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的起源与发展

一.导言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用吴语说话和表演的传统民间艺术评书剧种形式。它在苏州产生并流行,在江浙沪也是如此。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二、起源与发展

苏州平话1

苏州平话起源于宋代的说话技巧。清代剧作家李渔《春中谱》第二折《蜀脑》中,描写了明末清初苏州评书中的《月转》场景,与苏州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人刘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讲过故事,与苏州评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全盛时期,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宇社成立。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水浒传》中的姚、等著名说书人。

2.苏州弹词

“弹词”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澄的《西湖游记》中,记载了八月杭州观潮的情形:“当时有百位优人在玩,击球、关机器人、打鱼鼓、弹词,声声鼎沸。”

清初,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流行起来。董兴,浙江吴兴人,康熙末年定居苏州,他说在他的小说《西游记》中,描写了苏州方言中盲女弹词的表演。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越来越多。

嘉庆年间(1796-1820),苏州弹词发展迅速。此时流传下来的书目有《三笑》、《卧袍》、《义妖传》、《双金元宝》。知名弹词艺人增多,此时出现了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他们发展了王的书法技巧,丰富了舞台目录学,创造了体裁唱腔,拓宽了技巧和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态。

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常熟是苏州女性弹词的多数,弹词的开篇、书目、曲调与当时流传的基本相同,但大多不能说唱故事的全貌,只说“书中一段”。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表演者数量急剧增加。据民国16 (1927)统计,当时光宇社有会员200人,而非光宇社的艺术家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激烈。表现在书目的新颖、唱法的创新、表演的创新、表演场地的创新。

建国后,1956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有480人。这些艺人注册后分别参加当地评弹表演团体,按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书目和唱腔进行艺术改革。

扩展数据

苏州评弹艺术的国际影响

在第四届中国昆曲评弹艺术节上,28场评弹表演精彩纷呈。苏州光宇书店和平潭博物馆书店每天都挤满了人,其中不乏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听众”。他们被它迷住了。

一位新西兰听众说,虽然我听不懂歌的内容,但这不影响我欣赏美妙的旋律。在这幽深的胡同里,听到如此柔和的吴语,我终于找到了“东方”音乐的真正味道。

苏州评弹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影响很大。2005年5月,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评弹音乐会在纽约唐人街举行,约有100名华侨参加。

同年,著名的苏州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台湾省音乐会。当晚,柏林爱乐的贝多芬之夜也正在台北另一家顶级剧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形成了同城竞技的局面。但是盛小云演唱会的票房并没有受到影响,还是卖完了。台湾省观众的热情完全可以媲美柏林爱乐乐团。

2006年8月,评弹《四大美人》在香港首演,引起观众轰动,好评如潮。

苏州评弹在国外唱,外国人上当。苏州评弹首次在意大利金碧富丽堂皇的大剧院上演,在罗马引起了轰动。在法国巴黎,主办方特意将演出场地定为江南特色的茶馆书店。

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办公室主任相川纪子女士来到苏州,被“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打动,对评弹艺术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