秦王的军事力量,斩断秦王的羽翼,一举两得。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识破了这个计划,于是他们采取主动,埋伏在玄武门,用突然出现的巩射死了程健和元吉,从而继承了太子的地位。然后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贞观”。
玄武门之变,魏徵成了李世民的俘虏。李世民怒斥魏徵:你为什么疏远我们的兄弟姐妹?魏徵毫不畏惧,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如果王储早一点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灾难了!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自然惹恼了李世民,但毕竟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没有责怪魏徵,而是任命他为太子詹府主簿,成为自己的朝臣,掌管东宫的验印、把关等秘书工作。
李世民早就知道微生的才华。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意识形态对抗,李世民看到了魏徵的坦率、坚毅和忠诚。因此,大胆地委以重任。虽然当时太宗已经即位,但是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波动并没有完全消失。考虑到元吉在山东的影响,李世民任命魏徵为特使,专程前往山东处理绥靖事宜。途经磁州时,鲁豫县令派官员护送前朝太子(侍卫官)李志安和齐侍卫李斯回京。魏徵感到非常不舒服。他对副使李同棵说:我们奉命去传教的时候,有诏书赦免东宫和齐宫的老人。现在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护送四星等人去京城。谁能不怀疑呢?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不去挽救,这一趟安抚也是徒劳的,人们也不会再相信我们了。这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魏徵觉得,作为一名朝廷官员,他应该凌驾于一切之上,积极进取。我们不能因为这两个人是已故太子程健和齐王元吉的亲信大臣,就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免惹恼了现任家主。因此,他勇敢地维护正义,立即释放了李志安和其他人。当魏徵的书被送到朝廷时,李世民看后非常高兴。
李世民越来越信任魏徵,封他为巨鹿县公,任命他为谏官。他经常叫他“进卧室”谈论国家大事,并请魏徵评论他在权力上的得失。魏徵也“无所不知”,并尽力而为。
唐代官制中,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所有的诏令和国策都是由中书省起草,厦门省商议,尚书省执行。建议大夫属于门下省的建议宫,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议,陈述意见。
郑伟被任命为谏官,他敢说实话。每次“苦脸谏”时,他有时会在朝廷官员面前让施立难堪。有一次,李回到朝鲜,愤愤不平地对长孙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为什么,于是穿上御服,郑重向太宗道贺。李世民很惊讶,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听说主开悟了;我敢坦率地说。我怎么敢不祝贺郑伟,他现在直接抗议,正是因为他的开明的陛下!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
魏徵的告诫涵盖了方方面面。
事关国计民生,魏徵敢于直言。贞观三年,李世石派人招兵买马。右仆冯德义建议,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唐制:16岁、18岁、21岁)也在候选之列。李世民必须上场,下令诏书。按照唐制,圣旨应由中书舍人署签发。此时,魏徵虽为谏大夫,但仍担任中书舍人一职。魏徵认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所以他顽固地拒绝签发信件。经再三敦促,魏徵仍无动于衷。李世民大怒,把郑伟和仆人王锦叫去见他,怒气冲冲地问他们:魏徵认为将来不会有鱼;烧了森林,输了(狩猎),以后再也不会有野生动物了。如果中年男性全部入伍,房租税杂如何提供?陛下常说,待人处事要永远坦诚,要让臣民没有虚伪。但是自从你登上王位,你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都违背了你的诺言。为什么要再次赢得别人的信任?李世民听后大吃一惊。他不知道自己违背了对人民的承诺。魏正义列举了国家税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使李世民信服了。他高兴地说:我以为你这么固执,但我也怀疑你对政治事务一无所知。现在,听了你的评论,我真的明白了要点。就这样,征召男兵的圣旨终于被撤销,李世民奖赏了魏徵。
在人才任用方面,魏徵认为选拔官员必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才能任用。他主张君主要大胆信任德才兼备的臣子,不可轻信谗言。贞观三年,方和王负责考察朝廷内外官员的政绩。这时候,一向爱搬弄是非的权万基等人就向上书,说方、王“滥用职权”,不主持正义。李世民命令人们调查此事。谏曰:“方、王皆为朝廷旧臣,素有忠义之心。这个调查范围很广,可能会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但毕竟他们没有自私的打算。如果我们仓促调查,就说明他们不信任他们。怎么才能让他们再次担当重任?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再问了。事实证明,魏徵的建议是正确的。魏徵痛恨朝鲜的那些恶棍,对官员的腐败毫不留情。周浦刺史庞祥寿因贪污罪被带到北京。庞告诉,他过去曾在秦王府做过侍从,希望能得到宽大处理。李世民对此感到遗憾,并想恢复他的办公室。魏徵说:过去,秦宫里有许多官员,宫廷内外都有。恐怕每个人都是靠善良和自私逃脱了惩罚。这足以让好人害怕。李世民这才考虑到后果的严重,于是对项寿说:“我以前是秦王,是一家之主;今日身居大位,你是四海之主,切不可孤家寡人。”
贞观二年,隋朝前总经理仁基荣的女儿,刚刚年轻,“漂亮”。李世民准备被聘为“重华”(唐女的官名,九个妻子之一),信件已经发出,但被授予头衔的特使尚未出发。其实郑的女儿早就答应嫁给鲁国了,此时的鲁国惧怕皇帝的权威。她没有努力,而是含糊其辞,避免与郑的女儿订婚。这时,包括方在内的一批大臣认为,太宗收郑家的女儿是可以的。魏徵拨开人群,立即劝谏道:“陛下为人父母,关心百姓,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自古以来就有以民为心的大师。所以,如果你在台湾馆,你希望人民有一个和平的家。吃糊梁,是想让人免于饥寒;顾鱼雨,你希望人们拥有天伦之乐吗...".他还说:“一个君主必须写一本书”来提醒唐太宗不要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故事。”唐太宗听了大吃一惊,回了一封信,深深自责,于是不再出谋划策,让女子回到老伴身边。"
