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民国时期的货币情况,越详细越好。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货币现代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1932-1935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民国政府通过实施“废币”政策,统一了货币的内部价值,规范了货币的发行。法币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的流通。但民国后期法定货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说明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民国政府货币改革废除两用人民币法定货币
统一货币是国民经济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之一,也是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从1932到1935,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在重重困难下进行了大幅度的货币改革。这次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开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两用元”,标志着金属作为货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我国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第二阶段是“法定货币政策”的实施,这意味着货币定价方式的彻底改变。这一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摆脱了30年代初的大萧条。后来由于战争不断,民国政府在没有货币发行纪律的情况下,恶性膨胀发行法币,最终迫使法币退出流通领域。目前,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只有①和刘②在评论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时谈到了当时的货币金融政策。显然,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系统地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现代化运动,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货币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建立一个基于银本位的统一货币单位
历史上,中国大部分朝代实行金属本位制,朝廷规定货币金属的成色和重量。随着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增多,外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由于流通中的货币种类繁多,不同货币的成色和重量都不一样,导致价值难以统一,兑换手续相当复杂。这种货币混乱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阻碍了工商金融的现代化。”③
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完善货币制度,改变过去乱发纸币、钞票,随意造钱的局面。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孙中山先生就试图在1912年2月统一货币,通过接管江南造币厂,使之成为“民国专用鼓铸机关”。然后财政部成立了中国造币总厂,主管国家货币铸造和古币熔铸。然而,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短暂存在,这一改革失败了。1965438+2004年2月7日,袁世凯政府颁布了《国家货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国家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属于政府,国家货币必须用于公共资金,市场上流通的旧货币由政府收回兑换。(4)军阀混战使临时政府统一货币的努力付之东流,地方银行滥发货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等省,各种货币混杂泛滥,百姓深受其害。1913年,湖北的代币每元只值七毛钱,广东的八五折,东北的小银元票跌到三分之一,四川的军票被淹,贵州的纸币每元只值四毛钱,陕西的军饷全部用官纸钱支付。⑤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货币也对中国的货币统一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当时上海的外资银行几乎都在中国发行银行券,天津的汇丰、花旗、美丰、华北等银行发行银元银行券,北京的英、法、美、比、德、日等银行发行银行券。由于当时政局混乱,政府无力监管外资银行。一旦银行倒闭,受害的只会是储户。外资银行倒闭并不少见。1921,中法兴业银行倒闭,225万元纸币无法兑现;1926年,俄中道森银行倒闭,发行的几百万张钞票成了废纸。⑥
广东革命胜利后,统一货币仍是国民政府重建金融秩序的首要任务。1924年,广东省总工会上书国民政府,要求“明确在城市行使西纸(币)”。⑦1925年8月,商业部提出“重开造币厂,铸造法币,先实行法定虚标制,方便全国和外国。严厉打击私铸,对轻私币酌情收缴,并依法更换。主管部门和央行共同办理业务。”接着,中央银行开始发行纸币,造币厂铸造了正面印有孙中山头像、背面印有党旗党徽的银元作为标准货币。
真正的货币统一是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以前的政策,在建都之初就开始筹划统一货币。1927年6月,财政部下令各造币厂停止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暂用孙中山先生纪念币旧型号铸造银币。1928年3月,经济学家马寅初率先提出“废两用素”,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废两用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财政部审议后,认为“废除两用元成是统一货币制度、梳理财政的基础”。⑨于是“废元两用”开始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1928年,全国金融会议召开。“为了统一货币制度,应该尽快实施废除两者和改变人民币的决议。”为此,国民政府聘请美国金融专家Gammel来华组织金融设计委员会。1929年6月,11,伽马尔提出了《关于中国逐步采用金本位货币的法律草案》,规定1孙(设计中的货币单位)等于40美元。但是由于大萧条,国际市场上的黄金价格一路上涨,而白银价格一路下跌。1931二月,1的孙子只值20美元。如果继续执行草案,中国承受不起黄金汇兑损失。货币改革不得不再次失败。
