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国学大师是谁?

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出自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碑文。

陈寅恪先生对江西修水人的简介。历史学家。我年轻时曾多次出国留学。曾赴日本、瑞士、德国、法国、美国等国深造。能够使用多种语言。他对中国历史有很深的造诣。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1930后任中央研究院主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大学辗转长沙、昆明,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后,吸引日本人员对其进行引诱和馈赠,但遭到拒绝,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65438年至0945年,赴英国伦敦治疗眼疾。由于手术失败,他的眼睛失明了。1946回到清华大学,参加争取民主和反对内战的斗争,并在北京各大学教授支持学生运动的呼吁书上签名,拒绝接受美国的面粉。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唐诗研究尤其是白元唐诗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的《新乐府》,陈寅恪认为“乐天所作,胜于袁”“白元的新乐府作品是以过去传统的采诗观风理论为基础,以唐代杜甫的命题——乐府为其具体范本。会徽中似乎没有模仿《诗经》的迹象。至于乐天的新乐府,已经标注了300件法。”联系诗歌体裁的发展,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三三七”诗风是对当时流行民歌的改进。这一成果虽然不同于陈子昂、李白对齐梁诗歌的改进,但“其价值和影响可能更高。”关于《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陈认为它们不是序跋与这首诗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融古体诗为一体的新体”,“其优点是易造,其特点是体式多。”

在方法论上,陈寅恪提出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从整体结构上结合唐代历史进行分析。据认为,50篇文章按顺序分别记述了唐代从创业到元和的事件。其中《七德舞》以下四段为一组,居其中之首,包括《述祖训子孙之意》;《九剑》是前四十八篇的总结,《采诗》是他乐府理想的昭示这两首是一组,放在最后,“都是结束整个作品,回到第一首的效果也是。”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对同一性质、同一题材的作品,考证其创作日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他对白居易《琵琶行》的研究是通过与元稹《琵琶曲》的比较来进行的。

参考资料:

刘建业。中国抗日战争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第1321页。

王洪、田军。唐诗大百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第669-670页。