贞观三年,魏徵升任秘书监。秘书省属于唐代中央行政机关,与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平行。刺史省设有工务局和太史局,统一全国藏书、文献典籍的修订和国史的编纂。巡抚的秘书是秘书监,可以从三品直接和宰相一起参政。
魏徵担任秘书室主任,他的贡献之一就是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由于隋末战乱,初唐国家典籍繁杂,许多重要典籍散见于民间。在魏徵任职期间,他派人深入民间寻找遗失的文献和书籍,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同时,他组织人力撰写和抄写一些重要文件。因此,在几年时间里,秘书处大楼的藏书是前所未有的。应该指出,郑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魏徵担任监察秘书,他的第二个贡献是审查和整理儒家经典。当时,魏徵推荐了许多著名学者,如余士南、颜师古、孔、陆德明等。,考证五经,校对经、史、集四书。
魏徵担任秘书监,第三个贡献是对梁、陈、周、齐、隋历史的考证。他组织岑文本、孔、许、姚思廉、李白药等有才能的史家,分别对梁、陈、周、齐、隋五个朝代进行了编纂。他负责主编、进度和审查,并亲自为每部史书撰写序言或总论。经过最后的修改,他终于完成了编辑《石梁》56卷、《陈石》36卷、《石舟》50卷、《齐史》50卷、《隋史》55卷的任务。这是中国史籍中比较严谨的一部作品。
魏徵一生中学习了很多儒家经典,写了很多东西。可惜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除了上述九部史书,还有一部名为《藏书》的书。全书共分50卷,是从大量儒家经典中精选出来的安邦论治国的专题文集。有至理名言,也有教训。这本书主要是为李世民和他的王子们编撰的,深受李世民的赞赏。
贞观六年(632年),魏徵以校助的身份担任秘书监,相当于临时代理助理,负责省内工作,升任巨鹿公。第二年被任命为省助,正式出任巡抚。唐代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为最高国家机构。国家法令,经中书决定后,由门下审议颁布,交由大臣执行。因此,魏徵不仅是行政长官,而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高级秘书长。
魏徵的官邸在门下省,但他敢于直接进谏的真正品质依然如故。门下省涉及权衡国家法令得失,审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令。魏徵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大胆地反驳真理,并仔细地鉴别它。面对初唐各种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魏徵经常与李世民探讨治国之道。魏徵是“贞观官员议论政治”中最活跃的成员,他的思想和观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议论政治”的灵魂和基础。
魏徵出生于一个儒生家庭,也是隋代儒学大师吴彤的学生。饱读诗书,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升华。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主张儒家的所谓“仁政”。实行“仁政”,开明的君主不得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张开嘴巴。“听无不明,偏信则暗。”所以要远离人群,亲近圣贤,才能清净健全。
他主张“为君之道”,“必先救民”。他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为了长治久安,不能过度剥削人民,滥用人民的权力。
他还主张居安思危,不忘乱世。他认为,在封建统治的大业中,“坚守”比“创造”更难。他说:君主通过在混乱中消灭那些敌对势力来征服世界,赢得人民的支持,并不难创造伟大的事业。但是,得天下之后,容易自满,贪赃枉法。民欲静而徭役不断,社会破败,奢侈浪费。国家的虚弱和它的一切弊端,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很难“坚持住”。
基于这种治国之道,在魏徵的直接参与下,唐初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经济上实行“均田制”,解决农民的土地欲望;同时实行“租租调整制”,旱灾和自然灾害减少了一定的税收,使农民得到减轻;还奖励婚姻,兴修水利,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上,下大力气治理,革除弊端,修改法规,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惩治贪官,提倡清正廉洁。在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唐代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日益稳定,形成了人口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政治清明、人民精神振奋的历史局面。这也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作为唐代的政治家和国家活动家,魏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任以忧郁的心情注视着这位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和社会上的各种重要问题。他看到,李世民虽然一再标榜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但实际上他往往是矛盾的,贪图安逸和奢侈,不愿意听取意见,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为了使李世民保持清醒,永远做一个开明的君主,他不仅经常向杨世民进谏,还在两年内写了四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晚年辞去宰相后,给李世民做了一次讲座,就是著名的“十步不能停的困局”。本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中期以来的唐朝政局,指出了李世民统治日益松弛的危险。这部剧以儒家治国安邦的道理为基础,结合现实,有理有据,充满情感。十个方面的论述非常深刻透彻,非常感人。李世民看完之后非常感动,甚至在屏幕上写下了“十渐不会止淡”,让他日以继夜地读下去,天天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