1932白银兑银元汇率的波动,最终成为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契机。1931年冬,东北沦陷,大量银元从全国各地涌入上海,上海银元供求失衡。1932上半年约有5500万银元流入上海,加上上海原有的4.2亿元,银元兑换成银元的价格波动加大。上半年银元汇率达到74两兑100元,但5月底《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汇率降至70两兑100元。价格的波动让商人无法适应,银元价格的下跌让负债的银元持有者蒙受巨大损失,废银元改银元的呼声又开始高涨。(11)
1932年,财政部邀请上海中外金融界的领导组成了废物两用元素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开始实施废物两用元素。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官方公报第1098号公布了财政部拟定的《银基铸造条例》,指示“中央造币局应同时开始铸造,国家货币为日币,总重量为26.6438+0厘米,银88,铜12,每元含23.20009 . 0000000606(6438+0厘米《条例》还对流通中货币的重量和成色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允许原币在一定期限内流通,实现了货币的标准化,但对辅币没有规定。
同年3月,上海开始实行废人民币两用。由于银和银币之间的重叠流通减少,市场对新货币的实施反应良好,因此财政部根据上海两用废元的实施经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政策。1933年4月5日,财政部发布第55号公告,通知全国,从4月6日起,实行以白银为记账本位币:“一切公私资金、收支、契约文书和一切交易,必须改为白银,不准使用白银。”“在这一天之前,原定是以白银为收付。在上海,应该是以七元一分五折为一元银币的标准,所有的收付都要用银币。如果你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你要在四月五日申请外汇市场,先兑换成标准的人民币,再用七元一分的标准兑换成银元。”“日期之后,新契约票据的收付以及一切公私资金的交易和白银的使用,在法律上均属无效。至于持有白银者,仍请求中央造币厂依《白银本位货币铸造条例》代为铸造银币,或送地方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兑换银币,以利方便。”公告(13)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白银对银元的汇率,妥善处理了白银向银元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摒弃银本位,实行法币制度。
中国实行基于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改革后不久,30年代初的大萧条席卷西方世界。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失业严重,自1931年4月以来,英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本币贬值,企图以汇率贬值打开他国市场。美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重创。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开始实施“新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增加货币。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受到政府黄金储备的限制。总的来说,美国采用了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美国政府认为,在市场上购买白银,增加储备,可以推高银价,提高中国等以白银为主的国家的购买力,从而向这些国家出售过剩商品;(14)另一方面,以白银作为货币储备可以使通货膨胀膨胀。正因如此,在1933和1934两年,美国颁布了《白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主要包括提高白银价格、购买白银、禁止白银出口、发行白银券和白银国有化等措施,目标是实现储备基金“金三银一”的比例。(15)当时美国国内白银储备只有145亿美元,只有目标值的一半。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在纽约和伦敦市场大量买入白银。世界市场上银价飙升。资料显示,伦敦6月1934银价为19.96p/oz,6月1935银价快速上涨至36.25p/oz,一年内涨幅81%。同期,纽约银价从45.4美分/盎司上涨至81美分/盎司,涨幅达78%。据统计,4月26日伦敦1931的白银价格上涨了3倍,而纽约市场的白银价格比1931的价格上涨了3.3倍。(16)
世界市场银价高企,沉重打击了以白银为主的中国。由于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远高于国内银元价格,在华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买入银元,运往纽约和伦敦套利,导致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本来从1926开始,我国白银流入大于流出,货币供应充裕。从1932开始,中国白银开始流出。65438年至0934年,受美国白银政策影响,中国货币外流高达2.27亿银元。路透社报道,从1934年6月底到1935年10月,上海流通的银元减少了2.3亿元,除了流入内地的一小部分,其余全部运往伦敦或美国。(17)
面对白银的泛滥,国民政府从1934 10 6月15开始征收白银出口关税和平衡税,以减少白银出口。10 10月16成立外汇稳定委员会,在必要时干预外汇市场,稳定外汇市场价格水平。委员会根据市场情况,委托中央银行买卖外汇和金银,平准市场的资金来自政府和财政部征收的白银平衡税。
但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白银外流的问题,反而促进了白银走私的盛行。在1934的最后几周,走私出口了2000多万元的白银。日本政府为了打击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故意在占领区走私白银,导致白银走私金额达1.935亿元。(18)
