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有哪些代表作品?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美,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绘画。中国的山水画起源很早。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山水画,但实物并未流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顾恺之的《一幅妇女史》和《一幅洛神》中的背景山水。我们在人物画一节已经提到,顾恺之的两幅画主要表现人物,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

而作为人物背景一部分的山、兽、林、鸟,却完整真实地结合在一起。岩石开始以线条变化呈现不同面貌,以层次呈现不同山势变化,以俯视呈现纵横山川。以上是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手法。这种表现虽然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顾恺之的名字不仅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迅速崛起,出现了一批会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门研究山水画的论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幅当时流传下来的山水画。我们只能根据当时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了解当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山水画艺术以相对完整的表现手法和系统的理论进入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代以詹子谦为代表的画家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詹子谦是今山东人。他是北齐、北周、隋朝的大夫。他是绘画方面的多面手。据说他精通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被世人誉为“唐画始祖”。但他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他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是《游春图》,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绿色山水画卷,表现了人们在春天的郊游。画家以恰到好处的管理,细致的笔触,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花木繁茂,山清水秀,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艘华丽的高层游艇随着波浪荡漾的春光。船上的三个女人环顾四周,陶醉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湖边几个人或骑马,或漫步山间小道,或伸开双手站在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写,成功地体现了游春的主题,虔诚的游春图为唐代绿色山水画派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唐代父子直接继承了詹的山水画风格。李思训是唐朝的宗室,曾经担任过“武威将军”。他继承了井,发展了詹子谦的画法,用笔工整,用鱼刚劲沉稳,画面花纹瑰丽,气势磅礴,装饰性强。他在李昭道继承了他的画风,被称为“变父之势,妙哉妙哉”,创作了海景和山水。

就这样,从隋代的詹子谦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中国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到了唐代,形成了山水画派的另一个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是王维。据说他擅长诗、书、画、乐,还当过尚书右丞。王伟的画有雪景、剑阁、栈道、远足、钓鱼等。他的画的特点是笔触细腻,渲染细腻,有“重”和“深”。王维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诗画有机结合。我们之前提到过,绘画史一般把他视为诗画结合的奠基人。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画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在唐代发展成一个自由的新世界。

五代至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山水画流派重叠。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北派、南派的山水画,北宋的中原画派、庭院山水画,北宋后期的“米甸山水”、青绿山水,南宋的庭院山水画。

五代时期,郝静和他的学生管同是北方山水画的代表。郝静,北方人,曾隐居太行山,接触过北方大山和太行山的雄伟风光。所绘山水“自峰而起,远眺穷谷”,多为以规整布局为中心的全景布局的巨大山谷,而主峰为中心,白云则用以衬托中间和前景的整体布局。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空间感很强。据说《匡庐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弟子管同是长安人,师从郝静,但有“照你”之誉,自成一家。他喜欢关和陕西周围的风景,那里的秋山寒冷,村庄荒凉。他的代表作《关山行旅图》代代相传,群峰高耸,神韵深远。画出来的树,枝繁叶茂,无所事事,给人的感觉是“凌乱而整体,简单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