美国的白银政策让实施不到两年的中国银本位货币体系岌岌可危。白银外流对中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经济恐慌频发,国内银根紧缩,市场情绪不稳,挤兑频发,导致多家银行和中小银行倒闭。1935年6月,全国92家纱厂中,停产24家,开工不足14家,减少纱锭40%以上。1934年,上海工商企业510家,1935年,1-1065家企业倒闭,是去年倒闭企业总数的1.1倍。银价上涨还导致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刺激了进口,而同期出口大幅下降。生丝、茶叶等中国主要商品在1935的出口值比1929下降了65%左右。(19)国民党政府多次与美国政府交涉,要求美国政府遵循伦敦白银协定的原则,停止购买白银,但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政府的要求置若罔闻。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进一步改革货币制度。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非常关注国民政府货币制度的选择。1935年6月7日,英国政府任命利兹·罗斯爵士为中国财务顾问。9月21日,李到达上海,随即考察了中国的华北、华南和长江流域,并与国民政府多次沟通,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货币改革的建议。随后,美国政府也任命杨参与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在英美政府的支持下,国民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货币制度改革。
1935 165438+10月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法定货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以来,主要国家改变了货币政策,不允许流通硬币。我国以白银为货币。银价剧变以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内通货紧缩的现象最为明显。结果是工商调整,各行各业不景气,资金外流,极大地影响了国际收支,国民经济一败涂地,各种恶劣的情况出现了。”“如果当时不采取有效措施,国内现金就会见底,会有花光钱的危险,这是国人都知道的。”“本部于去年10月15日实施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以制止资源外溢,挽救国民经济命脉,挽救紧急危机。虽然效果一直集中在一时,但不是治本之策。”“最近国内通胀不断收紧,人心惶惶,市场更加低迷。从长远来看,经济崩溃将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自救和振兴经济,政府必须保住作为国家生命线的货币储备,以实现货币和金融的永久稳定。我在此参照近期各国先例,规定措施,即日实施。”(20)公告规定了六项措施,主要包括:法币发行机关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授予中国银行法币发行权),其他银行的纸币逐步收回;成立发行准备金管理委员会,保管准备金,管理法定货币的发行;全国统一管理白银,商业和公私往来必须使用法币,个人持有的白银必须兑换成法币;中央政府、中国和交通银行对买卖外汇没有限制,以稳定法币的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这次货币改革使中国的货币与白银完全脱钩。但当时中国政府缺乏足够的黄金或白银来确定法币的含金量,于是政府计划从国库和民间集中金银,在纽约和伦敦市场出售外汇作为储备,保证法币的发行,以外汇作为确定法币价值的依据。165438+10月5日,央行公布法定货币对英镑汇率:1法定货币= 1先令2.5p(根据1930-1934的外汇汇率平均值确定)。从这一天起,外汇牌价逐日公布,上述三家银行负责稳定市场汇率。这一规定实际上标志着国民政府加入了英镑集团,中国经济与英国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
美国政府对中国加入英镑集团非常不满。在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之前,美国要求以向中国购买6543.8+0亿盎司白银为条件,在法币与美元之间建立固定汇率,但国民政府没有接受。于是同年2月9日65438+美国停止在伦敦市场购买白银,国际市场银价相应下跌。如果国民政府按市价出售白银,中国将蒙受巨大损失。用白银换法定货币储备的单边计划受挫。
迫于现实,国民政府再次与美国政府接触。65438-0936,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步、工业部国际贸易局局长郭秉文、上海中富银行经理顾逸群一行访问美国,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森讨论货币问题。双方于5月签署了《中美白银协议》。根据协议,美国政府以每盎司50美分的价格从中国购买5000万盎司白银;法币与美元挂钩,100法币= 30美元;为了将英美汇率的波动控制在区间限度内,防止三角套利的发生,中国扩大了外汇交易的价差。(21)这个协议使国民政府重新获得了美国在货币改革上的支持,保持了法币对外价值的稳定。
虽然国家政府与英镑和美元建立了固定的价格关系,但法定货币并不与英镑和美元挂钩。事实上,国民政府实行了可调整的汇率制度。法币政策实施后,法币的外在价值是通过英镑与美元挂钩来实现的。央行、中行、交行买卖外汇不受限制,卖出价14.625p,买入价14.375p..1936年9月,国民政府根据需要扩大汇率买卖价差,卖出价14.75p,买入价14.25p,三家银行仍无限期供应外汇,保持汇率稳定。随后,法币的外在价值逐渐下降。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减少对外汇的需求,防止资金外逃,国民政府实施金融稳定措施,限制储户提款。在此期间,法国货币的外汇汇率逐渐降低。1938年3月,为防止假组织将假币兑换成法币并招揽外汇,实行购汇审批办法,战时外汇管理开始。(22)
在主币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国民政府还统一了次币的标准,并于6月1936 65438+10月11日颁布了《次币条例》,完成了此轮改革的最后一步。至此,国民政府的货币现代化改革告一段落。
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运动的效果评价。
货币改革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它的实施对当时和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国民政府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英美结成了政治经济同盟,为后来爆发的抗日战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容易得到国际支持。从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过程来看,“废两用元”统一了货币的内在价值,这是统一货币外在价值的前提;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经济形势对国内经济产生极其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法币政策重新确定货币的对外价值而被迫采取的。
第一,这次货币改革实现了货币统一。废两用元是国民政府在货币现代化改革中迈出的第一步。它使白银作为一种商品退出流通领域,实现了流通中主要货币的标准化,大大简化了流通中繁杂的手续,直接减少了流通领域因货币问题而产生的交易摩擦。同时,由于国家接受了货币的铸造权,统一了货币的铸造标准,稳定了商品白银与银元之间的定价,减少了白银与银元价格偏差造成的损失,稳定和促进了经济发展。废弃的双币制改革在全国成功实现,使在中国沿用了400多年的白银双币成为历史,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体系初步形成。废两用元促进了流通主体货币的变化,终止了中国金银流通的进程。但是令牌仍然没有统一。真正结束中国货币混乱的是法定货币政策。虽然在发行初期,法币政策受到地方势力集团的抵制,但最终,法币成功进入流通领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
第二,货币改革促进了近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的改革稳定了国内的金融形势,让“过去徘徊在路中间,无所适从的人,可以变成对未来计划的预先规划”。(23)也就是说,这次改革大大减少了前几年发生的经济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经济主体可以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货币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表1所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933计量)改革前为294.6亿元,1934为269.0亿元,改革后为290.9亿元和65438。10年虽然有起伏,但经济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因此,1927-1937被称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而货币改革政策是这个黄金时代的重要推动力。
表1 1927-1936中国GNP及其增长率(单位:亿元)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1927 248.58 1932 294.7 3.15
1928 257.11 3.43 1933 294.6 -0.03
1929 266.26 3.56 1934 269.0 -8.7
1930 276.21 3.73 1935 290.9 8.14
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
注:此表摘自赵新安《中国宏观经济实证分析》1927-1936,《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1999。
第三,汇改消除了国际市场贵金属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贵金属-白银本位-外汇本位转变后,近代中国的货币价值和经济活动逐渐被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的波动所缩减。法币政策也消除了银价上涨带来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外贸形势明显好转。1936年初,外贸出现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顺差。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逆差,但相对逆差明显改善。从65438到0936,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24)
法币政策实施后,货币发行量逐渐增加,仅一年半左右,法币发行量就增加了两倍多。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从1935到11,中国物价指数摆脱下行通道。1936年上海物价指数比上年上涨12.6%,1937年6月物价指数上涨16%。(25)尽管货币改革引起的通货膨胀是出乎意料的,实际上也是南京的金融专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改革仍然使整个经济开始走上复兴之路。(26)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告诉我们,政府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价值,就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物价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弗里德曼甚至主张必须遵守“单一货币规则”来稳定币值。1937日本侵华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战争的结果,军费开支猛增。更重要的是,随着不利的战局,国民政府的主要税源相继沦陷,当局的财政支出日益紧张,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补充军费,使得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量迅速增加。如表2所示,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金额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货币发行量已增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了394.5倍。为了筹集内战资金,南京政府进一步加大货币发行量,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从货币的购买力来看,1949年5月单位法币的购买力只有1937年5月的7×10[-14]。(27)恶性通货膨胀直接摧毁了市场上流通的法定货币的信誉。解放前,金券代替法币流通,群众不愿持有法币,预示着法币使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